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内,学生们正执笔伏案,在各自的竹简上一笔一划地写字,字迹稚嫩而认真。】
【偶有写错,便取出随身小刀,小心刮去错字,再重新誊写。】
【忽然“咔”一声响,一名学生用力过猛,竟将整片竹简削断。】
【他怔住片刻,望着手中残简,满脸懊丧。
环顾四周,发现已无多余竹简可用,只得放下刀具,默默搁笔。】
【犹豫片刻后,他起身走到一位相熟的同学身边,安静地坐在旁边,盯着对方纸上的笔画,一字一句地默记。】
【这一幕落在扶苏眼中,令他心生疑惑,遂转向身旁的张苍问道:“为何如此?”】
【张苍答道:“每位学生每日所配竹简皆有定数。”】
【“若是用尽,或不慎损毁无法续写,便只能停笔旁观。”】
【“借他人之书练眼力,凭记忆补功夫,待明日新简发放,方可继续习字。”】
【扶苏闻言微蹙眉头,难掩惊讶:“竟连书写所用的竹简也要限量?”】
身为太子,他日常批阅文书,所用简牍从不限量,自然未曾想过这类寻常文具也会匮乏。
【见他神情不解,张苍轻叹道:“初学写字者难免涂改频繁,需反复练习方能进步。”】
【“而每一次练习都离不开竹简支撑。”】
【“可制作竹简费时耗工,学子人数众多,用量极大。”】
【“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得已才采取限量发放之法。”】
【听完这番话,扶苏不禁陷入沉思,开始回顾当下的几种书写载体。】
此时通行的书写材料大致三种:绢帛、竹简、木牍。
绢帛质地轻软,便于携带,却价格高昂,属丝绸一类,寻常人家根本无力承担。
即便是高官显贵,也仅在极重要的场合才会使用,视若珍宝。
竹简与木牍虽普及广泛,却是取材不易,加工繁琐。
砍伐竹木、剖片烘烤、编连成册,每一步都耗费人力物力。
尤其面对大量学子日复一日的书写消耗,资源愈发捉襟见肘。
在多数时候,达官显贵们平日里写字所用的器具,依然离不开竹简与木牍这两样。
真正有财力、有资格,能够把绢帛当作日常书写材料的人,
大概也只有秦王嬴政、太子扶苏这般身份的国君与储君,以及紧随其后的极少数高门权臣罢了。
可实际上,即便嬴政和扶苏具备这样的条件,能随时使用绢帛来记录文字,
但他们日常处理政务、批阅文书时,主要依赖的依旧是竹简与木牍。
秦国固然负担得起为这两位核心人物全面供应绢帛的开销,
但那种耗费实在太过惊人,哪怕以秦王之富,看到预算数目也会皱眉咂舌,心头肉疼。
更何况此时六国未平,天下未定,内政整顿、军备扩张处处需银钱支撑,
嬴政自然不会把大笔资金浪费在生活享受这类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对他而言,与其拿钱去追求书写上的舒适体面,不如投入到征战兼并之中。
毕竟锦衣玉食未必让他动容,可每攻下一国,却是实实在在地令他心潮澎湃。
因此,在绢帛尚属稀罕之物、难以普及日常使用的背景下,
从诸侯国主、太子到各级官员,再到普通读书人,最常用的书写载体仍是竹简与木牍。
不过,哪怕是这两种相对廉价的选择,其制作流程也颇为繁琐复杂。
以竹简为例,
要将一根青竹变为可供书写的简册,前后需经历六大工序。
其一为选材:须依据竹子的长势和年岁挑选合适竹竿砍伐,集中运送至工坊后削去竹节。
其二为剖片:将去节后的竹筒均匀劈开,裁成等长条状,两头修整平整,避免残留尖刺或毛边伤手;
再将其表面打磨光滑,以便后续操作。
其三为杀青:新竹含水较多,若不处理,干燥后极易扭曲变形;
同时,湿气易招虫蛀,影响保存。
故需将竹片置于火上烘烤,逼出内部水分。
烘烤时竹面渗出细密汗珠,因而此步被称为“杀青”。
此后还需浸涂桐油一类防蛀防腐的胶质液体,防止日后开裂霉变。
至此,一片可用于书写的竹简才算基本成型。
其四为书写:待竹片彻底处理完毕,便可执笔落墨,正式誊录文字。
其五为穿孔:在写好字的竹片上下两端各钻一孔,位置须对齐成线,既便于串联,也显得规整精致。
其六为编连:用麻绳或丝线穿过各片小孔,依原文顺序串联起来,便成一卷完整的简书。
至此,一部典籍方告落成。
至于木牍的制作,大致步骤与竹简相近,
但在原料获取与加工难度上更胜一筹。
竹子作为竹简的原料,种植普遍,生长迅速,一般只需一二年至三载即可成材取用。
而木牍所用木材,则需多年培育——
寻常树木非得历经十年八载,甚至数十年风雨,才能长到适合制牍的程度。
此外,木牍的书写面积通常比竹简宽广,
而在当下技术条件下,想要直接切割出厚度仅为一分(约0.33厘米)或半分(约0.165厘米)的整块木板,
几乎无法实现。
更多时候,人们会先截取一段三到六厘米厚的树干,再一点点削薄,直到只剩下几毫米的厚度,最终制成可用的木板。
正因如此,在日常书写中,人们更常使用的是竹简而非木板。
无论是竹简还是木板,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一次性用品——即便能勉强修改个两三次,也无法反复使用,终究是消耗品。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识字读书的人越多,对竹简和木板的需求就越旺盛,而这些材料也因此越发稀少紧俏。
为了不浪费来之不易的书写材料,无论写什么内容,人们通常都会在动笔前于心中反复推敲,打好腹稿。
直到确认无误,才会郑重其事地将文字落于竹片之上。
可这样的要求,对于刚开始学写字的新手而言,实在太过严苛。
初学者写错字、白白损耗竹简与木板的情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再加上制作过程繁琐耗时,给初学之人定量配给书写材料,也是不得已之举。
不过在张苍看来,这种限量发放未必全是坏事。
恰恰相反,正因为数量有限,反而能让学生们更加珍惜手中所得的每一枚竹简、每一块木板,也能促使他们在下笔前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太子扶苏也认同这样的书写态度值得提倡。
但习惯虽好,限制材料供应却无疑拖慢了学习的节奏。
试想,若一个学生必须练完十卷竹简才能掌握基本书写。
而在每日仅配发一卷的情况下,他至少需要十日才能达成目标。
可倘若不限量供给,让他一天能用上十卷、二十卷,甚至上百卷竹简用于练习。
那么很可能一两天之内,他就能熟练执笔,继而腾出时间去研习更多学问。
他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也将大幅缩减。
与此同时,教育司所能培养出的学子人数,自然也会显着增长。
因此,若想尽快为秦国输送大量可用之才,
如何压低竹简与木板的制造成本,又如何提升它们的生产效率,就成了亟待破解的关键难题。
当画面中的太子扶苏低头沉吟,思索着这些问题时,
四海之内,不论哪家哪派的学子,皆不由得屏息凝神。
就连此前被押出宫门、刚挨过五十杖责、尚未昏厥的淳于越等儒家博士,此刻也都默默咬住布巾。
唯恐自己因疼痛发出的呻吟,会惊扰了天幕上那位沉思的身影。
因为太子正在思考的事,并非一人之忧,而是所有学人共有的困境。
若他真能找到降低书写材料成本、提升产量的办法,
全天下的学派都将受惠。
各家思想得以誊录更多副本,传播得更远更广;
天下士子亦能以更低的代价,在更短时间内掌握知识。
那些原本渴望读书识字,却因费用高昂而望而却步的平民百姓,
或许也将有机会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自己的第一个字,迈入学问之门。
甚至可以说,此举一旦成功,必将掀起一场文运的浩荡春潮,整个天下文明的步伐都将因此迈出一大步!
正因如此,此刻无论是诸子百家的学派传人,还是四方游学的士人学子,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太子扶苏,心中默默期盼着那位一向才思敏捷、远超常人的储君,真能寻得破解眼下两大难题的良策。
毕竟换作旁人,或许根本无从下手。
可若是那位素来善于融会贯通、灵机百变,又曾创制耧车、曲辕犁等便利万民之器的太子扶苏,说不定还真有办法化不可能为可能!
【见太子扶苏再次陷入沉静思索,四周之人皆悄然屏息,无人敢上前打扰。】
【他们早已习惯——每一次这样的沉默背后,往往都藏着令人振奋的奇迹。】
【然而这一次,就连扶苏也迟迟未能找到突破口,如何降低竹简、木牍这类书写载体的成本,又该如何大幅提升其数量,仍是一团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