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的县长提名,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长湖乃至千湖市的政治深潭中激起了看不见的涟漪。李鸣风深知,作为省管干部,县长的最终任命权在省委组织部,需要市委书记陈志刚亲自向省里汇报推荐,并经过严格的考察和上会程序。这一步棋,不仅关乎徐海峰个人,更牵动着长湖未来航船的稳定与航向。他必须在关键的节点上,为这枚棋子争取最有力的支撑,同时稳住县内班底的阵脚。
李鸣风没有选择电话沟通,而是亲自驱车前往千湖市,登门拜访了现任市委常委、副市长董国云。这位他仕途的引路人,不仅在省市层面拥有深厚人脉和影响力,更对长湖的过往与现状、对李鸣风与徐海峰的能力与品性,有着切身的了解和信任。他的意见,在市委书记陈志刚那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
在董国云简朴的办公室里,李鸣风没有客套,开门见山:
“董市长,长湖现在蓝图刚刚铺开,正是需要凝聚力量、全速前进的时候。县长位置空悬,政府工作难免掣肘。秦市长之前征询意见,我慎重考虑后,推荐了徐海峰同志。”
他详细阐述了理由:徐海峰全程参与长湖破局,熟悉县情;在对接中矿、攻克F7技术难关、化解青山镇债务危机等硬仗中展现了卓越的统筹协调和攻坚能力;懂经济、重落实,是推动长湖产业升级的最佳执行者;与自己配合默契,能确保县委决策在政府层面高效落地。
“长湖经不起折腾,稳定是最大的大局。”李鸣风言辞恳切,“恳请老领导在陈书记面前,客观评价海峰同志的表现和长湖的实际需要,为长湖的平稳过渡说句话。”
董国云静静听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目光深邃:“鸣风,你的考虑我明白。徐海峰在长湖这滩水里扑腾了这么久,能力、担当,我都看在眼里。他确实是最能立刻上手、稳住局面的人选。”他放下茶杯,语气转为严肃,“不过,省管干部的任命,程序严谨,考察严格。陈书记向省里汇报,不仅要看能力实绩,更要看干部的政治素养、廉洁自律、群众基础。海峰同志,要经得起全方位的检验。”
“这一点请您放心!”李鸣风立刻保证,“海峰的为人和工作,县委有把握。考察组下来,我们一定全力配合,让组织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好。”董国云点点头,“长湖能有今天,是你带着大家拼出来的。这份来之不易的局面,不能因为人事动荡而受影响。你的苦心,我会在合适的时机,向陈书记转达。但最终,还是要看省委组织部的定夺和程序的结果。”
有了董国云这句“转达”,李鸣风心中稍定。这位老领导的份量和说话的艺术,足以在关键时刻为徐海峰、也为长湖的稳定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回到长湖,李鸣风知道,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需要妥善沟通——县委副书记郑朝阳。作为县委三把手,党群工作的负责人,在县长职位空缺时,郑朝阳无论是资历还是位置,都是最接近的人选。尽管他性格沉稳,大局观强,但人心都是肉长的,面对李鸣风力推徐海峰的决定,内心不可能毫无波澜。若处理不好,不仅影响个人情绪,更可能影响班子团结和工作推进。
李鸣风选择在晚饭后,邀请郑朝阳到自己的办公室小坐。没有旁人在场,氛围相对轻松。
“朝阳,坐。”李鸣风亲自泡了茶,“今天去市里见了董市长,主要是沟通一下县长人选的事。你也知道,我推荐了海峰。”
郑朝阳端起茶杯,神色平静,但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嗯,书记的考虑是对的。海峰同志抓经济、跑项目确实更得心应手,长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个。”
“朝阳,你的大局观和担当,我一直非常钦佩。”李鸣风看着他,语气真诚,“推荐海峰,纯粹是从长湖当前最紧迫的发展需求出发,绝无其他考量。你在党群工作、干部管理、处理复杂局面上展现出的沉稳、原则性和协调能力,是我非常倚重的,也是长湖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停顿了一下,身体微微前倾,声音低沉而郑重:“朝阳,我向你交个底。县长人选是省管干部,最终任命权在省里。但无论结果如何,你在长湖班子里的位置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他看着郑朝阳的眼睛,许下承诺:“常务副县长的位置至关重要,需要一位像你这样熟悉全局、原则性强、能协调各方力量的同志坐镇。我已考虑,并向市委表达了意向,由刘洋接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进入政府核心层,协助徐县长抓好政府日常运转,特别是重大决策的执行、财政的统筹协调和跨部门工作的推进。我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同时呢省委党校要开展一个培训班,我推荐了你,朝阳啊,我在这给你一个承诺,两年之内长湖有了大的发展,有了合适的位置,我亲自去市委推荐”
李鸣风的话,既肯定了郑朝阳的价值,也他铺就了一条同样重要且充满希望的道路,地位举足轻重。更重要的是,这个承诺传递了李鸣风对他的高度信任和未来委以重任的决心。
郑朝阳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沉默片刻,放下茶杯,神情变得坚定而坦然:“书记,感谢您的信任和坦诚!我完全理解并支持您推荐海峰同志的决策。如果组织上信任,我郑朝阳责无旁贷,一定全力协助好您的工作,抓好落实,维护好县委班子的团结和高效运转,绝不让您失望!”
心结解开,两人相视一笑。办公室里的气氛顿时轻松融洽起来。李鸣风知道,郑朝阳这员大将的心,稳住了。
安抚好郑朝阳,李鸣风心中早有盘算:
县委副书记: 这个位置需要极强的原则性、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他还是信任郑朝阳的,他铁面无私,作风硬朗,在整肃吏治、深挖腐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中展现出非凡的魄力和执行力。由他继续接掌党群工作,有助于持续巩固长湖来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态,深化干部队伍建设。
常务副县长: 这个位置,李鸣风考虑留给在F7断层技术攻坚和对接中矿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刘洋。刘洋是省科技厅下派的专业干部,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和协调能力。他熟悉中矿项目,懂技术、懂产业,思路开阔,是推动长湖产业升级、打造新材料产业园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提拔他担任常务副县长,既是对其贡献的肯定,也是向外界传递长湖重视科技、重视产业的专业化用人导向。
这些构想,李鸣风会在市委组织部后续的干部考察和征求意见中,作为县委书记的重要建议提出。他相信,只要理由充分,符合长湖发展实际,市委也会认真考虑。
几天后,市委正式通知:市委书记陈志刚将亲自带队,赴省委组织部专题汇报长湖县政府班子建设情况,重点推荐徐海峰同志作为县长人选。同时,市委组织部王哲部长将再次率考察组进驻长湖,对徐海峰同志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组织考察。
消息传来,长湖县委大院波澜不惊,却又暗流涌动。李鸣风召集徐海峰和郑朝阳,刘洋,开了一个小范围的通气会。
“海峰,刘洋,考察组要来,这是必经的程序。你们要做的就是心无旁骛,抓好当前工作,特别是中矿工业化开采的启动准备和青山镇债务化解方案的细化落实。用你们一贯的实干和成绩,接受组织的检验!记住,平常心,实事求是!”李鸣风叮嘱道。
“书记放心!我们明白!”徐海峰刘洋神情肃然,眼中充满决心。
“朝阳,”李鸣风转向郑朝阳,“你也要做好准备。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你肩上的担子只会更重。党群工作不能松劲,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常抓不懈。同时,对政府那边的工作也要多关注、多支持,确保衔接顺畅。”
“书记放心!我分得清轻重!”郑朝阳沉稳点头。
考察组进驻后,气氛严肃而有序。谈话范围更广,程序更严。李鸣风要求全县上下务必实事求是,客观反映。长湖的干部们也展现出难得的凝聚力和对未来的期盼,对徐海峰的工作能力和为人给予了普遍认可。
夜幕降临,李鸣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长湖县城渐次亮起的灯火。董国云的支持、对郑朝阳的安抚与托付、后续班子的布局思路……关键的几步棋已经落下。省市的程序齿轮正在转动。他仿佛听到了长湖这艘巨轮引擎预热发出的低沉轰鸣。新的航程,即将在无声的博弈与坚定的守望中,正式启锚。前方是充满希望的蓝海,掌舵者与他的核心船员,已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