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研究院的青铜鼎突然发出嗡鸣时,张叙舟正盯着墙上的《宋会要》星象图。
泛黄的纸页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处用朱砂补了道细微的弧线,这弧线在晨光中渗出淡金色的光,与全息投影里木星引力摄动的轨迹完全重合。更惊人的是,弧线末端的小星旁写着行蝇头小楷:“岁星过宫,需调三脉,顺天枢,应地轴,合人极”—— 翻译过来,正是调节地脉网络与木星引力共振的精确角度。
“这就是观星校准古诀。” 白发苍苍的星象老学者用骨簪指着弧线,簪头的水晶球投射出公元 1054 年的超新星爆发记录,“当年的司天监就是靠这法子,让地脉扛过了比现在强三倍的星波冲击。”
话音未落,全球地脉监测网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木星引力摄动的先锋波已经抵达,三角接口的能量流瞬间紊乱:北极银蓝色穹顶的光带拧成麻花状,南极月岩能量块的裂缝扩大到 0.5 毫米,赤道接口的双螺旋光流出现反向旋转 —— 护江力在
点(1.26 倍)剧烈跳动,数值面板上的 “引力撕扯损耗 - 620 点” 像道血痕。
“煞力杂质在借引力放大波动!”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刺入地脉之心,玄色能量流顺着网络蔓延,在接口处凝成道绿色的屏障,但屏障表面立刻浮现出无数细小的裂纹,“它们像寄生藤,缠着地脉能量一起扭曲!”
老学者突然抓起骨簪在青铜鼎沿敲击三下。鼎身的饕餮纹突然亮起,投射出与《宋会要》星图一致的全息影像,影像里的古代司天监官员正在调整罗盘,让斗柄星与地脉管道形成 37 度夹角 —— 这个角度,恰好是现代监测仪显示的 “引力适配黄金角”。
“调接口角度!” 张叙舟猛地转动星轨罗盘的外环,将北极枢纽的能量流方向修正 37 度。冰原上的银蓝色穹顶瞬间舒展,拧成麻花的光带重新变得流畅,护江力跳升 120 点,裂缝处的墨色煞雾像被晒化的雪般消退。
苏星潼立刻同步校准南极接口。双域银簪的南洋茶种根系顺着月岩能量块的裂缝钻进管道,将地脉走向与木星引力轨迹调成相同角度,那些扩大的裂缝开始自动愈合,银蓝光流重新贯通,监测仪的善念值数字微微跳动:22.2 亿。
“还差赤道接口!” 老学者的骨簪突然指向全息影像的关键帧,司天监官员正在往地脉节点埋入块刻着 “人极” 二字的青铜片,“这里必须注入‘人文能量’,古诀说的‘合人极’,是要让地脉记得人类的守护意志!”
张叙舟突然将搪瓷杯抛向赤道接口的投影。杯底 “一脉连日月” 的刻字与双螺旋光流碰撞,迸发出的金光中浮现出无数鲜活的画面:沙州老匠人修补壁画的手、三星堆遗址旁村民种植的柏树、玛雅后裔在石磬前吟唱的古歌…… 这些画面融入光流的瞬间,反向旋转的螺旋突然停住,开始顺着引力轨迹缓慢转向。
“全球高校的‘星脉模型’同步了!” 老郑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背景是鼎沸的欢呼,“剑桥大学用超级计算机验证了古诀角度,误差不超过 0.1 度 —— 现在已有 500 所高校在模拟‘人极能量注入’!”
青铜神雀的啼鸣突然从研究院上空传来。它展开的日月双辉符阵与青铜鼎的饕餮纹产生共振,在全球节点的上空织出巨大的星轨网,网眼处不断闪过各文明的观星记录:古埃及的星图、两河流域的泥板文书、中国的浑天仪…… 这些记录像无数细小的齿轮,将地脉网络与木星引力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
当赤道接口的双螺旋光流完全顺向旋转时,护江力监测仪的数值突然飙升:、、…… 最终稳定在
点(1.285 倍)。三角接口的能量流此刻像三条发光的绸带,顺着木星引力的轨迹轻轻摆动,那些附着的煞力杂质在绸带的摩擦下逐渐剥落,化作无害的星尘。
“善念值 22.8 亿!” 苏星潼指着护江 App 的实时数据,全球 “星际适配” 话题的讨论量突破 450 亿,网友上传的 “观星时刻” 影像刷屏:挪威的极光里浮现出《宋会要》星图,秘鲁的星空下,土着孩子用手指画出古诀弧线,中国的小学生将校徽贴在地脉监测点,说要给地脉 “加把劲”。
老学者的骨簪在此时刺入青铜鼎的铭文。鼎身突然投射出完整的 “地月日共鸣纹”,这纹路与 1689 章预测的完全一致,只是在木星轨道处多了道淡紫色的分支 —— 分支的末端,隐约有新的星轨在闪烁,像在等待被激活。
“古诀不是死规矩,是活的语言。” 老学者颤巍巍地抚摸着《宋会要》的纸页,“当年的司天监就知道,地脉网络天生就会跟星星对话,人类要做的不是指挥,是翻译。”
张叙舟突然注意到搪瓷杯底的磨损处。那里的 “能量贯星轨” 刻字被磨得发亮,露出底下更古老的纹路 —— 竟与三星堆神树的枝丫纹、敦煌双环纹完全吻合,组成个不断旋转的宇宙符号。当他将杯子放在青铜鼎旁,鼎身的饕餮纹突然与符号共振,在地面投射出段星象密码:“木星摄动,实为钥匙,开太阳系之门”。
青铜神雀的翅羽在此时全部展开。它朝着木星的方向发出悠长的啼鸣,日月双辉符阵的光芒中,浮现出全球地脉联盟刚绘制的 “太阳系能量缓冲带” 蓝图 —— 蓝图的核心,正是用古诀校准的三角接口,像三颗嵌在地球能量网上的明珠,正等待着木星引力的正式 “叩门”。
研究院外的星空格外清澈。张叙舟望着北斗七星的斗柄,突然明白老学者说的 “翻译” 是什么意思 —— 那些流传千年的星象图、古诀、器物,不过是地球写给宇宙的明信片,而他们这代人,终于读懂了上面的地址。
通讯器里传来全球地脉联盟的通报:木星引力摄动的主波将在 48 小时后抵达,其能量特征与古诀预测的 “激活频率” 完全一致。张叙舟握紧星轨罗盘,盘面上的木星坐标正在发光,他知道下一章的关键,不是抵抗这股力量,而是跟着古诀的指引,轻轻推开那扇通往太阳系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