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班下课的兴奋感一直持续到家里。伊拉顾不上烤火取暖,就着昏黄的煤油灯,立刻翻出了她那宝贝似的旧报纸堆和李大夫那里借来的几本农业科普小册子。
她需要找一个切入点,一个既能体现技术含量、又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条件、还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
她的目光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快速搜寻。《红旗日报》的政策性太强,《农村科技推广》小报更偏向于“读者土法”,似乎都差了点意思。忽然,一份《农业科技报》的残页吸引了她的注意。这份报纸显然更专业一些,上面有关于土壤肥力、种子优选、合理密植等稍微深入点的讨论,甚至还有一则简短的“征稿启事”,欢迎基层农技员和有经验的社员投稿交流。
就是它了!伊拉瞬间确定了目标。《农业科技报》的层次更高,一旦被采纳,影响力和稿费(以及积分)肯定也更多!
但写什么呢?第一次投稿的成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这次必须更有说服力。
她回想起秋收前,队里组织壮劳力往地里运肥的场景。家家户户厕所旁的粪坑被起底,臭气熏天,劳力们用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粪桶,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地里送,辛苦异常,但肥效似乎并不理想。伊爱国就抱怨过,说辛辛苦苦挑了几十担粪,撒到地里好像也没见庄稼特别旺。
“肥力”……“积肥”……
伊拉的思维飞速运转起来。她前世在工厂打工,虽然没种过地,但信息爆炸时代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比如化肥、有机肥、氮磷钾比例什么的。但这些超前的东西绝对不能写。
她需要的是符合当下条件的技术改良。
系统,调取所有关于“堆肥”、“有机肥发酵”、“提高肥效”的知识,筛选出符合当前时代技术水平和物资条件的简易方法。】她在脑海里下令。
【指令确认。数据库检索中……筛选完毕。符合条件的技术资料如下:高温堆肥法(简易版)、厌氧沤肥法改良、添加促腐物质(如草木灰、石灰、特定植物)提升发酵效率、肥坑防渗漏保氮技巧……】
大量信息涌入脑海,都是关于如何通过简单的步骤改良传统的积肥方式,从而提高肥效、减少养分流失、甚至减轻臭气和害虫的方法。
有了!伊拉眼睛一亮。
当前生产队的积肥方式太过粗放,基本就是挖个坑把粪尿、秸秆、杂草往里一倒,任其自然腐熟,过程缓慢,肥效低,还容易滋生蚊蝇,氮素挥发流失严重。
她完全可以写一篇关于如何建造简易高温堆肥池,以及如何通过添加草木灰、石灰等常见物质促进发酵、保氮除臭的文章!
这个选题,既贴近生产实际,又有一定的技术提升空间,而且所需材料都是农村易得的,完全具备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说干就干!伊拉立刻铺开新的写字本,拿起铅笔。
但刚写了标题“关于改良传统积肥方法,提高粪肥效能的几点建议”,她就卡住了。
难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表述。
她不能写得过于理论化,什么“微生物发酵”、“碳氮比”、“氮素挥发”,这些术语会吓跑编辑,也完全不符合她“自学成才的农村娃”的人设。
她必须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甚至带着点土气,把这件事说清楚。要把系统里那些科学原理,转化成“老农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还得听起来像是她自己“琢磨”出来的土办法。
这比写一篇学术论文难多了!
她咬着铅笔头,小眉头拧成了疙瘩。
王秀娟端着一碗热水进来,看到女儿对着一本空白本子发愁,不由问道:“拉拉,咋了?不是要写文章吗?没想好写啥?”
伊拉抬起头,叹了口气:“娘,写东西好难。怎么才能让别人看懂,还能相信呢?”
王秀娟乐了:“这有啥难的?你咋想的就咋写呗!就像你平时跟娘说话那样。你看你上次写的红薯窖那个,不就挺好懂的?”
咋想的就咋写?用大白话?
母亲无意中的话,仿佛一下子点醒了伊拉。
对啊!她不需要显得高深,她需要的是接地气,是让人相信这是来自基层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她重新振作起来,开始落笔。这一次,她完全模仿着一个善于观察、爱琢磨的农村孩子的口吻:
“编辑同志您好。俺是红星生产队的一个小社员,平时看到队里积肥很辛苦,但效果不太好,心里就老琢磨这个事。后来俺观察猪圈里的粪和外面粪坑的粪不一样,猪圈里的粪黑乎乎的,更肥……俺就试着瞎弄了一下,发现几个可能有点用的小法子……”
她用“俺”自称,用“琢磨”、“瞎弄”、“小法子”这种词降低姿态。然后开始描述“高温堆肥”的概念,但她不说“高温堆肥”,她说“把粪肥堆起来发热沤烂”。
她解释为什么要添加秸秆杂草,不说“调节碳氮比”,她说“光用粪太稠了,不透气,烂得慢,掺点碎柴火烂叶子能透透气,烂得快”。
她说明添加草木灰或石灰的作用,不说“促进微生物活动、减少氮素流失”,她说“撒点灶底灰或者白灰面能去臭味,少生虫子,肥劲好像还更足了”。
她甚至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标注堆肥池怎么挖更保温,怎么覆盖泥土防止雨水冲刷和养分流失……
她写写画画,不时停下来思考,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字都看起来像是她自己“琢磨”出来的土经验,但又暗合着科学原理。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她需要不断在脑海里的系统知识和符合身份的白话表达之间进行转换、翻译。
【进行高强度创造性思维活动,将系统知识转化为符合时代与身份的有效输出,大脑活跃度持续提升……能量阻滞微幅松动……奖励积分+30点。】
【宿主当前积分:558点。】
系统的提示音让伊拉精神一振!果然有效!
她更加投入,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煤油灯的光芒摇曳着,将伊拉趴在炕桌上奋笔疾书的小小身影投在墙壁上,那影子随着笔尖的移动而微微晃动,显得格外专注而有力。
直到王秀娟第三次催促她睡觉时,伊拉才终于放下了铅笔。
一篇长达三页纸、图文并茂(图很简陋)的“积肥改良建议”初稿完成了。
字迹依旧带着孩子的稚嫩,但内容却条理清晰,建议具体,语言朴实无华又带着点小孩子的“狡黠”,仿佛真的是一个爱琢磨的农村娃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伊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大脑有些疲惫,却又异常舒畅,仿佛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体操。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明天,她还需要反复修改润色,然后才能誊抄投稿。
但方向,已经清晰无比。
她看着那篇凝聚了她心血的稿子,仿佛看到了它变成铅字,被更多生产队看到、采用,也看到了大量积分和稿费向她涌来。
更重要的是,她感觉到,脑海中那层无形的“隔膜”,似乎真的薄了那么一丝丝。
黑夜沉沉,万籁俱寂。
但伊拉知道,她正用手中的铅笔,试图撬动一个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