盛夏的广东惠州,许辰站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甘蔗林旁,看着农户们将收割的甘蔗运往传统糖坊。糖坊里,老师傅正用石碾压榨甘蔗汁,浑浊的蔗汁在大锅中熬煮,最后凝结成暗红色的红糖块。“现在还好,要是在古代,想把红糖变成雪白的白糖,可难喽!”老师傅擦了擦汗,拿起一块红糖递给许辰,“你尝尝,这红糖虽然甜,但杂质多,要是能提纯成白糖,不仅口感好,还能保存更久。”
许辰掏出手机,系统界面自动弹出北宋史料:此时是绍圣三年,苏轼被贬惠州,正协助当地百姓发展甘蔗种植。可当地的制糖技术落后,只能熬出红糖,不仅杂质多、口感发涩,还容易受潮变质。去年冬天,大批红糖因受潮发霉,百姓损失惨重。苏轼看着糖坊里堆积的红糖,心里满是焦急——要是能有提纯白糖的方法,百姓们就能多一份收入,也能让远方的亲友尝到岭南的甜味。
“这不正好给现代制糖法找个落地场景?”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拍的“现代甘蔗制糖”视频,画面里,甘蔗先经机器压榨出汁,再通过“过滤、脱色、结晶”三步提纯:用纱布过滤掉蔗汁中的杂质,加入石灰水吸附色素,最后在低温下结晶,暗红色的蔗汁变成了雪白的白糖;制成的白糖颗粒均匀,甜度比红糖高三成,还能保存半年不变质。
为了让苏轼和百姓们看懂,许辰特意做了“古法适配”:把“机器压榨”换成“水力石碾”,“化学脱色”改为“草木灰吸附”,还穿插了手绘的“制糖流程图”,用北宋口语解说核心优势:“甘蔗榨汁用石碾,草木灰来吸颜色;低温结晶出白糖,比红糖甜三成;半年不坏易保存,百姓卖糖能多挣钱。”视频开头加了“红糖VS白糖”对比画面,一边是“杂质多、易发霉、口感涩”,一边是“雪白纯净、耐保存、甜味纯”,差距一目了然。
考虑到苏轼在惠州的糖坊,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在糖坊上空,背景音乐选了轻快的《岭南甜歌》,用竹笛和铜锣合奏,既有岭南的烟火气,又有收获的喜悦感,让苏轼和百姓们能立刻感受到现代制糖法的价值。
“定向投射至惠州甘蔗糖坊上空,确保苏轼及百姓、糖匠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雪白色的光晕,“就凭苏轼对百姓的心意,这现代制糖法保管能让岭南白糖传遍天下!”
【时空坐标锁定:北宋绍圣三年,惠州甘蔗糖坊...投射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北宋,绍圣三年,惠州,甘蔗糖坊。
苏轼身着粗布长衫,脸上沾着少许蔗汁,正帮糖匠们搬运甘蔗。石碾在水力带动下缓缓转动,将甘蔗压出浑浊的汁液,流入旁边的木桶;几个妇人正用纱布过滤蔗汁,可滤掉的只是大颗粒杂质,蔗汁依然呈暗红色。
“苏大人,您快歇会儿吧,这活儿累,哪能让您动手。”糖匠李阿婆递过来一块粗布,心疼地说。她拿起一块刚熬好的红糖,叹了口气,“可惜了这么好的甘蔗,只能熬出这种带涩味的红糖,去年冬天还坏了大半,百姓们都白忙活了。”
苏轼接过红糖,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甜中带着涩味,还有细小的杂质。他看着糖坊外等待卖糖的百姓,心里满是愧疚:“我来惠州这么久,也没能帮大家解决制糖的难题。要是能把红糖变成更纯的糖,大家也能多挣点钱。”
就在这时,糖坊上空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光晕,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将整个糖坊都罩了进去。百姓们吓得纷纷扔下手中的工具,跪在地上磕头,以为是糖神显灵。
“这...这是什么?”李阿婆紧张地躲到苏轼身后,声音都在发抖。
苏轼却按住了李阿婆的手,沉声道:“莫慌!这是天幕,之前在杭州见过,能降下利民之术!仔细看,说不定有提纯红糖的好办法!”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甘蔗林,农户们将甘蔗运往制糖坊;坊内,水力石碾压榨出蔗汁,蔗汁先经粗纱布过滤,再倒入装有草木灰的木桶中,暗红色的蔗汁渐渐变浅;接着,蔗汁被倒入低温的陶盆中,几天后,盆底凝结出雪白的晶体——正是白糖。
“那暗红的汁怎么变成雪白的糖了?还这么纯?”李阿婆指着天幕里的白糖,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红糖都掉在了地上。
天幕里的解说声(北宋口语)缓缓响起:“此乃‘现代制糖法’,分三步提纯红糖:第一步,用石碾压榨甘蔗取汁,比人工压榨多取两成汁;第二步,用草木灰吸附蔗汁中的色素和杂质,让蔗汁变清澈;第三步,将清澈的蔗汁放入低温环境,慢慢结晶成白糖;这白糖比红糖甜三成,杂质少,还能保存半年不变质;所用工具都是石碾、木桶、陶盆,咱们糖坊的工具就能用,不用花大钱。”
“甜三成?保存半年?”苏轼猛地向前一步,手掌按在石碾的木柄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我们的红糖又涩又易坏,这白糖竟能甜三成还耐存?要是能做出来,百姓们再也不用怕糖坏了!”
画面继续播放,展示了制糖的细节:草木灰要“筛选细灰”,避免混入大颗粒;低温结晶要“放在阴凉的山洞里”,利用天然低温;还展示了“白糖试吃”场景——一个孩童拿起一块白糖放进嘴里,立刻露出笑容,说“比红糖甜多了,还不涩”;百姓们将白糖装在陶罐里,半年后打开,白糖依然雪白,没有丝毫变质。解说声还强调:“用此法制白糖,一斤甘蔗能多出一两白糖,百姓卖糖的收入能增加三成;白糖还能做成糖霜、糖块,送给远方的亲友也不怕坏。”
画面最后,出现了惠州糖坊的未来场景:苏轼带领百姓们用新方法制白糖,雪白的白糖装满陶罐,运往广州、杭州等地;百姓们拿着卖白糖挣的钱,脸上满是笑容;宋哲宗听说后,下旨将“东坡糖”(百姓们给白糖起的名字)定为贡品,苏轼也因推广制糖术,得到百姓们的爱戴。
“太好了!这简直是糖神赐给我们的宝物!”苏轼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他拉过李阿婆,指着天幕里的制糖步骤,“快!召集所有百姓和糖匠,按天幕里的方法试做白糖!我们现在就动手,一定要让大家早日尝到雪白的白糖!”
***当天下午,苏轼就组织百姓们开始试做白糖。李阿婆带着妇人们筛选细草木灰,苏轼则指导糖匠们改造石碾,让它能压榨出更多蔗汁;孩子们负责清洗陶盆,准备用来结晶。
第一步压榨很顺利,水力石碾比之前的人工压榨多取了两成蔗汁;第二步过滤时,百姓们将蔗汁倒入装有草木灰的木桶,看着暗红色的蔗汁渐渐变浅,都忍不住惊呼;第三步结晶,苏轼让人将清澈的蔗汁倒入陶盆,放进附近的山洞(山洞里温度低,适合结晶)。
三天后,苏轼带着百姓们来到山洞。打开陶盆的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盆底凝结着一层雪白的晶体,像细雪一样纯净。李阿婆小心翼翼地捏起一点放进嘴里,立刻笑了:“甜!真甜!比红糖甜多了,还不涩!”
百姓们欢呼起来,纷纷拿起白糖品尝。苏轼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接下来的一个月,惠州的糖坊都用新方法制白糖,雪白的白糖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不仅在当地热销,还通过商船运往广州、杭州,甚至有人将白糖送到了京城。
宋哲宗收到“东坡糖”后,尝了一口,龙颜大悦,下旨称赞苏轼“心系百姓,推广良法”,还特意将“东坡糖”定为贡品。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特意在糖坊旁立了一块碑,刻着“苏公传糖术,甜满岭南地”。
***现代,许辰的出租屋里。
许辰正对着电脑屏幕傻笑,系统界面上,“惠州现代制糖法应用报告”写得清清楚楚:现代制糖法在惠州成功推广,白糖产量占比从0提升至七成;一斤甘蔗出糖量增加两成,百姓卖糖收入提升三成;白糖保存期延长至半年,变质率从五成降至零;“东坡糖”成为北宋贡品,惠州制糖术传遍岭南,带动周边州县制糖业发展,蔗糖贸易额增长五成。
“叮!”系统提示音响起:
【检测到现代制糖法在北宋惠州成功应用,解决了红糖杂质多、易变质的问题,提升百姓收入,推动岭南制糖业发展,彰显技术在民生领域的核心价值,信仰值+!】
【奖励“北宋东坡糖复刻套装”一套,含迷你制糖工具(石碾、木桶、陶盆按1:20比例缩小)、红糖与白糖样本(对比用)、制糖流程图(手绘北宋版)、白糖结晶模拟盒(可观察结晶过程),可直观展示现代制糖法的操作步骤,还原度100%。】
许辰点击领取,一个精致的木盒出现在桌上。打开一看,迷你石碾的木柄能灵活转动,木桶里装着细草木灰;红糖样本呈暗红色,带着细小杂质,白糖样本则雪白纯净;结晶模拟盒里装着透明溶液,放入冰箱冷藏后,能析出类似白糖的晶体;制糖流程图上,还标注着苏轼和百姓们的操作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
他拿起白糖样本,放在阳光下,晶莹剔透,仿佛能看到当年苏轼和百姓们看到白糖时的惊喜。许辰掏出手机,拍了张制糖套装的合照,配文:“当苏轼在惠州看到天幕里的现代制糖法,当暗红色的蔗汁变成雪白的白糖,当百姓们拿着卖糖的钱露出笑容——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它能让普通的甘蔗变成甜蜜的财富,能让百姓的辛劳不再白费,能让一份甜味,跨越山海,甜到更多人的心里。”
发完朋友圈,许辰翻看着下一章的大纲——第146章是“朱棣观《永乐大典》编纂视频:要编万部书”,正好承接了这一章“技术\/文化惠民”的主题,而且让朱棣看到《永乐大典》的后世价值,肯定能坚定他编纂典籍的决心,看点十足。
“这节奏太对了!”许辰伸了个懒腰,关掉电脑,“下一章,就让朱棣看看,他编纂的《永乐大典》,在后世有多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