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时光的温情余韵尚在心间萦绕,那本名为《星际边疆的阴影》的科幻小说被张彬放在书架显眼处,提醒着他未来战场的可能形态。然而,现实的步伐从不因个人情感的驻足而放缓。就在他休假归来的第二天,一份来自西北火箭试验基地的加急密报,便将他瞬间拉回了“洪荒”工程最前线的硝烟之中——整合了矢量喷管技术和新型高温合金的首台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即将进行决定性的全程试车。
戈壁滩的风依旧裹挟着沙砾,试验场的气氛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凝重。这台被寄予厚望的发动机,被称为卫星工程的“新心脏”,其推力与比冲指标,直接决定了首颗卫星能否顺利挣脱地球的束缚。张彬站在主控室内,身旁是头发花白、眼神却无比专注的火箭发动机总师,以及负责协调整个试车流程、声音沙哑却异常沉稳的试车台指挥。
窗外,巨大的试车台上,那台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发动机被复杂的支架和管路包围,如同一位等待检阅的士兵。燃料专家最后一次核对着推进剂的配比和温度,推进剂加注员在安全距离外进行着最后的检查,遥测信号接收员戴好耳机,紧盯着即将开始跳动的数据流,连气象保障员也不断报告着高空风的变化,确保不影响试车数据的准确性。
“各系统最后准备!”
“燃料加注完成!”
“点火前六十秒倒计时!”
冰冷的电子音在控制室内回荡,每一秒都敲击在人们的心弦上。张彬目光沉静,九转不灭体运转下,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沉稳的心跳,以及远处发动机内部液体流动的细微声响。
“十、九、八……三、二、一,点火!”
指令下达的瞬间,狂暴的烈焰从矢量喷管中喷涌而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整个试车台都为之震颤。数据屏幕上,代表推力和比冲的曲线开始迅猛爬升,迅速逼近并最终稳稳地定格在设计指标的绿色区间内!
“推力稳定!”
“比冲达到预期!”
“各部件温度、压力正常!”
发动机总师紧握的拳头微微松开,试车台指挥的嘴角难以抑制地上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发动机持续发出怒吼,模拟着从起飞到入轨的全过程。推进剂在管道内高速流动,燃烧室承受着极端的高温高压,而那采用了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喉衬和涡轮叶片、并融入了张彬优化设计的新型高温合金部件,成功顶住了这炼狱般的考验。
全程试车时间到!发动机关机指令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戛然而止,只剩下戈壁风声和控制系统冷却设备的轻微嗡鸣。短暂的寂静后,初步汇总的数据确认:全程工作平稳,推力与比冲均百分之百达到设计指标!
控制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许多人相互拥抱,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颗强大的“新心脏”的成功,意味着通往星空的大门,已经被推开了一道坚实的缝隙!卫星发射计划,拥有了最关键的基石。
在庆祝的余波中,张彬却已看向更远的未来。他对发动机总师和几位核心专家提出了新的构想:“一次性使用的火箭,成本高昂,无法支撑未来大规模、常态化的空间活动。下一步,我们必须着手研究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路径。”
他在控制室的绘图板上,快速勾勒出几个关键概念:“比如,采用栅格舵进行再入段的气动控制和精确落点引导;以及,最核心的,发动机的深度节流能力和矢量控制,结合着陆支架,实现箭体的垂直软着陆回收。”
这些概念对于在场的专家而言,无疑是颠覆性的,但张彬展现出的技术前瞻性和扎实的理论依据,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可回收火箭,这将是通向低成本太空之路的革命性一步。
然而,就在技术人员开始详细分析海量试车数据,撰写最终报告时,一个细微的异常引起了张彬的注意。他走到遥测数据终端前,调出了发动机关机前最后零点几秒的矢量喷管偏转记录。
数据显示,在发动机关机指令发出、主阀门切断燃料供应后的极短时间内,四个矢量喷管中的其中一个,记录到了一次非常微小、角度不足0.1度的非指令性摆动。这个摆动极其短暂,几乎被系统的噪声所淹没,且未对箭体姿态产生任何可观测的影响,但它确实发生了。
“检查过液压伺服系统的反馈记录吗?”张彬询问负责数据分析的工程师。
“检查了,张总师。伺服系统在关机瞬间响应正常,没有发出这个偏转指令。看起来……像是喷管自身在流体停止瞬间,受到某种不对称力或内部残余压力释放导致的。”
这个解释合乎常规工程逻辑,但张彬的直觉却让他无法完全接受。他凝视着那条微小的、不该出现的偏转曲线,眉头微蹙。是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瞬时形变?是流体动力学中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瞬态效应?还是……与“河图”芯片那无法解释的算力飙升一样,暗示着某种更深层次的、未被理解的现象?
一次圆满成功的试车,却在最完美的结局处,留下了一个需要探寻的微小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