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稷瞥了一眼,榜首正是这薛怀信,翁达低声向李玄稷简要介绍了情况,提及此子自乡试至会试,连战连捷,皆是头名,才华横溢,可见一斑。
才学自是毋庸置疑,李玄稷心中却也生出几分欣赏。除此之外,看着台下那张年轻的脸庞,他竟莫名觉得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熟悉感,仿佛在哪里见过,却又一时想不起。
他不禁多打量了薛怀信几眼。他沉吟片刻,忽生一念,对翁达及众学子道:
“翁老遴选,孤自是信得过。然今日见才心喜,孤便额外增设一题,诸生畅所欲言,此答不影响翁老最终评定,只当是切磋学问。”
殿下学子们无不屏息凝神。
李玄稷缓缓道出议题:“我朝开国以来,历代先皇皆奉行节俭,与民休息,意在安养黎元。然近年来,地方官吏贪墨之风却有抬头之势。或私自加征赋税,盘剥百姓,致民怨渐起,或收受下属贿赂,败坏吏治,虽设监察御史巡按四方,仍不乏奸猾之徒欺上瞒下,逍遥法外。”
他一边说着,一边细致地观察着学子们的反应。只见大多数人面露惶恐紧张,唯有那薛怀信,依旧神色平静,目光沉稳,仿佛在冷静地剖析一道寻常的策论题目。
李玄稷继续道:“孤今日不问具体解决之策。只想请教诸位,纵观前朝历史,治贪之法,无非高薪厚禄以养廉,或严格考课以监督。依尔等所见,于今日之情势,治贪之根本当立足于何者?又该如何权衡惩恶与劝善,保持为官初心?”
他没有催促,给予了充分的思考时间。
虽说不影响名次,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在未来的天子面前展现自己见识与抱负的绝佳机会,无人敢怠慢,殿内顿时陷入一种积极而紧张的思索氛围之中。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位学子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率先开口说道。
他的声音清脆而响亮,打破了沉默的束缚,使得整个大殿都为之一震。
这一声犹如投石入水,激起千层浪。
紧接着,其他学子们也纷纷响应,一时间,殿内的嘈杂声此起彼伏。
学子们各抒己见,有的慷慨激昂,有的言辞恳切,有的则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所言大多不离交由三法司会审,依律量刑等,虽合乎法度,却终究是些老生常谈,难有振聋发聩之新意。
李玄稷端坐其上,面色平静,指尖却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显是并未听到能让他眼前一亮的见解。
待踊跃发言的浪潮稍歇,他的目光便似有若无地落在了始终沉默的薛怀信身上。
见对方并无主动开口之意,李玄稷眼底掠过玩味,他偏偏不想让这人置身事外。
“薛怀信,”他点名道,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众人都已畅所欲言,你,有何高见?”
被点到名字,薛怀信并不惊慌,他稳步出列,身姿如青松般挺拔,清晰而沉稳地开口:“回殿下,学生以为,治乱世用重典,沉疴需下猛药。当今贪腐之风,非寻常手段所能遏制。应以重刑立威为根本之策。”
他此言一出,殿内已有抽气之声。
薛怀信却恍若未闻,继续道:“凡贪腐之吏,坐赃满百两者,不必再三推诿审验,查实即立斩不赦,并抄没其全部家产,以充国库。更可将其罪状镌刻于石碑,立于其原任职府衙之前,昭告天下,使百姓唾弃,令后继者望之胆寒。唯有如此震慑惩恶,方能真正达到劝善之效。”
他略微停顿,目光坦然迎向御座:“对于清廉官员,自当厚其俸禄,并优先擢升,树立典范。然,一旦发现有人假借清廉之名行欺世盗权之实,惩处力度需倍于常犯,唯有使天下官员亲眼目睹贪腐者身死名裂,家破人亡之下场,方能从心底生出敬畏。”
这番言论,狠辣决绝,与他清俊文雅的外表格格不入,却如同淬毒的匕首,其思路竟与李玄稷果断处死杨诏的逻辑不谋而合。
李玄稷静静地听着,面上依旧看不出喜怒,心中却已是波澜暗涌。
这薛怀信,不仅才学出众,其心性之果决,见解之犀利,远超同龄人,甚至隐隐透出与他年龄不相符的狠厉,
殿内一片死寂,众学子皆被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惊得不敢出声,纷纷偷眼去瞧太子的反应。
长时间的沉默,让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首辅翁达见李玄稷久久不语,心下惴惴,误以为太子是因薛怀信的激进言论而震怒。
他虽内心暗自欣赏此子的胆识与魄力,若非有此心性,他也培养不出李玄稷这样的学生,但此刻见李玄稷似有不悦,不得不站出来,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薛怀信。
“薛怀信!”翁达猛地一拍案几,声色俱厉地呵斥道,“狂妄!治国安邦,岂能只知滥用重典?国有国法,自有章程律例,岂容你在此妄言酷刑,扰乱圣听?”
李玄稷这才缓缓开口,他哪里不知道自己老师的心思,声音平和却带着威严:“先生不必动怒。方才所言,本就是让学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必过于拘泥。”
这场备受瞩目的殿试终于结束。
薛怀信连中三元的佳话,迅速传遍京城。他才华横溢,容貌俊雅,加之出身江南清流世家,背景清白,一时间竟成了京中权贵圈里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但凡家中有待字闺中女儿的人家,无不千方百计想要拉拢结交,提亲说媒的几乎踏破了其暂居客栈的门槛。
然而,薛怀信却态度明确,一一婉言谢绝,言语虽谦和,立场却坚定。
他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只是志不在此。更令人咋舌的是,不出半月,这位新科状元便因其不徇私情,直言的作风,竟将京中大半有头有脸的贵族得罪了个遍。
正当众人以为这位锋芒过盛的状元郎前程堪忧时,李玄稷却对其愈发欣赏。
他看中的,正是薛怀信这份不依附权贵,敢于任事的锐气与原则。
正值李玄稷筹备正式登基的关键时期,他力排众议,破格提拔薛怀信为礼部侍郎,将其置于身边重要位置。
此举用意明显,既是委以重任,亦是向朝野昭示其对这位新晋才子的信重。
一时间,朝野上下皆知,这位年轻的状元郎薛怀信,已深得即将登基的太子殿下青睐,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