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星光”望远镜的成功,为张彬赢得了“急一线所急”的务实名声,但这并未让他在涉及国家长远科技发展道路的重大抉择前有丝毫退缩。不久后,在一次关乎未来十年电子工业发展布局的国家级项目论证会上,一场远比高原风雪更考验智慧与勇气的交锋,骤然爆发。
会议规格极高,与会者多是国内电子、通信、计算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学部委员(院士)和部委领导。议题核心是确定下一代重点投入和发展的电子技术方向。会场气氛严肃,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话语权争夺。
张彬作为“算筹”项目和近期多项突出成果的负责人,也受邀参会并拥有发言资格。当讨论聚焦于是否要投入宝贵资源,跟进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时,会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绝大多数资深专家,以一位头发银白、德高望重的刘院士为首,态度鲜明地持保守意见。刘院士扶了扶眼镜,声音洪亮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同志们,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彻底吃透、掌握并规模化应用电子管技术!电子管性能稳定,功率大,抗干扰能力强,我们的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其生产链。而所谓的晶体管、集成电路,不过是国外实验室里不成熟的概念,可靠性存疑,工艺要求极高,成本昂贵,完全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工业基础!盲目跟风,只会分散我们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是舍本逐末,是战略上的冒进!”
这番言论代表了当前国内主流的声音,赢得了在场多数人的点头附和。电子管技术虽有体积大、功耗高等缺点,但毕竟经过战争和多年发展的检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轮到张彬发言时,他感受到钱所长投来的、带着一丝担忧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台前,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诸多审视的面孔。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他声音沉稳,开场依旧保持着对前辈的尊重,“刘院士的观点,代表了我们对现有技术体系稳健发展的重视,这一点我非常理解。但是,技术发展的潮流,如同大江奔流,不会因我们的谨慎而停下脚步。”
他话锋一转,没有直接反驳电子管的优点,而是举出了两个鲜活的实例:“请允许我提及我们所近期完成的两个项目——‘算筹’小型化计算机和微型科学计算器。”他展示了“算筹”原型机相比传统电子管计算机在体积、功耗和可靠性上的显着改善图片,以及微型计算器那不可思议的集成度和运算速度数据。
“这两者性能提升的关键,并非源于电子管技术的精进,恰恰在于我们有限度地尝试并应用了基于半导体晶体管、乃至初步集成化的设计思路!”他语气加重,“电子管技术或许能让我们走得更稳,但半导体集成技术,却能让我们在未来走得更远,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计算器核心的微小芯片,其功能等效于数百个电子管和大量分立元件,这不仅仅是体积的缩小,更是系统可靠性、能耗效率的质的飞跃!”
刘院士眉头紧锁,忍不住打断:“张彬同志!你举的例子只是特定用途的小玩意儿,如何能证明其能替代电子管在通信、雷达、大型计算等关键领域的作用?可靠性如何保证?大规模生产的良率如何?这些根本性问题不解决,谈何替代?”
面对诘问,张彬早有准备。他没有纠缠于具体技术细节的争论,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具冲击力的概念框架。“关于可靠性与成本,我想引入一个基于国外某些学者观察和研究推演出的规律雏形——我暂且称之为‘技术发展指数规律’。”他刻意隐去了“摩尔定律”这个名称和其未来的精确表述。
“该规律指出,在电子技术领域,大约每过18到24个月,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换言之,技术的进步速度和成本的下降速度,是指数级的,而非我们习惯的线性思维所能估量。”他在黑板上画出一条陡然上升的曲线,“如果我们现在因为初期的困难和不确定性而放弃布局,那么几年之后,我们与领先者的差距将不是缩小,而是会被指数级拉大,届时再想追赶,代价将十倍百倍于今日!”
这个大胆的“规律”提法,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引起一片哗然。反对者认为这纯属臆测,缺乏实证支持,是“耸人听闻”。支持者虽少,但眼中开始闪烁思考的光芒。
会场争论异常激烈,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张彬面对众多前辈的轮番质疑,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克制,他引经据典(主要是国外公开的前沿报告和自己项目的实际数据),逻辑清晰,据理力争,既坚守观点,又不失对长者的基本礼数。钱所长在台下,手心里为他捏了一把汗。
会议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不欢而散。但张彬那番关于“指数规律”的论述和“算筹”、“计算器”的成功案例,如同种子,已经播撒在许多与会者的心中,引发了他们对既定技术路线的深层思考。
张彬心情有些沉重地离开会场。他深知,改变固有的观念非一日之功。回到临时住处不久,一位工作人员悄然而至,递给他一个密封的信封,没有落款。张彬打开,里面只有一张便签,上面用熟悉的、刚劲的笔迹写着一行字:“路虽远,行则将至。望坚守初心,慎言笃行。”
是火车上那位沈老!他也在会场,并且在暗中关注并支持着自己!张彬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这无声的支持,比任何公开的声援都更有力量。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摩尔定律的早期观察与推演】
一套更为详实、包含早期集成电路发展数据、技术瓶颈分析以及未来趋势推演的完整逻辑链和论证材料涌入脑海。这恰好完善并夯实了他白天在会上提出的“规律”雏形,为他未来继续坚持和深化这一观点,提供了更强大的理论武器。
当晚,在加密的工作笔记上,张彬郑重记录:
“国家级论证会,集成电路之路遭遇强大阻力。然,‘算筹’与‘微算’之成功乃铁证,‘指数规律’之提出已播下思辨之种。沈老暗中鼓励,意义非凡。此关乎国运之争,关乎能否抓住第二次电子革命之机遇,断不可退。需持续积累实证,完善理论,联合志同道合者,务必在此战略方向上,杀出一条路来。”
笔尖划过纸面,带着决绝。他清楚,这场关于未来的学术之争,才刚刚开始。真理,唯有在充分的辩论与实践中,才能愈辩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