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明带来的“高记生活+”数字化战略构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在高辉、林薇和马明远这三位“高记”核心决策者之间,激起了远比预期更为激烈的波澜与思辨。高辉没有急于表态,他将陈启明留下的那份充满煽动性的ppt概要转发给了林薇和马明远,约定第二天上午进行一次深入的闭门讨论。
次日上午,小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而专注。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长条桌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仿佛预示着讨论本身的光影交错。
高辉首先开口,简要复述了陈启明的核心观点,然后抛出了讨论的议题:“这个年轻人,指出的问题很尖锐,我们与年轻消费群体确实存在隔阂。他提出的数字化生态构想,听起来也很有吸引力。但兹事体大,我们需要冷静评估。今天关起门来,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利弊风险,都要摆到桌面上。”
林薇深吸了一口气,率先发言,她的眼神中闪烁着被构想触动的光芒:“高辉,我认为这个方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甚至应该大胆尝试。”她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她的思考。
“陈启明说得对,品牌老化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的产品力没问题,但品牌沟通的方式需要彻底革新。‘高记生活+’不仅仅是一个销售渠道,它更是一个品牌年轻化、与用户建立深度情感链接的最佳载体!”她语气有些激动,“想想看,通过内容社区,我们可以让用户自发地创作属于他们的‘高记’美食故事,这比任何硬广都更有说服力;通过个性化定制,我们可以满足年轻人‘独一无二’的心理需求,这将是极高的竞争壁垒;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切入我们以前难以触达的细分市场,比如健身餐、露营美食……这不仅仅是卖调料,这是在经营一种以‘高记’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这是未来品牌价值的核心所在!”
她顿了顿,看向高辉和马明远,语气转为凝重:“如果我们现在不主动求变,等到那些更懂年轻人、玩法更灵活的互联网品牌或者新锐品牌用这种模式站稳脚跟,我们可能就真的被挡在主流市场之外了。失去一代年轻人,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
林薇的论述,充满了市场前沿的洞察和品牌建设的远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然而,她的话音刚落,马明远便扶了扶眼镜,眉头紧锁,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审慎:“林总说的品牌价值和用户链接,我部分认同。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个战略背后巨大的实施风险和潜在的陷阱。”
他打开自己带来的平板电脑,调出了几张图表和数据。“首先,是技术风险和投入。构建这样一个复杂的数字化生态,需要强大的技术团队、持续的系统研发和维护投入,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现有的It能力范畴。要么自建,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要么外包,核心能力和数据安全如何保障?陈启明轻描淡写的‘数字引擎’,背后可能是数以亿计、且持续不断的真金白银投入。”
“其次,是组织能力和文化的挑战。”马明远的目光扫过高辉和林薇,“我们现有的组织架构、流程、考核体系,都是为传统的产品研发、生产和渠道销售设计的。要转向一个以用户运营、数据驱动、快速迭代为核心的数字化模式,几乎需要对整个组织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造。我们的人才结构能跟上吗?我们的管理层能理解并适应这种全新的玩法吗?这可能会引发巨大的内部冲突和人才流失。”
“第三,也是我最担心的,”马明远的语气更加沉重,“是战略焦点的模糊和资源的分散。‘高记’的立足之本,是安全、稳定、风味独特的产品。如果我们将过多的精力、资源和管理注意力投入到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数字化生态建设中,是否会削弱我们对产品本质的追求?是否会影响到我们现有生产基地的稳定运营和供应链的安全?我们不能为了追逐一个看似美好的未来,而动摇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这无异于一场豪赌。”
马明远的分析,如同冷水浇头,将林薇描绘的美好蓝图拉回到了骨感的现实。他考虑的,是企业的生存底线、运营风险和资源的有限性。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高辉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紧锁。林薇和马明远的观点,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路径和价值取向,一个着眼于未来的增长与品牌生命力,一个着眼于当下的稳健与运营安全。两者都有道理,却又似乎难以调和。
“我理解马厂长的担忧。”林薇再次开口,试图寻找共识,“风险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我们可以采取更稳妥的方式,比如分阶段投入,先从小范围的mVp(最小可行产品)试水,验证模式,控制风险。而不是一开始就全面铺开。”
“分阶段试水,听起来不错。”马明远并未让步,“但互联网项目的特性就是赢家通吃,小打小闹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最终可能投入了资源却看不到效果,反而成了鸡肋。而且,一旦启动,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后续的投入很可能身不由己。”
争论的焦点,从“要不要做”,逐渐转向了“能不能做成”以及“代价有多大”。林薇强调机会窗口稍纵即逝,必须敢于冒险;马明远则坚持企业根基不能动摇,必须规避颠覆性风险。
高辉静静地听着双方的激辩,没有轻易介入。他心中同样充满了矛盾。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他既要对企业的未来负责,也要对数千员工的饭碗负责。林薇指出的品牌危机是真实存在的,马明远警示的运营风险也同样触目惊心。
他想起陈启明那充满锐气和自信的眼神,也想起栓子在老店后院演示时那份沉静的专注。一个是面向未来的、充满想象力的数字世界,一个是扎根于土地的、实实在在的物理世界。“高记”的灵魂,究竟应该更多地投向何方?还是说,存在着一条将两者融合的、更富智慧的“中庸之道”?
“今天的讨论很好。”高辉终于开口,打破了僵持,“大家都把问题摆得很清楚。林薇看到了危机和未来,明远看到了风险和根基。这恰恰说明,这件事需要我们极度审慎地对待。”
他做出了初步安排:“这样,林薇,你牵头组织一个小组,包括市场、销售和It部门的人,对陈启明这个构想进行更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验证,同时接触一下其他有过类似转型尝试的传统企业,了解一下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明远,你这边也从运营和财务角度,做一个更详细的、分阶段的投入产出和风险评估模型。我们要看到尽可能量化的分析。”
“在我们没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把风险控制路径理顺之前,不轻易做决定。”高辉的目光扫过两人,“‘高记’这艘船,经不起颠覆性的折腾。但同样,我们也绝不能对即将到来的风暴视而不见。”
激辩暂告一段落,但决策的难题,如同沉重的铅块,依然压在高辉的心头。他知道,这或许是“高记”成立以来,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一次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