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站在“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子下,看着研学团的大巴车缓缓停下,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今天是“非遗体验套餐”的首团活动,三十个孩子将在这里开启为期一天的老手艺之旅。
“苏晚姐姐!我们来啦!”第一个跳下车的是上次学竹编的乐乐,他手里举着上次编的小竹篮,身后跟着一群背着小书包的孩子,叽叽喳喳地围着院子里的染布架看。王奶奶早已坐在剪纸区的石桌前,红纸和剪刀摆得整整齐齐,见孩子们过来,笑着招手:“孩子们快过来,奶奶教你们剪栀子花!”
李师傅也在后院的染布坊门口等着,陶盆里的靛蓝染料已经熬好,表面泛着细腻的泡沫。他手里拿着几块白色方巾,对围过来的孩子说:“咱们今天要把这些白布变成蓝色,还能在上面印上你们剪的剪纸,好不好?”孩子们齐声喊“好”,眼睛里满是好奇。
苏晚和陆时衍赶紧组织孩子们分组,按照之前定好的流程,上午分两组,一组跟着王奶奶学剪纸,一组跟着李师傅学染布,中午休息后再一起跟三叔公学竹编装饰。阿砚则拿着提前准备好的“非遗体验手册”,挨个发给孩子们,手册上印着三种手艺的简单介绍和步骤图,还有空白页让他们记录自己的作品心得。
剪纸区里,王奶奶先给孩子们演示剪栀子花的基本步骤。她拿起一张红纸,对折两次,用铅笔轻轻画出花瓣的轮廓,然后拿起剪刀,指尖灵活地转动着红纸,“咔嚓咔嚓”的声音里,一片片花瓣渐渐成型。“剪的时候要慢,沿着线条走,别剪到自己的手。”王奶奶一边说,一边把剪好的栀子花展开,红白相间的花纹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乐乐坐在最前面,学得格外认真。他按照王奶奶教的方法,对折红纸,画轮廓,可剪刀刚碰到纸,就把花瓣剪歪了。他皱着眉头,有些泄气地放下剪刀。王奶奶看出了他的心思,走过去蹲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一起剪:“别着急,咱们慢慢来,你看,剪刀要跟着铅笔印走,就像小蚂蚁沿着路线爬一样。”
在王奶奶的指导下,乐乐重新拿起剪刀,这次动作慢了很多,虽然剪出来的栀子花还有些歪歪扭扭,但比第一次好多了。他举着作品,高兴地对苏晚说:“苏晚姐姐,你看我剪的栀子花!等会儿染完布,我要把它贴在布上!”苏晚笑着点头:“真好看!乐乐越来越厉害了,等会儿染布的时候,咱们让李师傅帮你把它印得更漂亮。”
另一边的染布坊里,李师傅正在教孩子们如何浸染白布。他先让孩子们戴上手套,然后拿起一块白布,示范如何将布完全浸入染料中,再慢慢提起来,放在旁边的竹竿上沥干。“染布要染三次,每次都要等布晾干一点再染,这样颜色才均匀。”李师傅一边说,一边指着竹竿上已经染好一次的白布,“你们看,第一次染是浅蓝色,染三次就能变成深蓝色了。”
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拿着白布,按照李师傅教的方法浸入染料中。可她刚把布提起来,就不小心把染料滴在了衣服上。她眼圈一红,差点哭出来。李师傅赶紧走过去,笑着说:“没关系,这是天然染料,用水就能洗干净。咱们染布的时候,难免会弄脏衣服,这也是染布的乐趣呀。”
说着,李师傅从包里拿出一块备用的白布,递给小女孩:“咱们再试一次,这次你把布提得慢一点,我帮你扶着竹竿。”小女孩接过白布,重新尝试,这次果然没有再滴漏染料。她看着自己染的浅蓝色白布,脸上露出了笑容:“谢谢李爷爷,我也要染三次,把它染成深蓝色!”
中午,张婶准备了丰盛的午饭,有竹桶饭、炒笋干,还有用染布剩下的栀子花瓣做的栀子糕。孩子们坐在院子里的长桌上,一边吃一边分享上午的成果。乐乐拿着自己剪的栀子花,跟身边的小伙伴炫耀:“我等会儿要把它贴在竹篮上,做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竹篮!”小伙伴们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剪纸和染布,互相讨论着下午要怎么装饰竹编。
饭后休息时,陆时衍给孩子们讲了梅岭老手艺的故事:“以前,梅岭的人们都会编竹编、剪剪纸、染布,竹编用来装粮食,剪纸用来装饰窗户,染布用来做衣服。后来,随着塑料用品和机器生产的普及,这些老手艺慢慢被人们忘记了。现在,有王奶奶、李爷爷、三叔公这样的老艺人,还有你们这样喜欢老手艺的孩子,这些老手艺才能重新被大家喜欢。”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一个小男孩举手问:“陆叔叔,那我们学会了这些手艺,以后是不是也能当老艺人,教更多人学?”陆时衍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只要你们喜欢,愿意学,以后肯定能成为优秀的老手艺传承人,把这些宝贵的手艺传下去。”
下午,竹编装饰课开始了。三叔公和阿砚已经在竹编区摆好了提前编好的竹篮框架,还有胶水、彩绳等装饰材料。三叔公先给孩子们演示如何将染好的布贴在竹篮内侧,再用彩绳在竹篮边缘编上花纹。“咱们今天要把上午剪的剪纸和染的布,都装饰在竹篮上,让这个竹篮变成一个‘非遗小礼盒’。”三叔公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装饰好的竹篮样品,“你们看,这个竹篮内侧贴了染布,外侧贴了剪纸,边缘还编了彩绳,是不是很漂亮?”
孩子们围在桌旁,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乐乐先把自己染的深蓝色布贴在竹篮内侧,然后用胶水把剪好的栀子花贴在竹篮外侧。可他刚贴好栀子花,就发现胶水有点多,流到了竹篮上。阿砚赶紧走过去,递给乐乐一张纸巾:“乐乐,咱们用纸巾轻轻擦掉多余的胶水,别把剪纸弄湿了。”
乐乐按照阿砚说的做,小心地擦掉多余的胶水,然后又用彩绳在竹篮边缘编了一圈花纹。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小麻烦,但在三叔公和阿砚的指导下,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非遗小礼盒”。他举着竹篮,兴奋地跑去找王奶奶和李师傅:“王奶奶、李爷爷,你们看我的竹篮!有剪纸,有染布,还有竹编!”
王奶奶和李师傅接过竹篮,仔细看了看,连连称赞:“乐乐真厉害!把三种手艺都结合在一起了,这个竹篮比买的还好看!”李师傅还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徽章,递给乐乐:“这是‘非遗小传承人’徽章,送给你,希望你以后能一直喜欢老手艺,把它传下去。”
其他孩子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的在竹篮上贴了自己剪的竹树林剪纸,有的用染好的淡黄色布做了竹篮内衬,还有的用彩绳编了小兔子、小鸭子的图案。孩子们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脸上满是成就感。苏晚和林溪拿着相机,不停地给孩子们拍照,记录下他们开心的瞬间。
傍晚,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家长们陆续来到民宿,准备接孩子们回家。当孩子们拿出自己的“非遗小礼盒”给家长看时,家长们都惊讶不已。乐乐的妈妈接过竹篮,仔细看了看,眼里满是欣慰:“没想到乐乐一天能学会这么多东西,这个竹篮太有意义了,我要把它好好收起来,作为纪念。”
一个小女孩的爸爸看着女儿染的布和剪的剪纸,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老手艺离我们很远,没想到孩子这么喜欢。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带她来参加三日研学,让她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老手艺。”苏晚听了,赶紧拿出三日研学的宣传册,递给家长们:“我们下周末会推出三日研学活动,孩子们可以更系统地学习三种手艺,还能听老艺人讲老手艺的故事,欢迎大家报名。”
家长们纷纷接过宣传册,有的当场就扫码报名了。陆时衍一边记录报名信息,一边跟苏晚说:“首团活动太成功了,报名三日研学的家庭已经有十五个了,看来大家对老手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了。”
送走孩子们和家长后,大家都松了口气,坐在院子里休息。王奶奶喝着栀子花茶,笑着说:“今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我也年轻了不少。看着他们喜欢老手艺,我就放心了,这些手艺终于有传承人了。”李师傅也点头:“是啊,以前总担心这些手艺会失传,现在看来,只要咱们好好教,孩子们好好学,老手艺肯定能一直传下去。”
三叔公看着孩子们留下的作品,感慨地说:“我编了一辈子竹编,从来没想过能跟剪纸、染布结合在一起,还能让这么多孩子喜欢。以后,咱们要多推出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老手艺,喜欢老手艺。”
阿砚拿着自己今天帮孩子们整理的作品照片,兴奋地说:“苏晚姐姐,我今天教了好几个小朋友编彩绳,他们都夸我教得好!以后我还要跟着三叔公、王奶奶、李爷爷好好学,争取成为最好的老手艺老师。”
苏晚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从最初的竹编课,到现在的“非遗体验套餐”,梅岭的老手艺一步步被更多人知道和喜欢,这背后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王奶奶、李师傅、三叔公用心传授手艺,陆时衍用心打理报名和宣传,林溪用心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阿砚用心帮助孩子们学习,还有每一个来梅岭的孩子和家长,他们的支持和认可,都是老手艺传承下去的动力。
月光升起来,洒在院子里,给染布坊的布料、剪纸区的红纸、竹编区的竹篮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栀子林的花香随风飘来,混合着染料的草木香和竹篾的清香,构成了梅岭独有的夜晚气息。
苏晚抬头看向天空,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像无数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