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教学”,并非在什么神秘的异空间或者高科技训练场,而是在“微光书屋”那间堆满了旧书、弥漫着纸墨清香的地下储藏室里。
这里被他以特殊手段屏蔽了所有外部探测,成为了一个绝对安全的“领域”。
“你的能力,核心在于‘共鸣’与‘引导’。”陈默的声音平静,仿佛在阐述一个物理定律,而非某种超自然力量。他指尖悬浮着一颗普通的水珠,在水珠周围,有极其微弱的、肉眼难见的银色光晕在流转。“宇宙万物,无论物质还是能量,乃至更深层的信息与意识,都存在着某种基础的‘振动频率’。你的特殊性在于,你能感知并主动调整自身频率,去‘贴合’乃至‘影响’他人的频率。”
林星阑屏息凝神,努力去理解这些超越常识的概念。她看着那颗水珠,尝试着像之前安抚那个绝望男子时一样,将心神沉静下来,去“感受”它。
起初,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普通的水珠。
但渐渐地,当她不再用眼睛去看,而是用那股源自心底的温暖力量去“触摸”时,她“听”到了——那水珠内部,无数水分子微弱的、杂乱无章的“舞动”,以及陈默施加在其上的、那层稳定而有序的银色“旋律”。
“尝试用你的‘旋律’,去靠近它,安抚它,让它跟随你。”陈默引导着。
林星阑小心翼翼地探出自己那微弱而稚嫩的意念,如同初学琴者拨动第一根琴弦。生涩,甚至有些刺耳。那颗水珠微微震颤了一下,表面的银色光晕泛起涟漪,几乎要溃散。
“不要试图去‘控制’它,”陈默的声音及时响起,带着安抚的力量,“去‘理解’它,去‘邀请’它。你的力量源于共情,而非强制。”
林星阑深吸一口气,调整心态。她不再想着去命令那颗水珠,而是想象着自己化作了一缕温柔的风,轻轻地拂过水面,感受着它的冰凉与流动,邀请它与自己一同呼吸,一同律动。
奇迹发生了。
那颗水珠不再抗拒,它内部原本杂乱的“舞动”开始变得有序,逐渐与林星阑散发出的、温暖而平和的“旋律”同步。水珠本身开始散发出淡淡的、与她手腕上银色手环同源的光芒,并且缓缓地、如同拥有生命般,在空中变换着形状,从浑圆拉长成一枚小小的、旋转的六棱冰晶。
成功了!
林星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成就感,精神一松懈,那冰晶瞬间溃散,化作水滴落在地上。
“很好。”陈默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第一步,你做到了。记住这种感觉,这是你力量的根源——连接,而非征服。”
接下来的日子,林星阑的生活被切割成了两部分。白天,她依旧是“微光书屋”那个安静温柔的店员,与养父母、老张爷爷和往来的顾客们相处,感受着平凡人间的烟火气;夜晚,她则化身孜孜不倦的学徒,在陈默的指导下,探索着自身能力的边界。
她从影响一颗水珠,到一片落叶,再到一只误入储藏室的小飞虫。她的控制力在稳步提升,对自身精神力的消耗也逐渐适应。陈默不仅教导她运用能力,更将一些关于宇宙文明、维度、能量层级的基础知识,如同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浩瀚星海的大门。
与此同时,在“望辰基地”和地球的某些隐秘角落,一场无声的变革也在加速进行。
凯带着布满血丝的眼睛,主持着“星火计划”的推进。基于对“寂静之心”残骸的逆向工程,以及陈默提供的部分“造物主”文明数据库,人类的科技树正在被强行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月球背面,新的隐蔽船坞开始动工,其设计蓝图充满了非人类的几何美学,能量传输方式摒弃了传统的管线,转而采用更高效的场效应传导。
地球同步轨道上,数个伪装成太空垃圾的“节点”被悄然部署。它们并非武器,而是某种信息中继和能量协调装置,是构建陈默设想中“行星级防御网络”的基石。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人才层面。一份经过严格筛选和伪装的“潜能激发问卷”,通过特定的学术渠道、极限运动俱乐部甚至网络游戏社区悄然流传。一些在特定领域展现出非凡直觉、思维敏捷度或精神抗压能力的人,被“微光公益基金会”(林星阑养父母名下,实际由陈默操控)以各种名义招募,进行更深度的“评估”。
他们中有能凭借直觉在复杂数据中发现隐藏关联的天才程序员,有在极端压力下仍能保持绝对冷静的王牌飞行员,有能通过触摸感知矿物内部结构的年轻地质学家,甚至还有一位能用歌声微妙影响他人情绪的流浪歌手……
这些人,自己都未必清楚自身潜能的特殊性,但他们被集中起来,接受着看似普通却精心设计的“潜能开发培训”。他们将是未来“星火网络”的第一批“节点”,是连接林星阑这个“核心奇点”与整个人类文明意识的桥梁。
陈默的布局,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织就。
这天夜里,林星阑的练习遇到了瓶颈。她试图同时影响三片不同的落叶,让它们按照不同的轨迹飞舞,这需要将她的意识分割成三股,并保持不同的“旋律”。这远超她目前的负荷,精神力的剧烈消耗让她头痛欲裂,三片叶子失控地撞在一起,飘落在地。
“我做不到……”她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有些气馁。
“你的意识习惯于作为一个整体去运作,”陈默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温水,水中蕴含着他一丝温和的精神力,帮助她缓解疲劳,“但‘连接’的本质,并非取代,而是协调。你不必强行分割自己,试着将你的意识想象成一个指挥家,而你要影响的对象,是乐团中不同的乐手。你给出指令,但乐手们自行演奏。”
指挥家……乐手……
林星阑若有所悟。她再次闭上眼睛,不再试图去“抓住”那三片叶子,而是将自身意识化作一个包容的场域,清晰地“下达”三个不同的、简单的指令——盘旋、上升、翻滚。
然后,她“信任”它们,信任那片叶子本身蕴含的、可以被引导的“振动”。
这一次,三片落叶虽然动作依旧有些僵硬笨拙,却真的开始按照不同的方式动了起来!不再是失控的碰撞,而是初步的、生涩的协同!
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涌上林星阑心头。她明白了,她的力量不是蛮力,而是“协调之力”!
几乎在同一瞬间,远在数万公里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场关于高维物理模型的讨论正陷入僵局。一位参与了“潜能开发”的年轻研究员,在苦思冥想中,脑海中莫名闪过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违背现有理论的拓扑结构。他下意识地将这个想法提了出来。
讨论现场一片寂静,随即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但经过超级计算机的初步模拟验证,这个看似荒谬的结构,竟然在数学上拥有极高的自洽性和可能性!虽然距离验证还极其遥远,但却为陷入死胡同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这位研究员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仿佛那个灵感是凭空降临的。
他并不知道,在他灵感迸发的那一刹那,身处地球另一端的林星阑,正因为领悟了“协调”的真谛,其无意识散发出的“信息奇点”波动,与整个初步构建的“星火网络”产生了一次极其微弱的共振。而他,作为网络中一个潜在的“节点”,幸运地捕捉到了这丝来自“核心”的、启迪性的涟漪。
陈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微妙的跨空间共鸣。他看着眼前因突破而面露喜色的林星阑,眼中深邃。
星网已初织,凡骨正铮鸣。
当亿万平凡的“节点”与唯一的“奇点”真正共鸣之时,这看似弱小的文明,或将爆发出令星海为之侧目的力量。
风暴前的宁静,正在被悄然积蓄的力量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