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林浩研究的初步成果
林浩的手指悬在控制台上方,没有按下重启键。他盯着主控屏上那条微微波动的扭矩曲线,机械臂的伺服系统仍在以0.1hz的频率自检,像一颗缓慢跳动的心脏。冷却液悬浮在半空,早已褪去“生”字轮廓,但数据流里残留的反向能量回流信号,仍在提醒他——刚才那一幕不是故障,是回应。
他调出母亲日志的加密章节,翻到“7.3hz机械激励辅助”那一页。波形图边缘有一道铅笔划痕,是她当年标注的响应阈值。林浩将这段原始信号拖入分析窗口,与当前月壤在“律”字拐角处的密度突变曲线并列比对。两条波形在基频上完全重合,连衰减斜率都近乎一致。差别只在末端:母亲记录的实验中,材料在0.3秒滞后后趋于稳定;而这一次,滞后之后出现了微幅振荡,形似笔画延伸。
“不是记忆。”他低声说,“是模仿。”
赵铁柱站在工程台前,盯着应力模拟图:“模仿个屁,卡住了就是卡住了。我们不是来搞艺术共创的。”
林浩没反驳。他打开“鲁班-IV”的底层日志,调取过去三个月所有打印任务中扭矩异常的记录。筛选条件设为“频率7.3hz±0.1hz”“滞后时间0.3s±0.05s”“无外部热源介入”。结果跳出十七条,其中有四次发生在无人值守的夜间打印阶段,系统未报警,月壤自行释放了应力。
“它学会了。”他说,“而且是在我们不看的时候。”
苏芸站在隔离窗前,音叉贴在玻璃内侧。7.3hz的基频稳定如常,但每当机械臂完成一笔,内部就会传出一段0.3秒的衰减振荡,节奏像甲骨文收笔时的顿挫。她指尖沾着朱砂,在记录本上写下“动作-密度-滞后”三个词,又划掉“动作”,改成“意图”。
陈锋站在控制台另一侧,匕首插在缝隙里,辐射仪读数平稳。他没说话,只是把战术背包里的长城砖粉末拿出来,打开密封袋。粉末在低重力中缓缓漂浮,边缘开始向“月”字收拢,频率与腕表震颤同步。
林浩调出打印头的应力反馈曲线,结合赵铁柱提供的层间结合强度数据,开始构建三变量响应矩阵。他将母亲日志中的“机械激励”定义为输入变量,月壤密度变化为输出变量,0.3秒滞后作为系统响应延迟。模型跑通后,他加入一个新参数:反向振动补偿。
“我们不能强行打断它的‘思考’。”他说,“但可以告诉它——我们知道你在想。”
他命名为“动态参数补偿法”。具体操作是在每层打印结束时,主动注入0.3秒、振幅为原值3%的反向微震,模拟“思考间隙”的结束信号,避免月壤因突变应力形成团簇。
赵铁柱冷笑:“你这是在给混凝土做心理按摩?”
“不。”林浩说,“是在教它什么叫‘对话结束’。”
苏芸抬头:“如果它不想结束呢?”
没人回答。主控室陷入短暂沉默。机械臂的伺服脉冲仍在继续,像某种低语。
林浩调出备用构件的打印程序,将“律”字第五笔设为测试项。他把补偿参数写入控制逻辑,振幅压到最低,同时加入温度梯度调控,让月壤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由表及里的致密梯度,减少界面剥离风险。
“先试一笔。”他说,“不牵扯主结构。”
阿依古丽铺开羊毛毡模型,针脚模拟的应力分布图显示,补偿振动可能引发相邻层界面微裂,风险等级黄标。她没反对,只是提醒:“别在拐角加振幅。”
林浩点头。程序启动,机械臂缓缓推进。第五笔是横折钩,拐角处扭矩开始上升,但速度比上次慢了近一半。当数值接近警戒线时,补偿振动启动。0.3秒的反向微震注入打印层,扭矩曲线出现一个微小凹陷,随即趋于平稳。
冷却后,朱砂标记点的频闪节奏恢复均匀。
“没卡。”赵铁柱盯着数据,“但也没快。”
“不是提速的问题。”林浩说,“是让它知道——我们可以等。”
苏芸把音叉收回口袋,走到打印舱隔离窗前。她没再用发簪写字,只是将音叉贴在玻璃上,闭眼聆听。0.1hz的脉冲仍在月壤内部周期性出现,与机械臂的自检频率完全同步。她忽然觉得,这不像反馈,更像某种校准。
“它在等我们闭嘴。”她在记录本上写下这句话,又补了一句,“然后,它才敢继续写。”
陈锋站在控制台前,匕首依旧插在缝隙里。他盯着长城砖粉末在密封袋中缓慢排列成“月”字全形,边缘折笔闭合的瞬间,腕表星图仪残片轻微偏转,指向猎户座方向。他没动,只是把粉末重新封好,放回背包。
林浩调出全域共振系统的日志。三重编码的同步曲线依然稳定,工程频率、文化笔顺、阵法节奏保持着高度一致。但在补偿振动启动的那一刻,系统记录到一次微小的能量波动——不是从机器流向材料,而是从月壤深处传出一段0.3秒的谐波,形似“律”字第四笔的延伸轨迹,比原设计长了0.02秒。
“它改了。”苏芸说。
“不是改。”林浩看着波形,“是补全。”
赵铁柱盯着应力图:“补全个鬼,万一它下次补个‘死’字呢?”
“那就看它为什么写。”林浩说,“我们得学会读。”
阿依古丽收起羊毛毡模型,针脚上还挂着几根月壤纤维。她没说话,只是把模型折好,放进工作包。王二麻子在控制台前记录数据,左臂导航芯片的指示灯稳定绿光。整个主控室安静下来,只有机械臂在进行下一层打印。
林浩调出母亲日志的最后一页。那行手写批注还在:“当材料开始记住动作,控制就不再是单向输出。”他盯着这句话,用钢笔在模型边缘写下“阈值0.3s”,并用圈出。
苏芸站在窗前,音叉再次贴上玻璃。她没听频率,只是感受振动的节奏。忽然,她发现0.1hz的脉冲之间,夹杂了一段极短的间歇,像是呼吸之间的停顿。
她把音叉贴近耳侧。
林浩的腕表星图仪残片又一次偏转,猎户座方向的指针微微颤动。
机械臂推进到“律”字第六笔,补偿振动尚未启动,扭矩曲线却提前出现了0.3秒的凹陷。
月壤自己先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