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的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溥仪阴晴不定的脸。袁世凯这个名字,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属于王伟记忆的某个潘多拉魔盒。
历史上,就在他登基后不久,袁世凯便会凭借其掌控的北洋新军,逼迫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终结大清两百多年的国祚!而现在,历史似乎正以一种更加激烈、更加凶险的方式,加速冲向那个已知的结局!
南方那几声炮响,会是袁世凯重返权力中心的前奏吗?
不!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溥仪猛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剧烈的痛感让他混乱的思绪瞬间清晰起来。他是穿越者,他拥有对未来大势的先知!这是他现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
他不能像历史上那个懵懂的幼帝一样,被动地任由局势摆布,最终沦为亡国之君!他必须利用这份先知,主动出击,扭转乾坤!
首先,必须稳住京畿军权!历史上袁世凯能够逼宫,依靠的就是北洋新军的绝对武力。而现在,京畿的军队派系林立,并非铁板一块,这就是他的机会!
聂宪藩的武卫军左翼,是他目前唯一可能争取到的力量。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聂宪藩的忠诚,并帮助他彻底掌控部队!
其次,要利用朝野对袁世凯的警惕和恐惧!无论是载沣、善耆这些宗室,还是世续、那桐这些官僚,甚至是那些地方督抚,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个权倾朝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回来!这就是可以借用的“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手中那份奕匡通日的密信和名单!这不仅仅是扳倒奕匡的证据,更是一把可以搅动整个局面的利器!
历史上,日本一直是袁世凯重要的外部支持者之一。如果他能将奕匡与日本人勾结的罪行公之于众,甚至暗示这与袁世凯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那么,必然能在朝野掀起巨大的反日、反袁声浪!这足以打乱袁世凯及其背后支持者的部署,为他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一个大胆而狠辣的计划,在溥仪脑海中逐渐成形。
他立刻走到御案前,铺开纸张,提起朱笔。他没有写正式的诏书,而是写了一封密信,收信人是聂宪藩。
在信中,他首先肯定了聂宪藩的忠诚和能力,然后笔锋一转,以极其笃定和严重的口吻写道:“……据朕密查,南方炮响,恐与袁氏旧部有关。袁氏狼子野心,久蓄异志,其部属骄横,目无君上,此番举动,恐为试探,亦或为更大阴谋之先声!京畿安危,系于聂卿一身!望卿速整军备,清除内奸,严阵以待!若袁部有任何异动,卿可持朕兵符,相机行事,先发制人!切记,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但有迟疑,则社稷危矣!”
他直接点明了袁世凯的“威胁”,并赋予了聂宪藩“先发制人”的权力!这是在给聂宪藩施加压力,也是将他彻底绑上自己的战车!
写完后,他盖上了随身小印,召来小德张:“你立刻想办法,将这封信秘密送出宫,务必亲手交到聂宪藩统领手中!绝不能让第三人知晓!”
小德张感受到皇帝的郑重,连忙将密信贴身藏好,重重点头:“奴才明白!就算拼了命,也一定送到!”
看着小德张消失在夜色中,溥仪深吸一口气。接下来,是该动用那份名单的时候了。
但他不打算直接公开。公开的时机和方式,必须精心选择,才能达到最大效果。
他再次提笔,这次是写给军机大臣世续和那桐的密旨。在旨意中,他并未提及奕匡通日的具体证据,而是以“风闻奏事”的口吻,严令军机处暗中查访朝中与日本浪人及商社过往甚密之官员,尤其关注与军械、路矿借款相关之事,并要求将查访结果秘密呈报。
这是一步闲棋,目的不是真的要他们查出什么(他们很可能也查不到,或者不敢查),而是为了打草惊蛇,让那些隐藏在名单上的人感到不安,从而自乱阵脚,甚至可能主动跳出来!
同时,他也在旨意中暗示,此事可能与“某些拥兵自重之藩镇”有所牵连,再次将矛头隐隐指向了袁世凯。
做完这一切,天色已经蒙蒙亮。养心殿外依旧戒备森严,但南方的炮声没有再响起,仿佛那只是黑夜中的一个幻觉。
然而,溥仪知道,风暴并未过去,只是暂时蛰伏。他刚才发出的两道密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石子,必将引起层层涟漪。
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并且做好应对任何突发状况的准备。
“李德全。”溥仪唤道。
“奴才在。”李德全连忙上前。
“传朕口谕,朕要移驾奉先殿,沐浴斋戒,告祭列祖列宗。”溥仪平静地说道。
奉先殿是供奉清朝历代皇帝牌位的地方,去那里斋戒祭祖,既能彰显孝道,稳定人心,也是一个相对封闭、易于掌控的环境。他要暂时离开风暴中心的养心殿,静观其变。
“嗻!”李德全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立刻下去安排。
当溥仪的车驾在侍卫严密护卫下前往奉先殿时,东方天际,第一缕晨曦终于刺破了沉重的夜幕,照亮了这座古老而危险的皇城。
新的一天开始了,但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和危机,却比黑夜更加浓郁。
溥仪坐在轿中,看着窗外缓缓掠过的宫墙和殿宇,眼神冰冷而坚定。
他已经落子。接下来,该轮到隐藏在幕后的对手们,做出选择了。
是继续隐藏在黑暗中放冷箭,还是……被迫走到台前,与他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决定华夏命运的豪赌?
他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