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盟友的加注
盖州滩头力挫日军登陆的消息,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不仅振奋了华夏革新军政府治下的民心士气,也迅速传至万里之外的柏林无忧宫。基于此前高岩访德时与德皇威廉二世达成的战略谅解及秘密备忘录,德意志帝国展现出了远超寻常的“老朋友”姿态。
数日之内,一连串实质性的合作举措通过加密渠道迅速落实:
首先,一支由德军总参谋部资深军官、克虏伯及西门子公司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联合技术观摩团”奉命出发,搭乘专轮前往青岛。其公开任务是“交流军事经验”,实则携带了大量高岩此前要求的150毫米重炮生产技术图纸、新型舰用钢板冶炼工艺等核心资料,旨在帮助军政府快速提升重武器自产能力。
其次,德皇亲自过问,指令德意志银行牵头,联合数家大型工业财团,向华夏革新军政府提供了一笔利率极低、数额巨大的长期工业贷款,专项用于“胶澳联合兵工厂”的二期扩建及山东境内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德国驻华(北)公使奉命在北京外交团中强硬发声,明确表示德意志帝国承认华夏革新军政府为“交战团体”,并享有与清国政府同等的权利,任何对军政府控制区(特指山东)的“未经授权的军事行动”,都将被视为对德国利益的挑衅。此举等同为高岩的侧翼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外交保障。
“执政,柏林这次是下了重注。”王奎看着德方传来的合作清单,难掩兴奋,“尤其是这批重炮技术和工业贷款,简直是雪中送炭!”
高岩微微颔首,目光沉稳:“德皇是精明务实之人。他看到了我们在盖州展现出的实力和潜力,认定投资我们,远比扶持那个腐朽的北京朝廷或在日本身上下注更为有利。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快将这些技术、资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命令工业总局和总参谋部,成立专门对接小组,全力配合德方观摩团的工作,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吃透技术,形成产能!”
第二节:内部的淬炼与南洋暖流
外援的加强,使得内部整合更为迫在眉睫。内卫府的“淬火”行动持续深入,清查出不少潜伏的旧清密探和受晋商贿赂的蠹虫,但也暴露出新问题。
“执政,部分原清廷留用官员,以及一些新近投靠的知识分子,对军政府‘土地债券’政策中关于土地最终所有权归属的模糊表述,以及行政体系中‘军人优先’的现象,私下颇有微词。”宋育仁汇报着内政情况,面带忧色,“他们认为这并非真正的‘维新’,担心会形成新的军头藩镇。”
高岩沉吟片刻。这种声音的出现,在意料之中。打破一个旧世界容易,建立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新秩序却难。
“召集行政总署、司法司及《革新日报》主笔开会。”高岩指示,“明确两点:第一,土地债券是国家信用借贷,目的在于发展实业、巩固国防,惠及全民,绝非土地兼并之工具。具体关于土地权益流转与保障的细则要尽快明晰,公之于众。第二,颁布《军政府文武分途暂行条例》,明确战时军事优先原则的必要性,但同时设立‘文官晋升与考核委员会’,打开文职官员的上升通道,吸纳更多人才。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华夏革新,绝非换汤不换药,我们既有破旧之决心,亦有立新之蓝图。”
内部的思潮需要引导,而外部的支持则需积极争取。南洋槟城传来好消息,在特使的努力和盖州胜利的鼓舞下,以陈嘉庚为首的数位侨领,正式表态支持军政府,首批价值八十万银元的“爱国建设债券”被认购一空,并有数名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工程师和医生表示愿意回国效力。
“南洋星火,已成暖流。”高岩对此结果感到欣慰,“妥善安排归国人才,给予其用武之地。同时,以军政府名义,向南洋侨领发出正式邀请,欢迎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回国考察投资环境。”
第三节:磨刀霍霍与技术曙光
总参谋部内,紧张的气氛并未因盖州胜利和德国援助而缓解,反而因为更确切的情报而加剧。
“执政,各方情报确认,日本国内正在进行紧急战争动员,其海军主力虽受创,但正在抢修,并得到新建舰只补充。更严重的是,他们从台湾、乃至本土抽调了大量陆军部队,其规模远超盖州登陆部队。目标,极有可能是寻求与我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陆上会战,地点很可能在辽东半岛纵深,意图一举摧毁我军主力。”王奎在海图上划出一个巨大的红色箭头,直指辽阳、鞍山一带。“英国远东舰队近期活动也趋于频繁,虽未直接介入,但其动向对我海上运输线构成潜在威胁。”
“东乡吃了亏,知道沿海攻坚不易,想把我们引到内陆决战。英国人则在观望,想看我们和日本人谁先倒下。”高岩冷笑,“那就看看,是他的武士道厉害,还是我们的‘磐石’和‘雷霆’更硬!”
他随即下令:“命令辽南前指,依托现有防线,步步为营,消耗敌军。同时,命令‘雷霆纵队’主力向海城、辽阳方向秘密集结,工兵部队加速构筑第二、第三道阻击阵地。告诉李德明,‘探空坊’改进的触发引信和‘磐石-II型’机枪,优先保障‘雷霆纵队’!我们要在预设战场,给日本人准备一个足够大的‘洪炉’!”
“是!”
技术层面,“探空坊”在李德明的带领下,抓住了触发引信这个突破口后,进展迅速。虽然工艺仍需打磨,但批量生产的炮弹已经能够对低空飞行的日军侦察气球构成实质性威胁,极大地限制了日军的战场侦察能力。同时,陈念恩主导的“蜂鸟丙型”电台,在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上取得突破,开始小批量列装团级指挥部,使得战场指挥效率进一步提升。来自德国的重炮技术资料,更是让军工部门如获至宝,连夜组织翻译和研究。
第四节:洪炉初燃
战争的阴云再次密布,规模远超以往。但这一次,高岩和他的军政府不再是被动迎战。内部在争议中整合,思想在碰撞中统一;外部获得了坚定盟友的实质性支持和技术注入,南洋华侨的援助也开始汇流;军队经过血火淬炼,装备和战术持续改进。
整个控制区,仿佛一座巨大的洪炉,正燃烧着变革的火焰,熔炼着旧时代的残渣,锻造着新时代的脊梁。登州大本营的机器局日夜轰鸣,青岛的造船所焊花飞溅,辽东的前线工事纵横交错。
高岩站在登州蓬莱阁上,遥望北方。那里,将是决定国运的战场。
【系统提示:德高同盟深化,获得关键技术与资金支持。内部治理措施生效,政权认同度小幅上升。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突破。‘洪炉’效应激活:重工业建设速度+15%,应对大规模战役准备度大幅提升。警告:侦测到敌军倾巢出动,即将爆发的高强度战役将极大考验政权承受极限。】
洪炉已燃,烈焰冲天。接下来,将是投入更多钢铁与血肉,决定华夏革新命运的真正淬炼。高岩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如铁。他和他所缔造的这一切,都已准备好,迎接这场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