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7 月初,当老郑被押解回燕京的那一刻,这场牵动朝野的叛国案司法程序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作为案件联合办案组负责人,祁同伟深知,对老郑的审判不仅是对四十年前牺牲先烈的告慰,更是对国家法律尊严的扞卫 ,
他从一开始就定下 “证据为王、程序正义、从严从重” 的十二字原则,亲自牵头组建由军情局侦查人员、最高检公诉人、资深刑事律师组成的专项小组,确保每一个司法环节都无懈可击。
证据固定阶段,祁同伟带领团队用了整整十天时间,完成了对 “历史罪证” 与 “现行罪证” 的双重梳理。
针对四十年前老郑背叛组织、出卖同志的历史罪行,他们驱车前往南方五省,走访了二十余名当年地下组织幸存者与烈士家属,调取了封存于国家档案馆的绝密档案。
在闽水省档案馆的地下室里,工作人员找到了一份 1951 年的手写审讯记录 —— 那是当年被老郑出卖的地下联络员王某的供词,
上面清晰记载着 “郑某(老郑原名)于 1950 年 3 月 12 日在咖啡厅将我方联络暗号、接头地点告知敌方情报人员”;
在湘南省烈士纪念馆,他们发现了老郑当年使用的密码本,扉页上还留着他与敌方情报人员的通信地址。
为了确保这些历史证据的真实性,祁同伟特意邀请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专家,对档案纸张、墨水、笔迹进行技术鉴定,最终出具了 “所有物证均为原件,无篡改痕迹” 的鉴定报告。
对于老郑近年来勾结淡水省当局、从事分离活动的现行罪证,侦查团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们从老郑在淡水省的别墅中搜出了三本秘密账本,详细记录了他收受淡水省当局资金、资助分离组织的明细;
通过破译老郑的加密通讯设备,获取了他与淡水省情报部门的五十余条通话录音,其中一条清晰记录着 “下月将在静湖别墅召开军政高官会议,商议推动‘脱离’事宜”。
为了让这些电子证据具备法律效力,祁同伟要求技术人员全程录像取证,每一步操作都由两名以上见证人签字确认,同时邀请第三方电子数据鉴定机构对加密通讯的破解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证据链完整闭合。
审讯突破环节,祁同伟采取了 “心理攻坚 + 证据震慑” 的策略。
起初,老郑仗着自己年事已高、历史证据 “年代久远”,始终保持沉默,甚至在审讯室里叫嚣 “当年的事早就没人记得了,你们拿不出证据”。
祁同伟没有急于施压,而是让审讯人员每天向老郑播放烈士家属的采访视频,
画面里,当年被他出卖的联络员王某的女儿泣不成声:
“我父亲牺牲时才 28 岁,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只知道是被叛徒害死的!”
与此同时,祁同伟安排公诉人将整理好的证据册一页页摊在老郑面前,从密码本到账本,从审讯记录到通话录音,每一份证据都附带详细的鉴定报告。
当看到 1951 年那份手写审讯记录时,老郑的手开始微微颤抖;当听到自己与淡水省情报人员的通话录音时,他终于低下了头,断断续续交代了 “1950 年出卖地下组织、1990 年收受淡水省当局 50 万美金资助分离活动” 的全部罪行。
为了确保供述的真实性,祁同伟要求审讯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老郑每交代一个犯罪细节,都要与实物证据相互印证,避免出现翻供漏洞。
司法衔接阶段,祁同伟亲自协调最高检、最高法,推动案件进入快速审理通道。
在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前,他组织召开了三次 “证据核查会”,邀请最高检公诉人对证据链进行逐一审查。
针对公诉人提出的 “部分历史证人年事已高,证言可信度需进一步确认” 的问题,祁同伟安排证人进行远程视频作证,同时提交了证人的健康证明与记忆能力评估报告;
对于 “淡水省当局资金往来的银行流水需补充盖章” 的要求,他连夜联系淡水省相关银行,通过外交渠道获取了加盖公章的流水凭证。
8 月 5 日,最高检正式向最高法提起公诉,起诉书中明确指控老郑 “犯叛国罪、分离国家罪、故意杀人罪(间接),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
庭审阶段,祁同伟作为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在最高法的法庭上,他身着军装,手持证据册,条理清晰地陈述了案件侦查过程:
“我们从老郑别墅中搜出的密码本,经鉴定与 1950 年地下组织使用的密码体系完全一致;
他与淡水省情报人员的通话录音,经语音鉴定确认是其本人声音……
所有证据均经过法定程序收集,符合《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面对辩护律师提出的 “历史罪证已过追诉时效” 的辩解,祁同伟当庭出示了国家法律条文:
“根据《刑法》第八十八条,对于叛国罪、分离国家罪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老郑的罪行持续至今,不存在时效问题。” 他的证词与详实的证据相互印证,让辩护律师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8 月 15 日,最高法在第二法庭对老郑案进行公开宣判。当审判长念出 “被告人郑某(老郑)犯叛国罪,判处死刑;
犯分离国家罪,判处死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立即执行” 时,旁听席上的烈士家属忍不住热泪盈眶,有人低声喊道:
“先烈们,你们可以瞑目了!”
祁同伟坐在旁听席第一排,看着法警将老郑押出法庭,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
这不仅是法律的胜利,更是对四十年前那段悲壮历史的告慰。
宣判结束后,他特意走到烈士家属身边,深深鞠了一躬:“请放心,法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叛徒,我们会永远记得那些为国家牺牲的英雄。”
从证据固定到庭审宣判,整个司法过程历时一个月零十天,共形成卷宗 87 册,收录证据 235 份,涉及证人 68 人。
祁同伟全程参与了每一次证据核查、每一场审讯、每一次庭审准备,甚至在宣判前一天,还在办公室里逐字核对判决书草案,确保每一个法律术语都准确无误。
他常对团队成员说:“我们手中的不仅是案卷,更是先烈们的生命与国家的尊严,
哪怕只有一个细节出错,都是对历史的亵渎。”
正是这份严谨与坚守,让老郑案成为了 “以法治国、严惩叛国” 的经典案例,也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树立了标杆。
行刑当天,燕京郊外的刑场戒备森严。祁同伟身着笔挺的军情局制服,站在距离刑台十米远的地方,目光冰冷地看着被押解过来的老郑。
此时的老郑早已没了别墅派对上的嚣张,头发花白凌乱,脸上满是恐惧与绝望,双腿瘫软得几乎无法站立。
当法警询问祁同伟是否需要回避时,他摇了摇头,语气坚定:“我要亲自执行,告慰四十年前牺牲的先烈。”
随后,他接过士兵递来的 12.7 毫米高射机枪,枪口对准老郑。这挺重机枪原本是用于防空作战,威力巨大,足以撕裂钢铁。
祁同伟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闪过四十年前那些被老郑出卖、惨遭杀害的地下工作者的面孔,手指猛地扣动扳机。
“哒哒哒 ——” 机枪的轰鸣声震耳欲聋,12.7 毫米穿甲燃烧弹如同暴雨般倾泻而出,老郑的身体瞬间被撕裂,血肉模糊的残骸散落一地,彻底终结了他罪恶的一生。
看着刑场上的惨状,祁同伟缓缓放下机枪,心中积压了许久的郁气终于消散。
从高架索的生死突围,到淡水省的锄奸行动,再到如今案件尘埃落定,他感觉自己的大夏军情局之旅总算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祁同伟心中暗想,已经开始盘算接下来一个月的休假计划 —— 他想去南疆的热带雨林放松,远离枪林弹雨与尔虞我诈。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给他喘息的机会。行刑完毕的当天下午,祁同伟刚回到军情局一分局局长办公室,桌上的红色专线电话就突然响起。这是军阁内部的最高级别专线,只有极其重要的任务才会通过这个频道联系。祁同伟心中暗叫不妙,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起了电话。
“同伟啊,恭喜你圆满完成锄奸任务!”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爽朗的笑声,正是军阁第五研究院院长伍文功 —— 军阁总参军情局局长伍武卫的双胞胎哥哥,也是军工领域的权威专家。
祁同伟连忙打起精神,语气敷衍地回应:“伍院长过奖了,都是分内之事。您今天怎么有空给我打电话?是不是有什么好事关照?” 他一边说一边在心中盘算,如何才能避开工作话题,保住自己的休假计划。
“好事谈不上,但确实有一件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非你不可。” 伍文功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丝毫没有给祁同伟回避的机会,“想必你还记得,之前你从伊拉克解救的特工程战耕,带回来了一批美军战斧巡航导弹的技术资料吧?”
祁同伟心中一沉,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记得,怎么了?”
“第五研究院拿到资料后,立刻组织了三十多名顶尖专家,成立了逆向研发攻关小组。”
伍文功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可小半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卡在了几个关键技术瓶颈上。
战斧导弹的地形匹配制导系统、小型涡扇发动机、折叠弹翼结构,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军工体系的短板,专家们试了无数种方案,都没能取得突破。”
祁同伟心中暗自庆幸,正想找借口推脱,却听伍文功继续说道:
“我和你爷爷祁胜利副总聊过,他对你的评价很高,说你不仅是谍战精英,更是难得的军工奇才 ,
当年你在军情局搞的几项装备改进,至今还在部队里沿用。
所以,经军阁研究决定,由你担任先进巡航导弹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全权负责战斧导弹的逆向研究,以及适配我国军工能力的先进巡航导弹研制任务。”
“伍院长,这可不行!” 祁同伟连忙反驳,“我这大半年一直在一线执行任务,身心俱疲,就算是生产队的驴子,也该有喘息的时间吧?我已经规划好了一个月的休假,能不能等我休假回来再接手?”
“哈哈,同伟啊,你这点小心思我还能不知道?” 伍文功笑着说,“我们早就等你了!这两个月,我一直让攻关小组原地待命,就是等你结了老郑的案子,立刻把你挖过来。而且,这也是你爷爷祁胜利的意思,你要是不同意,要不你亲自给他打个电话请示一下?”
祁同伟听到 “爷爷祁胜利” 这几个字,瞬间蔫了。他太了解自己的爷爷了,这位军阁副总向来以国家利益为重,一旦做出决定,就没有更改的可能。打电话请示,无异于自讨没趣。祁同伟郁闷地叹了口气,知道自己的休假计划彻底泡汤了:“好吧,我今天就去第五研究院报到。”
挂掉电话,祁同伟无奈地收拾好办公桌上的个人物品,驱车前往军阁第五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