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策马追随之人,若能拾得那铃铛,说明他飞得未及百丈;若寻不到,则可推断其高度已超百丈之上。”
“但风势会使绳索飘荡,并非笔直下垂,加之追行者未必能在旷野中寻获小铃,故而这一数据多少带些推测成分。”
“因此所谓‘逾百丈’之说,实为估算之言。”
听罢此言,王翦等人方才明白,先前太子所提的腾空时长、飞行距离与大致高度,皆非凭空臆测,而是出自这般细致安排。
言毕,太子扶苏转向父王,目光恳切:“若此番英布平安归来,儿臣斗胆请父王赐其爵位。”
“毕竟古来传说中的仙人御风而行,皆无实证可考。”
“唯有英布,乃是以凡人之躯,凭借人力巧思,真正凌空而上的第一人!”
“如此壮举,前所未闻,理应嘉奖封爵,以彰其功。”
秦王嬴政闻言略作思忖,随即颔首应允:“好,若他能生还,寡人便赐其爵。”
诚然,英布乃是史上首位借人力机巧飞临高空之人,纵不封侯,授爵亦不为过。
继而,秦王眼中浮现出几分探究之色,问道:“既已登临高天,可曾见仙人居所?或有何异象奇景?”
虽经此前太子与相里季关于墨家‘明鬼’之辩,嬴政早已不信神鬼之说。
但对于九霄之上究竟何等模样,内心仍存好奇。
太子扶苏摇头答道:“天上唯见流云缥缈,别无他物。”
“既不见神仙殿宇,也无奇景异象。”
“俯瞰大地,犹如我等远眺群山,越是远处之景,愈显渺小模糊罢了。”
此语一出,尉缭、李斯等人脸上不禁掠过一丝失落。
他们原以为,一旦飞入云端,或许真能窥见传说中的天宫仙府。
毕竟自古以来,神只皆言居于苍穹极高之处,凌驾尘世之上。
尉缭忽而眼前一亮,开口道:“莫非是飞得还不够高?”
“方才殿下所言,不过百丈左右。
若仙人居所藏于千丈乃至万丈高空,自然非眼下所能触及。”
“正因高不可攀,才令世人仰首难见其踪。”
尉缭语气热切,似已展开遐想。
太子扶苏并未否定,反而点头附和:“缭师所言极是,确有此可能。
只是如今飞天之术初启,尚无法企及那等绝高之境。”
“若要探知更高处是否真有神迹,恐怕只能待日后技艺精进,方有机会一窥究竟。”
尉缭听罢,只得轻叹一声,怅然作罢。
他并非真心渴求拜见神仙,不过是因亲眼见证凡人可跃上百丈高空后,心生向往——
若再往上,千丈、万丈之外,天地又将呈现何等景象?人身临其境,又会是何种感受?
此时,一旁的蒙武望着早已消失于天际的英布身影,忽然咧嘴一笑,问道:
“既然英布都能飞上天去,老夫……是不是也有机会试试看?”
毕竟飞天这般稀罕的事,蒙武心中自然也生出了几分跃跃欲试之意。
可话音未落,太子扶苏便立刻出言制止:“万万不可!此术凶险异常!”
“蒙师乃大秦主帅,日后父王统御四海、平定八荒,还需仰仗您执掌兵戈,开疆拓土!”
“若因一时好奇尝试飞天而遭遇不测,岂非令我大秦痛失栋梁?”
“此事不止孤难允准,父王也绝不会点头。”
秦王嬴政微微点头,神色凝重,显然认同太子所言。
一旁的蒙毅更是连连应和,几乎将头点到了胸前。
身为太子府刑部尚书,又全程参与过飞天之术的研习过程,他比谁都清楚这项技艺潜藏的风险。
说句大不敬的话,蒙毅暗自思忖,若是父亲真上了天,恐怕十成里有九成要摔得粉身碎骨。
到那时,怕是连收殓全尸都成了奢望。
这种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父亲去冒这个险。
见在场众人皆持反对之态,蒙武只得压下心头那股冲动,无奈作罢。
察觉到他的失落,太子扶苏温声劝慰:“眼下这飞天之法尚不稳定,太过危险。”
“蒙师不如暂且忍耐,待日后孤与墨家弟子再加以改进,若能研出更稳妥之法——”
“定当第一个请蒙师亲自登空,感受凌霄之妙。”
这句话,既是宽慰蒙武,亦是抚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丝向往。
毕竟,飞天之术由他主导创制,要说他对亲历苍穹毫无动心,那是自欺欺人。
但他也明白,正因身份特殊,哪怕只提一句“愿试飞天”,也不会有人真正答应。
因为他的安危,牵系着整个大秦的命运。
只要一日未能确保万无一失,只要他敢表露半分念头——
无论是纲成君蔡泽、章邯、许子、相里季,还是蒙毅、张苍等人,必定会跪满殿前,以死相谏。
因此,若真想圆这一梦,唯一的出路便是将飞天之术打磨至近乎无虞。
听罢太子一番话语,蒙武也意识到自身职责重大,不宜轻涉险境,当下朗笑一声道:“好!那臣就静候殿下的佳音了!”
众人谈笑间,时光悄然流转。
约莫一个多时辰后,乘风而去的英布,连同先前骑马追赶他的墨家弟子,终于重返原地。
“陛下,殿下,草民不负所托,安然归来!”
英布衣衫虽略显凌乱,却未见明显伤痕,满脸振奋地向嬴政与太子行礼禀报。
另一侧,那位追随之人也难掩激动,上前汇报:“此次升空历时两刻上下。”
“因途中羊毛绳索遭树枝等物刮损,高度难以精确测算。”
“但依据英布所见地面景物缩放程度,并对比此前几次飞行记录,初步断定本次腾空之高,实为历次之最。”
“估摸离地应在百丈至二百丈之间。”
“横向飞行距离,大约一千七百六十丈有余。”
太子扶苏望着英布,嘴角浮现一丝欣慰笑意:“平安落地便是最好。”
随即转向那名墨家子弟,沉稳吩咐:“务必详录此次数据,结合英布亲身感受,继续优化技艺。”
交代完毕,秦王嬴政缓缓起身,目光如炬地看向英布,声音低沉而庄重:
“自开辟以来,从未有人得见凡胎肉身翱翔于九霄。”
“今日,汝首开先河,成就千古奇举!”
“如此壮举,当受嘉奖。”
“特赐汝大夫之爵,授‘飞天’之号,以彰其功!”
英布闻言伏地叩首,颤声道:“臣……叩谢陛下隆恩!”
自此,他不再是无名草民,而是身拥第五等爵位的大夫,名号响彻天下——“飞天英布”。
史官在一旁执笔记录,郑重其事地将此事载入竹简:“英布因飞天有功,陛下特授其为飞天大夫!”
在成功研制出三角翼之后,太子扶苏并未止步,而是继续深入探索更为精妙的升空技艺。
他的目标是创造出一种更安全、更稳定的飞行方式——毕竟,他自己也渴望能够真正凌空翱翔,俯瞰山河。
而这一志向,对才思敏捷的扶苏而言,并非遥不可及。
早在钻研三角翼之时,他便已基本参透了其中的升空机理。
归根结底,便是借助气流所产生的托举之力,也就是所谓的升力,使人与器具一同腾空而起。
因此,只要能设计出其他可有效利用风力或升力的装置,人类自然便能再次实现飞行之梦。
循着这一思路,太子扶苏携手相里季等墨家弟子,再度投入研发,最终创制出一款前所未见的新式飞行器,暂名“飞天伞”。
此物形如方翼,却无刚性骨架支撑。
最初版本仅是一块缝制成方形翼状的厚实羊皮,整体轻薄柔软。
然而,这种无骨结构难以抵御强风,一经吹袭便扭曲变形,根本无法承载人体升空,更谈不上空中稳定飞行。
若加装骨架,则又与原有三角翼相差无几,顶多算作一方形滑翔翼。
这样的微小改动,在扶苏看来并无实质突破意义。
某日,他偶然见到以牛羊皮革制成的水袋,注水后鼓胀饱满,形态稳固,忽然灵光一闪:何不令飞天伞如同水囊一般,借风充盈自身?
于是经过反复推敲与改进,原先单层的羊皮被改造成双层密封结构。
下层设有若干进风口,专供空气流入;上层则密闭无孔,防止漏气。
当气流自下方涌入,便会迅速充满整个夹层,使飞天伞内部膨起,自行撑开成固定形状。
如此一来,即便没有硬质骨架,也能在风中保持稳定轮廓,不易塌陷或变形。
同时,去除了沉重骨架,加之内部空气本身具备浮力,使得整体更加轻盈,升空更为轻松。
为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原本贯通一体的内腔又被分割为多个独立隔间。
各隔间之间设有通气小孔,用以调节气压平衡,避免局部受力不均。
每个隔间下方亦配有数个进风口,确保吸气均匀充分。
相较三角翼需平躺操控的设计,飞天伞则新增悬挂式坐椅,便于乘者安稳端坐,操控自如。
此外尚有不少细节优化,皆为此器更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