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窗外只剩下虫鸣低吟。
姜蕴宁坐在书桌前,翻开了秘书送过来的文件资料。
台灯昏黄,她目光沉静,一页一页地翻阅过去。
资料比她预想的还要简单。
数据清晰,术语规范,逻辑也不算复杂。
对其他人来说或许略显生涩,但在她眼里,这些不过是本科早期的课程练习。主轴载荷、热膨胀补偿、安全余量控制、转速临界点,全都熟悉得像旧友重逢。
她一眼就能看出设计意图。资料上,没有任何东西超出她的理解范围。
她甚至不必动笔,就已经在脑中完成了对关键部件的建模推演。
这些问题,远比她当年在德国实验室里处理过的那些实验数据,简单得多。
她翻阅速度极快,但每一页都扫得极细。
然而,当她翻到第二份技术图纸时,目光停顿了几秒,眉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图纸标注的是主轴承的结构设计图,设计看似严密,实则暗藏隐患。
图纸中关于主轴承的尺寸标注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达到了dIN标准精度要求——公差等级为It5。然而坐标基准标注略显模糊,尤其在承载中心与基准面之间,存在0.31毫米的微小偏差。
轴承通常需要高精度安装,其安装位置(如孔中心或轴承座)必须严格基于坐标基准来确定,才能保证运转精度。
这个偏差并不容易察觉,一般的技术翻译顾问甚至工程审核,可能都会直接跳过去。但在特定转速与温差条件下,这种“不明显”的偏差,不仅会影响配合精度,还可能导致轴承偏心、寿命下降、设备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更诡异的是,轴承在高温状态下的热膨胀补偿值竟未做任何计算说明,图纸中未注明材料热膨胀系数,也未预留热胀冷缩的安全余量。
姜蕴宁迅速浏览后续图纸,心中已有判断。
螺栓孔的阵列布置图中,阵列中心与工艺基准对不齐,偏差达到0.45毫米。
而传动轴的安装线并未进行动载对称性调整,意味着在高速运行时,轴承将承受额外不均衡负荷,疲劳寿命被迫提前下降至少15%。
换做常人,可能会以为是工程师的手误或者只是个技术层面的小误差——可姜蕴宁知道,这样的技术文档出自一贯以精密与严谨着称的德国技术团队,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级别的错误。
除非……
“这是故意留下的。”她低声道,像是在对自己确认。
她眉头微挑,用红笔圈了几处进行标记,眼神沉了几分。
她继续翻查,果然,在后续三份图纸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手脚:轴承座边界定位偏离了原设计坐标0.4毫米,安装螺栓孔阵列的基准未对齐设计坐标系。
表面看似合规,实则一步错、步步错。到最后即便照图加工,也会导致主轴承与传动轴之间出现“微级错位”,这会直接影响整台设备的振动与寿命表现。
姜蕴宁唇角微抿,眸色幽深。
“真是够狡猾的。”她心中冷笑,“假如真装机,这将是一场有计划的技术甩锅。”
若是公司按此图生产,短期内运行无碍,待正式投产后,大批设备可能出现微振与轴向偏磨风险,引发剧烈振动、温升过高,最终轴承早期疲劳剥落,甚至影响整条生产线的稳定性。
而此时责任归属,则全在“中方执行团队”,而不是德国设计方。
她翻到最后一页,又是德文报告页脚上那句轻描淡写的说明:“Zur prufung durch den projektpartner empfohlen”(建议由项目方进一步审查)。
“呵。”她讽刺地笑了一声。
这不是谦虚,而是转嫁风险。
她唇角微抿,用红笔圈出三处关键问题,依次标注:
坐标偏差 —— 潜在的非对称受力源
热胀余量缺失 —— 需重新评估
螺栓布置未调正 —— 存在结构不稳定风险
她合上图纸,目光沉静如水。
***
第二天一早,姜爸爸打电话向姜蕴宁的班主任林老师请了假,理由简单直接——
家里有点重要事,让孩子耽误一天课,辛苦林老师了。
姜蕴宁穿着一身干净利落的白色衬衫和牛仔裤,扎着低马尾,神情清冷。尽管她的面容严肃,目光锐利,但毕竟还是一个十五岁的高中女生,脸上依旧带着些许稚气。
吃过早餐后,她和姜辰一同前往公司。
一路上车速平稳。
车内的气氛却因为一份资料,逐渐变得不同寻常。
姜辰原本只是出于哥哥的本能关心,随手接过妹妹递来的资料,打算看看她“认真”的程度,顺便再给点鼓励。
毕竟她才刚上高一,虽然在学校表现惊人,但机械工程终究是另一回事。
然而几页翻下去,他的神色便渐渐变得凝重。
红笔圈注工整利落,逻辑条理清晰,标注干脆明快。哪怕不是搞技术出身,也能看出其中信息密度之高和判断角度之专业。
而最让他震撼的,是姜蕴宁在每一处标注旁用德语工整批注,精准、克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压迫感——
bitte kalibrieren Sie Ihre Koordinaten erneut. die Lagerbasis weicht vom Ursprung ab.
(请重新校准你的坐标系。轴承基准已偏离原点。)
Ihre thermische Kompensation ist unzureichend.
(你们的热补偿设计不到位。)
……
姜辰拿着资料,几分钟没有说话,最后低低一声笑出来。
“原来你真的是专业的。”
姜蕴宁没有回答,只是微微偏头看向窗外,清晨的阳光在她清冷的侧脸上拉出干净的轮廓,眼神沉静,仿佛所有问题在她眼中都不值一提。
姜辰心情复杂地又看了一眼资料,忽然开口:“你知道吗,技术部整整五个人盯了一夜,也没敢给出明确判断。他们连热态漂移模型都没建出来。”
“他们不是没能力。”姜蕴宁淡淡道,“只是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深挖,毕竟图纸出自所谓的‘国际专家团队’。花了大价钱之后,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相信对方一定能交出他们期望的结果。只是很多时候,‘盲目信任’反而是最危险的短板。”
姜辰沉默了一瞬,点点头,没再多说。他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刚刚步入高中的妹妹,远比自己想象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