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或者说,现在应该称她为伊莎贝拉·德·阿尔茜娅(Isabella de Arcéa),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古老的庄园坐落在舒缓的丘陵之间,不像孟家别墅那般现代奢华,却透着一股沉淀了数个世纪的威严与底蕴。
她的父亲,亚历山大·德·阿尔茜娅,与晓晓想象中严肃古板的贵族形象截然不同。他是个高大、英俊、眼角带着岁月细纹却更添魅力的男人。当他看到从车上下来,穿着简约大方连衣裙,亭亭玉立、眼神清澈又带着一丝好奇打量着他的女孩时,这位在商场上以铁腕着称的男人,眼眶瞬间湿润了。
“Isabella… my little Isabella…”(伊莎贝拉……我的小伊莎贝拉……)亚历山大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仿佛对待一件稀世珍宝,将晓晓拥入怀中。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哽咽。
晓晓能感受到这个拥抱的小心与真诚,心中也是一暖。她抬起头,露出一个明媚又带着些许羞涩的笑容,用流利的法语回应:“Father, Im home.”(父亲,我回家了。)
这一声“父亲”,彻底击溃了亚历山大最后的心防。他紧紧抱着女儿,连声说:“wele home, my child! wele home!”(欢迎回家,我的孩子!欢迎回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亚历山大几乎倾注了所有来弥补错过的时光。他带着晓晓熟悉庄园的每一个角落,介绍家族的历史,为她准备了无数华服珠宝。但最让他欣慰和喜爱的,并非晓晓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而是她身上那种由内而外的优秀气质——自信却不傲慢,聪慧而不狡黠,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同时又保有东方女孩特有的细腻和体贴。
“我要感谢收养你的那家人,尤其是你的养母,”亚历山大在一次晚餐时由衷地说,“他们把你教育得如此之好。你是我最大的惊喜,伊莎贝拉。”
晓晓微笑着点头,心中对付闻樱和孟家也充满了感激。正是孟家多年的严格培养,才让她能如此从容地面对身份的巨大转变。
她开始了在欧洲的求学生涯,进入了一所顶级的私立学院,同时,她也跟在亚历山大身边,开始接触阿尔茜娅家族复杂的金融和资产管理业务。她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一切新知识,其领悟力和学习能力连亚历山大都感到惊讶。他越来越确信,这个女儿,就是阿尔茜娅家族未来的希望。
然而,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充实,晓晓始终没有切断与孟家的联系。她定期给付闻樱和孟怀瑾打电话、视频,分享她在欧洲的生活和学习,耐心倾听付闻樱事无巨细的叮咛和思念。付闻樱虽然不舍,但看到女儿在亲生父亲身边如此受重视,发展得这么好,也渐渐从最初的崩溃中释然,转而充满了骄傲。
但所有这些联系中,最频繁、最隐秘的,是她和孟宴臣之间的信息往来。
起初,只是简单的报平安和问候。
晓晓:“已安全抵达,一切安好,勿念。”
孟宴臣:“那就好。照顾好自己。”
接着,开始分享日常的片段。
晓晓:“今天参观了父亲的私人图书馆,比我们市立图书馆还大,有很多绝版古籍。[图片]”
孟宴臣:“很壮观。注意眼睛,别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晓晓:“今天跟着父亲参加了一个酒会,穿着高跟鞋站了一晚上,脚好痛。[吐舌头表情]”
孟宴臣:“……”(过了一会儿)“下次准备一双平底鞋在车上换。”
然后,交流逐渐深入,涉及学业和事业。
晓晓:“宏观经济学的教授讲得太快了,感觉有点吃力。”
孟宴臣:“哪部分?我当年修过这门课,笔记也许还在。” (随后,他真的发来了几张清晰的手写笔记照片。)
孟宴臣:“公司最近在谈一个欧洲的项目,遇到点本地法规的麻烦。”
晓晓:“什么方面的法规?我可以问问父亲的法律顾问,他们应该更熟悉。” (她真的去问了,并提供了关键信息。)
这些跨越时区的信息,成了两人之间一条无形的纽带。没有热烈的告白,没有露骨的思念,有的只是看似平淡的分享和关心。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和牵挂。
孟宴臣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晓晓的离开,像抽走了他心底最柔软的一部分,却也卸下了那份禁忌的感情带来的枷锁。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手段愈发凌厉,眼光愈发精准,迅速在商界崭露头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孟总”。只有深夜,手机屏幕亮起,看到那个独特的头像弹出信息时,他冷峻的脸上才会浮现出一丝真实的温度。
他会反复看着晓晓发来的照片——她在古老的图书馆里阅读的侧影,她在马场上飒爽的身姿,她出席正式场合时优雅从容的微笑……他的女孩,正在以一个他欣慰甚至惊叹的速度,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那个关于“未来”的隐秘希望,如同被精心浇灌的种子,开始悄然发芽。
他甚至开始有意无意地,将公司的业务向欧洲拓展。每一次成功的合作,都意味着他离她的世界更近了一步。
而晓晓,则在这场无声的交流中,稳稳地掌控着节奏。她时而分享困惑,激发他的保护欲和指导欲;时而展现成就,让他看到她的成长,证明她足以与他并肩;时而又流露出一点小女生的娇态,提醒他自己依然是他记忆中的那个“晓晓”。
她清楚地知道,距离是考验,也是催化剂。她在等待,等待孟宴臣足够强大,也等待自己足够成熟,等待那个合适的时机,将这份跨越了血缘、超越了距离的感情,重新摆上台面。
两年时间,在频繁的电波传递中悄然流逝。
伊莎贝拉·德·阿尔茜娅小姐,以其出色的学业、敏锐的商业头脑和独特的东方魅力,在欧洲的上流社会渐渐有了名气。
而国内的孟宴臣,也已然成为商界炙手可热的新贵。
一天,晓晓发给孟宴臣一条信息:
“下个月,父亲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正式向外界介绍我。有点紧张。”
后面跟了一个很少在她脸上出现的、略带忐忑的表情。
孟宴臣看着这条信息,心脏猛地一跳。他几乎能想象到,在那样的场合,她会如何惊艳全场。一种强烈的冲动攫住了他。
他沉吟片刻,修长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下一行字,然后,像是用了很大的决心,按下了发送键。
“需要男伴吗?”
信息发出去的那一刻,孟宴臣觉得自己的心跳声大得吓人。这几乎是他两年来,最直白、最大胆的一次试探。他紧紧盯着屏幕,等待着她的回应,仿佛在等待一个命运的宣判。
几分钟后,晓晓的回复来了,简单,却让孟宴臣的整个世界瞬间亮了起来。
“需要。你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