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空旷而威严。
新皇李亨高坐于龙椅之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下方那个跪着的身影。
他的眼神深邃锐利,像是在审视一件物品,试图看穿其内里的所有构造。
大殿两侧,是刚刚散朝却被留下的几位重臣,有郭子仪、李光弼,以及新任的宰相等,他们全部默不作声,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所有人都想知道,王徽,这个一向低调得近乎透明的谏议大夫,今天突然在殿外跪求上奏,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王爱卿,”李亨终于开口了,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你有何事要奏?为何不在朝会上说,偏要等到散朝之后?”
王徽(王秀)深深地叩首,声音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疲惫和沙哑。
“回陛下,臣要奏之事,乃是私事,不敢在朝堂之上,叨扰陛下与诸位同僚,臣今日,是来向陛下……请辞的。”
请辞!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郭子仪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都看向王徽,完全没想到他会来这么一出。
王徽如今不过四十余岁,官居从四品,长子新晋进士,次子是军中新星,王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怎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请辞?
李亨的眼睛,猛地眯了起来。他盯着王徽,眼神中的审视意味更浓了。
请辞?是真心想退,还是……以退为进的试探?是觉得朕亏待了你,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不满吗?
“请辞?”李亨的语气,冷了几分,“王爱卿正值壮年,为何突然要请辞?可是朕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委屈了?”
这话问得极重,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王徽(王秀)的身体,在众人面前微微颤抖了一下,仿佛被皇帝的威严所震慑。
他再次叩首,声音里充满了惶恐和“真诚”。
“陛下!陛下误会了!臣万万不敢有此想法!”
“臣之所以斗胆请辞,实乃……实乃是臣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
他抬起头,众人这才看清,他的脸色,确实比往日苍白了许多,眼眶深陷,透着一股浓浓的倦意。
这都是王秀在过去几个月里,精心“伪装”出来的结果。
“想当初,安贼作乱,国难当头。臣随太上皇入蜀,一路颠沛流离,忧思恐惧,早已伤了身子的根本。
光复之后,臣蒙陛下天恩,擢为谏议大夫,本该为陛下尽忠效死,以报万一。然臣每日处理公务,只觉头晕目眩,力不从心,常常在夜里惊醒,冷汗不止。”
“臣自知,以臣如今之状态,再占据高位,实乃尸位素餐,有负陛下重托,有负朝廷厚望。
长此以往,非但不能为陛下分忧,反而可能因臣之疏忽,耽误了国家大事。臣……臣心中有愧啊!”
他说着,竟然真的挤出了几滴眼泪,一副忠心耿耿,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模样。
“再者,”他话锋一转,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如今,犬子王佑,蒙陛下圣恩,得中进士,入了翰林院。次子王策,亦在军中,为国效力。臣看着他们,心中既是欣慰,又是惭愧。
臣自问才干不及他们,却身居他们之上。若父子三人同朝为官,难免会遭人非议,说我王家势大,于我儿佑儿和策儿未来的前途,亦是无益。”
“故而,臣恳请陛下,恩准臣辞去官职,告老还乡。一来,可以好生调养这副残躯,苟延残喘几年。二来,也算是为我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让一让路。臣,只愿在田园之间,做一个闲散野人,看着我大唐在陛下的治理下,重现盛世光景,便死而无憾了!”
说完,他将早已准备好的辞呈,高高举过头顶。
整篇奏对,情真意切,理由充分。
既说了自己身体不行,又说了是为了给儿子让路,还顺带着捧了皇帝一把,每一个理由,都光明正大,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李亨静静地听着,脸上的冰冷,渐渐融化了。他不是傻子,他自然能看出王徽这番话里,有表演的成分。但王徽给出的理由,却让他无法拒绝,甚……让他感到了一丝满意。
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为子孙后路着想,并且愿意主动放弃权力的“旧臣”,远比一个赖在位置上不走,还总想着跟前朝拉拉扯扯的老顽固,要可爱得多。
王徽的“退”,恰好迎合了李亨的“进”。他需要清理掉李隆基的势力,让他放弃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又不想落下“刻薄寡恩”的名声。现在王徽自己主动请辞,正好给了他一个彰显自己“仁德”的机会。
他看了一眼旁边的郭子仪,郭子仪对他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李亨心中大定。他走下龙椅,亲自上前,扶起了王徽。
“王爱卿,你这又是何苦呢?”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感动”和“惋惜”,“你为我大唐,为我李家,立下过汗马功劳。朕,岂是那等刻薄寡恩之君?你身体不适,朕可以给你允你休沐,让太医为你诊治。你何至于要辞官归去?”
“陛下……”王徽(王秀)“感激涕零”,却依旧坚持道:“臣心意已决,还望陛下成全。”
君臣二人,一番“情真意切”的推拉之后,李亨终于“无奈”地叹了口气。
“罢了,罢了。既然你心意已决,朕若再强留,倒显得不近人情了。”
他顿了顿,朗声宣布道:“王徽听旨!”
“臣在!”
“谏议大夫王徽,忠君体国,教子有方。今因身染沉疴,上书请辞,朕心甚是不忍。然念其劳苦功高,特准其所请。加封为‘忠勤伯’,以彰其功。望卿好生调养,颐养天年。”
“臣,谢陛下隆恩!”王徽(王秀)心中狂喜,重重叩首。他知道,自己赌赢了!
然而,李亨的旨意,还没有结束。
“其子王策,少年英才,屡立战功,朕心甚慰。今特擢升王策为左龙武军大将军,遥领禁军,宿卫宫城!望其能继承父志,为我大唐,再立新功!”
什么?!
王徽(王秀)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震惊。
左龙武军大将军?遥领禁军?
这可是皇帝的亲卫部队,是真正的天子心腹!李亨竟然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了王策?
他瞬间就明白了李亨的用意。
他放走了自己这个旧臣,却要牢牢地将王策这个军事天才,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他用王策,来安抚郭子仪等军中大将,也用王策,来牵制王家。
好一招帝王心术!
王徽(王秀)的心中,百味杂陈。他不知道,这对于王策,对于王家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臣代犬子王策,谢陛下天恩!”他只能再次叩首,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恩赏”。
圣旨下达,满朝震动。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王家,并没有因为家主的“退休”而失势。恰恰相反,他们用一场完美的权力交接,换来了更大的荣宠。
王徽退了,但他的儿子,一个在翰林院,一个在禁军。王家的根基,比以前更稳了。
当王徽(王秀)走出太极殿的时候,感觉阳光都变得格外明媚,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威严的宫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再见了,长安。”
他知道,属于王家第二代的时间结束了,而属于他儿子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pS:想知道我的读者大大们,都是哪个年龄段哇,满足一下弱小可怜卑微发抖的新人作者吧,让我看看这本书的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