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书院的西厢房被临时改作验尸房,门窗紧闭,只留一盏防风油灯悬在房梁,昏黄的光线下,温书砚的尸体静静躺在铺着白布的木板上。林越戴着细布手套,手里握着苏清鸢特制的 “阴能验尸针”—— 针身裹着寒水玉粉末,能精准检测煞气残留的位置,赵峥与京兆府的捕头守在旁,大气不敢出,生怕错过关键线索。
“先看勒痕。” 林越俯身,轻轻拨开死者脖颈处的布条,一道深紫色的勒痕横贯咽喉,边缘却透着异常的规整,“自缢的勒痕通常是‘马蹄形’,因为重力作用,会在脖颈下方形成较浅的渐变痕,且勒痕会随着呼吸有轻微的起伏褶皱。但你们看这里 ——” 他用验尸针轻点勒痕边缘,“痕迹笔直,边缘没有褶皱,反而有明显的‘重叠压痕’,像是凶手先勒死死者,再将尸体挂到槐树上时,麻绳二次压迫形成的。”
捕头凑近细看,果然发现勒痕中段有一道细浅的重叠线,之前竟没注意:“大人,您这么一说,确实不对劲!要是自缢,木凳上肯定有死者的脚印,可我们之前查木凳,上面只有一层浮灰,连半个鞋印都没有 —— 倒像是凶手搬来木凳,把尸体挂上去后,又擦干净了痕迹!”
林越点头,转而检查死者的双手。死者的指甲修剪整齐,却在指甲缝深处藏着黑色泥土,与槐树下的泥土成分一致 —— 但不同的是,泥土里混着几丝银鳞碎屑,比之前在树下发现的更细小,还裹着淡淡的墨绿煞气。他用探测液滴在碎屑上,液体瞬间泛出墨光,与 “火炬” 能量的反应完全吻合:“这些碎屑不是死者自己蹭到的。” 他指着指甲缝的方向,“碎屑嵌在指甲内侧,且顺着指甲生长方向嵌合,说明是死者生前挣扎时,抓伤凶手身体留下的 —— 凶手身上不仅有银鳞,还带着‘火炬’相关的煞气,极可能是青牙妖族的旁支,或是李嵩身边接触过妖族的亲信。”
这时,苏清鸢提着药箱匆匆赶来 —— 她接到赵峥的传信,特意从赤焰谷赶回来协助验尸。她放下药箱,取出一支 “阴蚀毒检测管”,抽取死者的静脉血滴入管中。片刻后,管内的液体从透明变成淡青色,边缘还泛着细微的气泡:“有阴蚀毒!” 她语气肯定,“剂量不大,不足以立刻致死,但会麻痹神经,让死者失去反抗能力 —— 凶手应该是先给死者下了毒,趁他虚弱时勒死,再伪装成自缢,这样既能减少挣扎痕迹,又能掩盖煞气残留。”
“毒下在哪里?” 赵峥追问。苏清鸢翻查死者的口腔,在牙龈内侧发现一个细小的针孔,周围泛着青紫色:“是用细针注射的,针孔很小,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凶手应该是借着‘讨论古籍’的名义,靠近死者时下的手 —— 温书砚的书房里不是有半杯没喝完的茶吗?茶水里肯定也有残留的毒素,只是之前没检测。”
林越立刻让人去书房取来那杯凉茶,苏清鸢滴入检测液后,液体果然泛出淡青,证实了下毒的推测。他转而检查死者的衣物,在死者的衣襟内侧,发现一处细微的褶皱,展开后竟是一小块残破的绢布,上面印着 “太庙镇煞阵” 的局部图案 —— 正是温书砚书房丢失的那本孤本残页!
“残页是死者故意藏的。” 林越捏着残页,用映忆镜残片贴近,残片泛起柔和的青光,映出残页上被抹去的字迹,隐约能看到 “李”“引煞”“祭天” 几个字,“温书砚应该是在研究孤本时,发现了李嵩借祭天节用引煞阵破镇煞阵的计划,刚想把关键内容抄在残页上,就被凶手发现了。他来不及藏好残页,只能塞进衣襟,还在香囊里留下残片粉末和纸条,想给后续查案的人留线索。”
苏清鸢补充道:“还有一个疑点 —— 死者的瞳孔。” 她用手电筒照亮死者的眼睛,“自缢死者的瞳孔会因缺氧呈现‘散大状’,且边缘不规则;但温书砚的瞳孔边缘整齐,只是轻微散大,更符合‘中毒后窒息’的特征,进一步证明是他杀。”
所有疑点串联起来,真相逐渐清晰:凶手(妖族或李嵩亲信)以 “讨论古籍” 为由,接近温书砚,用细针注射阴蚀毒,趁其麻痹时将其勒死;随后,凶手清理现场,擦去木凳上的痕迹,将尸体挂到槐树上,伪造自缢假象;却没注意到温书砚指甲缝里的银鳞碎屑,以及藏在衣襟里的孤本残页 —— 这些细节,成了揭穿假象的关键证据。
林越将残页、银鳞碎屑、检测报告一一收好,对众人说:“现在可以确定,温书砚是因为查到镇煞阵和引煞阵的关联,被李嵩的人灭口。接下来,我们要查两个方向:一是白鹿书院里,谁有机会接触温书砚,还能自由进出古籍库 —— 凶手很可能是书院内部的人,或是被李嵩收买的内鬼;二是追查银鳞碎屑的来源,顺着妖族线索,找到凶手的落脚点,说不定能挖出李嵩在京城的隐藏据点。”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照进验尸房,映着桌上的证据,也映着林越坚定的眼神。祭天节只剩最后一夜,温书砚的死不仅是一桩命案,更是李嵩阴谋的冰山一角 —— 每多查清一个疑点,就离阻止阴谋更近一步。而林越知道,接下来的追查,必须争分夺秒,稍有延误,恐怕会有更多人像温书砚一样,因触及真相而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