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炼制出三颗下品辟谷丹的喜悦,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林凡心中漾开几圈涟漪后,便迅速归于平静。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丹道之浩瀚,远非一炉侥幸成功的辟谷丹所能概括。那三颗丹药表面粗糙、灵气微弱的品相,更是时刻提醒着他自身的不足与条件的局限。
他没有急于再次开炉,也没有服用那三颗辟谷丹。而是将其视为样本,与记录册中关于辟谷丹(无论成品还是废丹)的描述,以及他从其他废丹上刮取下的粉末特性,进行更深入的比对分析。
问题出在哪里?除了丹炉破损、地火劣质这些客观因素,主观上,他对药性融合的时机、火力转换的临界点、以及凝丹时灵力注入的微妙把控,必然还存在瑕疵。
“丹药不成型,或成型而品相差,究其根本,在于对‘药性’与‘火候’的理解与掌控,尚未臻至精微。”林凡心中明悟。空有理论,缺乏千锤百炼的实践,终究是纸上谈兵。
然而,频繁租用地火室,贡献点消耗不起,动静也太大。他需要一种能在废丹房内进行的、低成本、高隐秘性的练习方式。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堆积如山的废丹,以及手边那几颗品相不佳的“成功”作品。
“既然无法轻易‘合成’,那便先从‘分解’与‘重构’开始。”一个念头在他脑中成型。
他取出一颗自己炼制的辟谷丹,又从那堆混合药渣中,找出几颗因“凝丹失败”而报废的辟谷丹废丹。将这些丹药放在一起,用那柄短柄药锄,小心地将它们一一碾碎,研磨成极其细腻的粉末。
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破坏。他的灵识高度集中,仔细感受着丹药在破碎、研磨过程中,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不同品质丹药粉末在手感、气味上的细微差异。优质的丹药粉末更为细腻均匀,带着纯净的药香;而废丹或劣质丹的粉末则显得粗粝,夹杂着焦糊或腥涩之气。
然后,他开始了堪称枯燥的“重构”练习。
他取来一个干净的玉盘,将不同来源的辟谷丹粉末,以不同比例混合,再加入少许清水或自身温和的《元尘诀》灵力作为粘合媒介,用手指或玉杵,尝试着将其重新“揉捏”成丹丸的形状。
这并非真正的炼丹,没有地火淬炼,没有复杂的药性融合反应。但在这个过程中,林凡强迫自己去感受“力”的运用,“形”的掌控,以及不同质地粉末在结合时所需的“粘性”与“塑性”。
一次,两次,十次……百次……
他失败了无数次。不是粉末无法粘合,就是勉强成团后结构松散,一触即溃,或者形状歪扭,毫无丹丸的圆润之感。
玉盘旁堆积的失败残渣越来越多。他的手指因为反复揉捏而变得酸痛,心神也因持续的高度专注而感到疲惫。
但他没有停下。《元尘诀》带来的坚韧心性与明确的目标感支撑着他。每一次失败,他都会停下来,仔细观察残渣的状态,分析失败的原因——是粉末研磨不够细腻?是水分或灵力比例不对?是揉捏的力道和手法有误?
发现问题,调整,再尝试。
渐渐地,他揉捏出的“丹丸”开始有了形状,虽然依旧粗糙,但至少能维持不散。他对粉末的特性、对“揉捏”的力道与手感的把握,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悄然提升。
他不再局限于辟谷丹,开始尝试用其他种类、性质各异的废丹粉末进行类似的“重构”练习。处理那些蕴含丹毒或药性猛烈的废丹时,他更加小心,灵识全开,《元尘诀》灵力护住周身,一旦察觉有异,立刻停止并处理掉残渣。
这个过程,看似与真正的炼丹相去甚远,却让林凡对“丹”的物理结构和成型原理,有了远超常人的、近乎本能的深刻理解。他甚至能通过手指的触感,大致判断出某种丹药粉末的炼制火候是否得当,内部药性融合是否均匀。
这一日,当他再次将一撮自己炼制的辟谷丹粉末,以某种特定的力道和旋转手法揉捏时,一颗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圆润、表面相对光滑的“丹丸”在他指尖成型。虽然依旧没有经过地火淬炼,不含灵气,但其形态的完整性,已然接近一颗真正的丹胚。
看着指尖这颗小小的、由失败反复研磨而得的“成果”,林凡眼中闪过一丝明澈的光芒。
他明白了。炼丹,不仅仅是药性与火候的掌控,更是对“物质”与“能量”在微观层面结合与变化的一种极致驾驭。这些看似笨拙的“研磨”与“重构”,正是在打磨他这份驾驭能力的基础。
丹药不成型?那便反复研磨之!研磨材料,更研磨自己的耐心、专注与掌控力。
他将这颗最好的“练习作品”也碾碎,与其他残渣一同处理干净。过程不留痕迹,收获却深藏于心。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指,目光再次投向角落那尊破损的青炎炉。
下一次地火室之行,他相信,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
这反复的研磨,并非徒劳。它如同春雨,无声浸润,只为孕育那破土而出的、更坚实的成长。林凡的丹道根基,正在这无人问津的废丹房内,以一种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被打磨得愈发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