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天气日渐炎热,夏耘劳作繁重,试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持续的高温对沼气发酵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提高产气率,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发酵过快、酸化,以及蚊蝇滋生等问题。
向阳大队的集中供气池在运行一个多月后,就遇到了产气波动的问题。负责管理的春杏按照培训所学,调整投料,加强搅拌,但效果不佳,急忙向伊拉求助。
伊拉带着石头赶到现场。她仔细检查了池子情况,闻了闻料液气味,又询问了最近的投料种类和比例。
“系统,扫描分析当前发酵环境。”
【扫描完成……料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偏高,ph值略低于最佳范围,产甲烷菌活性受到抑制。原因分析:近期投加富含淀粉的厨余垃圾过多,导致酸化菌过度活跃。建议:1. 暂停投加易酸化原料;2. 加入适量草木灰或石灰水调节ph;3. 补充适量老池沼液强化菌群。】
根据系统提示和现场判断,伊拉指导春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几天后,池子运行逐渐恢复正常。这次事件让伊拉意识到,随着池子数量和类型的增加,管理复杂度也在提升,光靠人工经验和定期巡查,难免会有疏漏。
她召集三个大队的技术骨干开了一个小会。“同志们,夏天温度高,原料变化大,管理要更加精细。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更简化的‘池子健康检查表’?把每天、每周需要检查的项目,比如压力、料液颜色气味、有无漏气点等,列成表格,管理人员打个勾就行,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上报。这样既能规范操作,也便于我们远程掌握情况。”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郑卫国负责设计表格框架,伊拉和各位骨干一起确定检查项目和标准。很快,一份适用于不同规模池子的《沼气池日常管理检查记录表》诞生了,并在各试点队推广使用。这份小小的表格,将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红星公社扩大试点工作的扎实进展和遇到的现实问题,都通过定期汇报传到了地区相关部门。地区领导对红星试点不回避问题、注重实效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决定在红星公社召开一次小范围的“农村能源及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阶段总结交流会”,邀请相关县、公社负责同志和部分专家参加,重点听取伊拉和试点工作组的汇报。
接到通知,伊拉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这次汇报,不同于以往的参观介绍,需要更系统、更深入地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提出思考。
她再次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这次,她没有独自埋头苦干,而是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她让郑卫国负责整理和分析所有运行数据,用图表直观展示效益和变化;让陈老栓总结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和常见问题处理;让春杏、石头等各队骨干准备反映基层管理和群众反响的鲜活案例;她自己则负责整体框架的搭建、核心观点的提炼以及未来展望的思考。
汇报稿反复修改,力求每一个观点都有数据或案例支撑,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每一项建议都切实可行。伊拉决定,这次汇报,她不仅要讲成功的喜悦,更要讲遇到的困惑和挑战,比如不同基础条件下的推广策略选择、管理精细化的要求与当前人力成本的矛盾、技术推广与原有资源分配体系的摩擦、以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避免“人走政息”等。
王卫东看着伊拉熬红的双眼,心疼地说:“拉拉,别太拼了,注意身体。”
伊拉摇摇头:“队长,这次汇报很重要。只有把我们真实的情况,包括困难和问题,都坦诚地说出来,才能为上级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也才能让‘红星模式’真正立得住,走得远。”
交流会召开的日子终于到来。当伊拉站在台上,面对着来自地区和各县的领导、专家,她沉着冷静,娓娓道来。她用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清晰的语言,全面展示了试点工作的成效、经验和思考。她不回避矛盾,坦诚工作中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其务实的作风和深度的思考,赢得了台下阵阵赞许的掌声。
地区领导在总结发言中特别指出:“红星试点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取得了多少技术成果,更在于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尊重科学、尊重实际、注重实效、注重民生的农村发展路径。伊拉同志和她的团队,展现了我们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难能可贵的求实精神和探索勇气!”
荣誉再次降临,但伊拉的心却更加沉静。她知道,每一次肯定,都是对过去努力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征程的鞭策。试点工作还远未结束,更多的挑战还在前方。但她坚信,只要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她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试点结束后,如何将这份来之不易的经验,转化为能够惠及更多地方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地区交流会结束,赞誉与光环渐渐沉淀,伊拉和她的团队回到了红星生产队,回到了熟悉的田间地头、卫生室和沼气池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他们深知,根基依然在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上。
试点工作进入了深化和巩固阶段。随着三个大队建成的沼气池数量增多,运行时间拉长,一些之前未曾预料的问题开始浮现。不同大队、甚至同一大队不同工匠建成的池子,在细节处理上存在差异,导致维护和故障排查时缺乏统一标准。比如,活动盖的密封方式、管道接口的处理、压力计的安装位置等,五花八门。
一次,向阳大队一个池子的管道接口漏气,负责维护的春杏按照在红星队学的办法去处理,却发现那个池子的接口设计和红星队的常见类型不太一样,一时无从下手,只好又跑来请教伊拉。
这件事给伊拉敲响了警钟。她意识到,当技术推广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来保证质量、便于管理和后续发展。不能总是依赖“土专家”的个人经验和临场发挥。
她召集了陈老栓、郑卫国以及各大队的技术骨干,开了一个“标准化”讨论会。
“同志们,咱们现在池子多了,不能再各搞一套了。”伊拉开门见山,“比如这个进出料口的大小、活动盖的尺寸和密封方式、输气管的管径和接口,是不是可以定个基本的标准?以后新建的池子,都按这个标准来;已有的池子,逐步改造统一。这样,无论哪个队的人,看到池子就知道关键部件是啥样,维护起来也方便。”
陈老栓首先表示支持:“早该这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前是摸索,现在有经验了,就得立下规矩。我看,就按咱们红星队最成熟、最可靠的那套做法作为蓝本,稍微调整一下,定成咱们试点范围内的标准!”
郑卫国负责将讨论确定的标准用图纸和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一份《试点区域户用及小型沼气池建设与部件标准(试行)》。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区域性标准,却是迈向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