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卫营伏击辎重、缴获颇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加上红军政策深入人心,附近区域乃至更远地方的一些小型游击队、农民自卫军,甚至一些活不下去的散兵游勇,纷纷前来投奔。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再加上师部有意识地将一部分新兵和整编后的地方武装补充进来,原本的警卫营编制早已名不副实,人数迅速突破了一千大关,直奔一千二百人而去!
队伍壮大了是好事,但管理起来的难度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原来的营级编制显然已经无法有效指挥这么一大摊子人马。这天,师部的正式命令终于下来了:鉴于警卫营作战英勇,发展迅速,战绩卓着,特批准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五师直属警卫团!原营长李云龙同志任团长,原副营长孔捷同志任副团长兼一营营长,原参谋长丁伟同志任参谋长兼二营营长。原各连排干部相应晋升……
命令宣读完毕,队伍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从营到团,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意味着地位的提升、责任的加重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李云龙站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穿着那件缴获的稍微有点大的军官呢子大衣(他特意找出来的),努力想摆出点团长的威严,但那咧到耳根的笑容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得意。 “同志们!静一静!”他压压手,声音洪亮,“咱们警卫营……啊不,现在咱们是警卫团了!咱们警卫团能发展到今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党的领导!靠的是同志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靠的是……呃,还有就是咱们会过日子!能缴获!会修理!”
台下响起一阵善意的哄笑。大家都明白团长指的是什么。
李云龙自己也笑了,随即正色道:“编制升了,担子也更重了!咱们现在是一千多号人,一千多条枪!怎么带好这支队伍?怎么打更多的胜仗?这是老子……这是我和孔副团长、丁参谋长,还有在座所有干部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台下:“在这里,我要特别表扬一下咱们的装备科!以前咱们就老林带着小张、刘二几个人,现在呢?”他看向林烽的方向,“林烽同志!”
“到!”林烽站起身。
“你过来!”李云龙把他叫上台,“同志们看看!咱们的林科长!现在可是咱们全师的宝贝疙瘩!没有他们没日没夜地修枪、造子弹、捣鼓那些铁疙瘩,咱们能这么阔气?咱们的枪能打得这么响?”
台下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缺枪少弹、拿着破枪被林烽他们修好的老战士们,鼓掌格外用力。新战士们也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技术大神”。
李云龙搂着林烽的肩膀(差点把林烽搂个趔趄),对台下说:“现在咱们人多了,枪更多了!光靠老林他们几个人,累死也忙不过来!经过团部研究决定,并报师部批准,咱们的装备科,也要扩编!”
台下安静下来,大家都听着。
“任命林烽同志,继续担任团直属装备科科长,级别……嗯,反正是老子的直属部下!”李云龙大手一挥,“装备科编制,扩大到五十人!”
五十人!台下响起一片惊呼。这规模都快赶上一个连了!
“这五十人,不是扛枪打仗的,”李云龙解释道,“但他们的作用,不比一个冲锋连小!他们就是咱们警卫团的根基!是咱们战斗力的保证!”
他看向林烽:“老林,具体怎么搞,你来说!需要什么样的人,你自己挑!全团范围你随便选!老子给你撑腰!”
林烽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五十人的编制和全团挑选的权限,心里还是激动不已。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台前,声音沉稳但清晰地开始规划:
“谢谢团长信任!谢谢同志们支持!装备科扩编后,我计划下设三个专业组,分工协作,才能提高效率!”
“第一,锻造组!”他目光看向台下憨厚笑着的张铁匠,“由张铁匠师傅担任组长!主要负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零件锻打、简易工具制造和淬火工艺。需要招募十到十五名有力气、有耐心、愿意学习打铁手艺的战士!”
张铁匠一听自己当了官(组长),还要带十几号徒弟,激动得搓着手直点头。
“第二,修复组!”林烽看向小张和刘二,“由张小山同志担任组长,刘二同志担任副组长!主要负责枪支、火炮的故障诊断、拆卸、清洗、零件更换和总装调试。这是核心维修力量,需要招募二十名左右心灵手巧、细心认真、有一定文化基础或者机械天赋的战士!”
小张和刘二挺起胸膛,感觉责任重大。
“第三,质检组!”林烽的目光在人群中找到了有些害羞的赵小花,“由赵小花同志担任组长!主要负责所有出厂零件、复装子弹、以及修复后武器的质量检查!要制定标准,严格把关!需要招募五到十名眼神好、极度细心、做事一丝不苟的同志,男女不限!”
赵小花没想到自己也能当组长,脸一下子红了,下意识地想躲,却被周围的女战士推了出来,只好紧张地点点头。
“另外,”林烽补充道,“复装子弹、制造炸药等专项工作,暂时并入修复组,后期根据任务量再考虑是否单独分组。还需要配备几名负责物资保管、登记造册的文书人员。”
他的规划条理清晰,分工明确,听得李云龙连连点头:“好!就这么办!老孔,老丁,下去以后立刻传达!各营连都要无条件支持林科长选人!被选中的人,那是去学技术,是光荣任务!谁也不许藏着掖着!”
命令一下,整个警卫团都沸腾了。进入装备科,意味着不用直接上前线拼刺刀,还能学到宝贵的技术,这可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好机会!各连排长既想支持,又有点舍不得自己手下的好苗子。
接下来几天,林烽成了全团最忙的人。他带着小张、刘二、张铁匠、赵小花,在各个连队之间穿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人才选拔”。
考核方式也很“林烽风格”: 考耐心和细心——让人坐在那儿锉一个小铁块,要求锉成标准尺寸,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考眼神和手稳——穿针引线(用的是缴获的缝纫针和麻线),或者用小镊子分拣不同大小的砂粒。 考逻辑思维——出一些简单的图形组合或者机械原理小问题。 甚至让张铁匠现场教几个打铁的基本动作,看谁学得快,有悟性。
一番精挑细选下来,五十人的名额很快满员。其中有原来就跟过林烽的学徒,有各连推荐的手巧的战士,有石大胆带来的会点小手艺的新兵,甚至还有几个心思细腻、以前在家绣过花的女战士被赵小花挑进了质检组。
装备科正式升级扩容!工棚区也相应扩大了规模,分成了锻造区、修复区、质检区和仓储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钻床的嗡鸣声、锉刀的沙沙声比以前更加热闹,俨然一个小型兵工厂的雏形。
李云龙和孔捷、丁伟前来视察,看着眼前分工明确、热火朝天的场面,都十分满意。 李云龙拍着林烽的肩膀:“老林啊,老子现在把这公大的家当交给你了!你这摊子,现在比师部修械所都气派了!老子就一个要求:保证老子的枪炮有毛病随时能修,子弹尽量管够!”
林烽信心满满地回答:“团长放心!我们现在有了专业分工,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不仅能完成维修保障任务,还能尝试制造更多更复杂的备用零件,甚至改进现有武器!”
部队扩编为团,装备科升级扩容,标志着这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队伍,正在向更加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而林烽,这位凭借技术一步步走上核心岗位的带头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他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本章字数:4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