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致和像是被这一声“爷爷”唤醒了深藏心底的情绪,脚步微微一滞,眼眶瞬间湿润。
他张了张口,喉头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
看着姜可心那张和顾清韵几乎一模一样的脸,他仿佛看见了那些封存了十五的过往——未竟的遗憾,迟到的团圆。
他终究还是迈开了步子,走到她面前,伸出满是老茧和岁月痕迹的手,轻轻抚了抚她的头发,哑声道: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姜可心鼻尖一酸,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却还是努力扬起了一个笑。她不愿让爷爷再为自己落泪——她是回来,不是为了让悲伤重演。
宋致和看着她,片刻后缓缓开口,“走吧,回书房。我带你看看你爸爸妈妈生前的照片。”
姜可心微微一愣,下意识跟上了他的脚步。
书房的门轻轻推开,光线温柔地落在房间的木质书柜和那张熟悉的书桌上。桌角,立着一只陈旧的相框。
宋致和走过去,拿起那相框,轻轻递给她。
“这是你爸爸,宋念衡。他旁边是你妈妈,顾清韵。”
相框里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微微泛黄。
照片里,一对年轻夫妻并肩而立。年轻的宋念衡眉目俊朗,嘴角含笑;而年轻的顾清韵站在他旁边,则温婉秀丽,眉眼低垂,神情温柔。
姜可心怔怔地看着照片,一动不动。
她的指尖轻轻拂过玻璃,像是想透过这冰冷的相框,触及那些她未曾亲眼见过的身影。
“爸爸妈妈……”她喃喃。
姜可心低下头,眼泪终于落了下来,却没有哭出声音。
“我来晚了。”她轻声说。
祖孙俩聊了许久。
宋致和听着姜可心讲她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童年趣事到学校生活,从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到面对镜头的从容。他看着她眉飞色舞的模样,心里那块多年来空落落的地方,终于被一点点填满了。
姜可心笑了笑,声音轻却很笃定,“爷爷,这么多年,我一直过得很好。在姜家,所有人都对我特别好,即使姐姐被找回来之后,他们对我的爱都没有变过。甚至,找回来的姐姐对我都特别特别的好。”
听到这话,宋致和红了眼眶,既心疼又感激。他缓了缓情绪,又问:“那……你想把名字改回来吗?”
姜可心点点头,语气坚定,“要改。爸爸妈妈只有我一个孩子,他们为国牺牲了,作为他们的女儿,我姓宋,是天经地义的事。”
宋致和沉默了几秒,目光缓缓落在她身上,语气放得极轻,“那……要不要搬回来?爷爷一直给你留着房间。”
姜可心微微一笑,眼神却异常清明,“爷爷,我已经长大了。如果我现在就回到宋家,好像是在抹去我这些年的经历,把那一段人生像页码一样撕掉了似的。”
她顿了顿,又道:“可如果我选择留在姜家,好像又忽视了真相,辜负了爸爸妈妈留给我的血脉。”
她抬头看着宋致和的眼睛,“所以我想,暂时不‘回’哪一边。我想自己住,靠自己过日子,但我永远是宋家的孩子,也不会忘了养我长大的姜家。我想把过去和现在两段人生,接续成一个完整的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应该是同一个人。”
宋致和听着,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
他看着面前这个十五岁的女孩,言语清晰,思虑周全,情感有度,不禁心头一酸。
这样的年纪,能想得这么明白,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宋宅待到了下午,姜可心才回到酒店,见到了姜爸爸和姜妈妈。
在他们细致入微的询问下,姜可心毫无保留地一一作答,毫不隐瞒,也坦然地告诉了他们自己的决定——
以后,她就叫宋慕微了。
姜爸爸和姜妈妈听后,没有表现出丝毫难过,反而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他们明白,这个从小养到大的孩子,已经懂事了。
姜爸爸轻轻说道:“无论你叫什么名字,永远都是我们的孩子。”
姜妈妈点点头,握住她的手,“心心,爱不会变,你的家永远在这里。”
空气中流淌着温暖与理解。
真正的亲情,不在于血缘,而在于彼此心灵的相通与守护。
宋慕微的拍戏任务繁重,张末导演只给她安排了两天假期。
第二天,她陪着姜爸爸和姜妈妈再次回到宋宅,两家人共进了一顿温馨的午餐。
这一次,前一天未曾见面的伯母和堂哥宋承泽也出现了,气氛更加热络。
姜妈妈见到宋慕微的伯母时,心中一震——她竟是近来声名远扬的大法官赵书琴。近年来,赵法官主持了多起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尤其是一宗涉及农村土地征用的案子,她坚定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公开为弱势群体发声,赢得了社会广泛尊敬。
宋承泽见到自己的堂妹,得知她在苏市一中就读时,显得格外惊讶——因为他自己也曾去过那所学校几次,对那里还算熟悉。
午餐间,气氛融洽而轻松。两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从近况到旧事,从宋慕微的成长经历讲到小时候的趣事,欢声笑语不断。
原本陌生的两家,如今因为一个孩子连接起来。
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了宋慕微这个纽带,他们以后就是没有血缘的亲戚了。
马上到了苏市一中的期末考试,姜爸爸姜妈妈在京市又逗留了几天,期间见了一面姜煜,便带着宋慕微回到苏市。
宋致和提起转学的事——他希望她能去京市念书,那里的资源更多,他们也能更好地照顾她。
可宋慕微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爷爷,我想留在苏市一中,把高中读完。我想靠自己的努力,考去京市。”
她心里清楚,京市的确是她将来想去的地方——那里有更广阔的舞台,更成熟的影视资源,也有更多她想尝试的人生可能。
选择留下,不是不珍惜爷爷的心意,而是她相信,脚踏实地地走完这一程,才更有意义。
但她也郑重地答应了宋致和——哪怕再忙,至少每半个月回家一次,陪他吃顿饭、说说话。
这一年,宋慕微十五岁,刚刚认回亲人,刚刚找到脚下的路。
她知道,前方还有更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