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承天命,抚有四海,临御大明天朝以来,每念及列祖列宗栉风沐雨、开疆拓土之壮举,未尝不心怀敬畏、慨然长叹。今特诏告天下,述百年基业之辉煌,定六土分治之良策,以昭后世、安黎元。
溯我朝源流,自太祖高皇帝起,肇基立业,扫群雄、平乱世,于中原大地奠定国本。彼时天下初定,四夷未服,太祖躬亲征伐,北驱蒙元余部,南收闽粤之地,将千里荒芜化为耕桑遍野,为我朝疆域立下第一块基石。及太宗文皇帝继统,承太祖之志,拓土开疆更甚往昔。他遣将西征,越葱岭、抵西域,将西域三十六国纳入版图;东渡沧海,收琉球诸岛,使东海碧波尽为我朝海疆。太宗在位三十载,疆域较太祖时扩展三千里,四方蛮夷皆遣使来朝,称臣纳贡,天下迎来第一个盛世。
至真祖武皇帝,虽承平已久,却无丝毫懈怠。彼时北境鞑靼复起,西南土司叛乱,真祖御驾亲征,先后平定北境之乱、收服西南诸部,更遣大军渡海,收复安南、占城、吕宋三国。此三国自唐末以来便游离于中原版图之外,真祖以雄才大略,历十余年征战,终使三地重归华夏,疆域再增五千里。真祖念及三地风土与中原不同,特设都护府管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三地百姓迅速归附,天下皆称真祖为“拓土圣君”。
真祖之后,历代女帝皆要恪守祖训,励精图治,疆域虽有微调,却始终保持稳定。传至朕躬,幸赖列祖庇佑,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然朕深知,“治大国若烹小鲜”,疆域辽阔虽为盛世之象,却也需因地制宜、精细治理,方能长久安定。今观我朝早原之地,绵延百万里,东接辽海、西连西域、南邻中原、北靠漠北,地域广袤、部族众多,若仍以单一政令统辖,难免有“鞭长莫及”之虞。且早原百姓多以游牧、农耕为生,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与中原迥异,强行统一治理,恐难贴合民生需求,久则易生隐患。
朕思之再三,又与群臣商议数月,终定一良策:将早原百万里之地,依山川地理、部族分布,划分为六个小国,分别为“苍岚国”“牧云国”“月璃国”“沁兰国”“星原国”“碧忧国”。此六国各有疆域界限,各守本土、互不相扰,既便于因地制宜治理,又能使早原百姓各安其业。
更重要者,朕念及列祖以来,我朝女子参政,都是有女子掌国之制。今朕有六位郡主,皆为朕之侄女,自幼便聪慧过人、心怀天下,饱读经史、熟知兵法,且多次随朕巡狩各地,深知百姓疾苦、治理之难。六位郡主或善安抚百姓、或善统筹政务、或善整饬军备,皆有“治国之才”。朕以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独男子之天下”,女子若有贤德之才,亦能承天命、安百姓。故朕决定,待六位郡主及笄之后,便册封她们为六国女王,分别执掌苍岚”“牧云”“月璃”“沁兰”“星原”“碧忧”六国。
朕此决策,非一时之念,实乃深思熟虑之举。其一,六位郡主为朕之侄女,血脉纯正、心怀社稷,必能恪守祖训,效忠于大明王朝,绝无割据自立之念;其二,六位郡主熟知早原风土人情,且心怀仁爱,必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六国百姓安居乐业;其三,以女子为君,可打破旧俗,彰显我朝“不拘一格降人才”之胸襟,为天下女子树立典范。
朕在此诏谕天下:自今日起,早原六国疆域界限正式划定,由户部、兵部派员前往勘定,立碑为记;六位郡主即日起入国子监学习治国之道,由三公九卿亲自教导,待及笄之日,朕将亲自主持册封大典,遣百官护送六位女王前往各国就职。
朕亦诏谕六国百姓:六位女王皆为贤德之人,必能体恤百姓、造福一方。尔等当遵女王之令,勤耕善牧、安分守己,与邻为善、互不侵扰。若有敢违抗王命、煽动叛乱者,朕必遣大军征讨,严惩不贷;若有贤才之士,愿为六国效力者,女王必当量才录用,不看出身、不问性别。
朕更诏谕文武百官:当全力辅佐六位郡主,传授治国经验,协助勘定疆域、安抚百姓。不得因女王为女子而轻视怠慢,若有敢阳奉阴违、故意刁难者,朕必以“欺君之罪”论处。
列祖列宗开拓疆土百万里,收复三国,创下不朽基业;朕定六国、封女王,非为分割天下,实为长久安定之计。朕坚信,在六位女王的治理下,早原之地必能迎来前所未有的盛世,与中原大地共同构成纯曦王朝的万里江山。朕亦愿与天下百姓一道,恪守祖训、励精图治,使纯曦王朝的基业永固、盛世长存!
此诏。
大明王朝盛宁女帝 御笔
十二年五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