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实验在兴业集团新建的“标准化验证工坊”内紧锣密鼓地展开。六十座制式丹炉分列两区,一区悬挂着“标准流程组”的标识,另一区则是“传统对照组”。墨离亲自监督,王老、李师傅等资深丹师作为观察员,苏晓安排了专人负责精确计时和记录各项数据,整个场面严肃而有序。
标准流程组的炼丹师们,最初显得有些笨拙和不适。他们需要不断地对照玉简中的流程图和参数说明,小心翼翼地控制火候,掐算时间,规范手印。那种凭借多年经验形成的“肌肉记忆”和“直觉判断”被强行抑制,使得炼丹过程看起来有些刻板,甚至频频出现因紧张导致的微小失误。反观传统对照组,炼丹师们各显神通,手法娴熟,动作如行云流水,显得从容不迫,极具观赏性。
王老等人看着标准组那边的“滞涩”场面,不由得微微摇头,低声交流着,显然并不看好。
墨离则面无表情,目光锐利地在两组之间来回扫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手中拿着一枚特制的记录玉简,不断地录入自己的观察笔记。
第一轮试炉结束,初步数据统计出来。
传统对照组:平均成丹率六成五,优品率一成二,良品率四成,废丹率三成五。平均耗时约一个时辰。
标准流程组:平均成丹率五成八,优品率仅半成,良品率四成五,废丹率四成。平均耗时一个时辰两刻。
数据上看,传统组明显占优。
王老等人脸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神情,甚至有几分惋惜。标准组的炼丹师们则有些垂头丧气。
“继续。”墨离只说了两个字,声音平静无波,“才第一轮,适应期数据不具备代表性。”
林风站在观察区,远远看着,脸上没有任何失望。他深知,学习曲线是客观存在的,初期的不适应和效率下降完全在预期之内。
第二轮,第三轮……随着炼制次数的增加,情况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标准流程组的炼丹师们,逐渐熟悉了固定的流程和参数,动作变得流畅起来。因为他们不需要再费心去“感受”火候,去“琢磨”时机,所有的步骤都清晰明确,他们只需要严格执行。精神压力减小,失误率显着降低。而且,由于流程标准化,不同炼丹师之间的操作差异被压缩到最小。
反观传统对照组,虽然依旧熟练,但个体差异开始凸显。状态好的时候,能炼出品相极佳的丹药,状态稍差,或者某一环节稍有分神,成丹率和品质就会出现明显波动。稳定性,成为了传统组最大的变数。
到了第五轮、第六轮,数据开始出现逆转。
标准流程组的平均成丹率稳步上升,稳定在了七成以上,优品率也提升到了一成,最关键的是,良品率高达五成五!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丹药都稳定在“良好”以上品质。废丹率被压缩到了两成以下。耗时也稳定在了一个时辰左右,波动极小。
而传统对照组,平均成丹率虽然也能达到七成左右,但优品率波动巨大(0.5成到2成之间),良品率也只在四成到五成之间徘徊,废丹率依然在三成左右。耗时则因个人手速和习惯,从半个多时辰到一个半时辰不等。
当十轮全部结束,最终的综合数据报表呈现在水镜上时,整个验证工坊鸦雀无声。
综合数据(平均值):
· 成丹率: 标准组 72% vs 传统组 68%(标准组胜)
· 优品率: 标准组 10% vs 传统组 12%(传统组略胜,但波动大)
· 良品率: 标准组 58% vs 传统组 45%(标准组显着胜出)
· 废丹率: 标准组 18% vs 传统组 32%(标准组完胜)
· 品质稳定性(良品以上占比): 标准组 68% vs 传统组 57%(标准组胜)
· 耗时稳定性(方差): 标准组 < 5% vs 传统组 > 25%(标准组完胜)
数据不会说谎。标准化生产,在牺牲了少量顶尖优品率(这可以通过后续高端线弥补)的情况下,换来了整体成丹率、良品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废丹率的显着下降和极致的稳定性!这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可靠的质量!
王老、李师傅等传统丹师,看着那冰冷而客观的数据,脸上的表情从怀疑、到震惊、再到深深的沉思。他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大规模、基础性的丹药生产,这套看似僵化的“标准”,拥有着传统方式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
墨离盯着数据看了很久很久,他快步走到几个标准组丹炉前,仔细检查着刚刚出炉的丹药。丹药圆润,色泽均匀,药力凝聚稳定,虽然缺少了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灵动机变”,但作为普及型丹药,其品质无可挑剔。
他抬起头,看向走过来的林风,眼神复杂,但之前的迷茫和挣扎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新方向的明亮光芒:“林兄……数据为证,是我……狭隘了。此标准,于基础丹药量产,确为通天坦途!然,其中关于‘凝丹手印第七式’的灵力微调节点,我认为尚有优化空间,根据第三轮第四组的数据显示……”
他立刻沉浸到了对标准细节的优化讨论中,仿佛刚才那个激烈反对的人不是他一样。技术宅的世界,就是如此纯粹,只认数据和逻辑。
林风笑了,他知道,最难的一关,过去了。他拍了拍墨离的肩膀:“好!具体的优化,就交给你这个组长了。V1.1版本,期待你的成果。”
至此,“兴业标准”在炼丹部内部,凭借硬核的数据,初步确立了权威。一场围绕技术标准的内部风波,暂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