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的深冬,长江三峡的支流穿巫山人遗址而过,峡谷间的风带着水汽,掠过标为“龙骨坡遗址区”的陡崖,崖壁上的沉积层在阳光下泛着深浅不一的褐色,藏着204万年前直立人的痕迹。林晚站在陡崖下的“第2化石剖面”前,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比元谋人门齿更原始的灵气——没有牙齿化石的细腻,却带着颌骨特有的厚重,像是远古人类咀嚼食物时留下的力量感,在岩层中封存了百万年仍未消散。
“根据元谋人门齿的‘巫山有骨’线索和巫山人遗址考古报告,第2化石剖面的‘更新世早期沉积层’中,藏着‘巫山人下颌骨残片’。”顾倾城展开一张褶皱的《巫山龙骨坡遗址地质图》,指尖在沉积层的标注处画了圈,“这截残片保留了3颗臼齿,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直立人颌骨化石,齿槽结构能还原出早期人类的咀嚼方式,且颌骨上的‘骨缝痕迹’,能证明巫山人比元谋人更接近‘人类进化过渡阶段’。1985年首次发掘时,曾在剖面顶部找到过臼齿残片,但完整颌骨藏在沉积层的‘岩缝夹层’中——岩缝狭窄,且周围岩层疏松,一旦用工具硬撬,会引发岩层滑坡,埋住整个化石点。”
巫山人考古队的陈教授,穿着防滑登山服,手里拿着一块颌骨化石复制品,神色紧张:“一支‘民间地质队’闯进来了!他们是来研究三峡地质构造的,却误把化石剖面当成了‘地质观测点’,昨天已经在剖面旁钻了3个地质孔,其中一个孔离岩缝夹层只有5厘米,再深一点就会戳到颌骨!为首的是赵工程师,搞了三十年地质,对岩层结构很熟,却不懂古人类化石保护,还说‘化石也是地质标本,挖出来研究一样’。”
陈教授指着陡崖上的钻孔:“你看那几个孔,边缘的岩层已经开始松动,要是遇到下雨,很可能会滑坡。我们跟赵工程师说过化石的重要性,但他坚持要‘完成地质勘探任务’,今天早上还带着队员在剖面下搭了钻井架,准备继续钻孔。”
林晚沿着陡崖旁的小路爬上剖面,指尖触碰松动的岩层,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红光晕。她清晰感应到岩缝夹层中,颌骨残片的灵气像一团沉稳的光,被疏松岩层裹着,而地质队的钻井架正对着岩缝方向,钻头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能误触化石。
“不能让他们钻孔!”林晚爬下陡崖,对众人说,“顾倾城,你和陈教授去跟赵工程师沟通,拿《古人类化石保护条例》和沉积层结构图给他看,说明岩缝夹层的脆弱性;我带着队员用‘岩层加固剂’处理松动岩层,防止滑坡;安保人员在剖面周围拉警示带,禁止钻井设备靠近。”
顾倾城立刻和陈教授走向地质队的钻井架,林晚则让队员们调配岩层加固剂——这种加固剂能渗入岩层缝隙,既不破坏化石,又能让疏松岩层变得稳固。队员们背着喷雾器,沿着剖面喷洒加固剂,松动的岩块渐渐不再脱落。
没过多久,钻井架旁传来争执声——赵工程师不愿意停钻,说地质勘探“关系到三峡地质安全”,不能半途而废。林晚赶紧走过去,手里拿着颌骨复制品:“赵工,您看这截颌骨,它藏在岩缝里,您的钻头再往前5厘米,就会把它震碎。地质安全重要,可204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一旦毁了就再也没有了,这是全人类的遗产啊!”
赵工程师看着复制品上的臼齿痕迹,沉默了片刻,突然对队员说:“拆钻井架!化石比地质勘探更重要,我们换个观测点!”他转头对林晚说,“要是需要地质数据,我可以免费提供剖面的岩层分析报告,帮你们确定化石的准确深度。”
有了赵工程师的地质数据,发掘进度快了不少。当天傍晚,队员们用小型地质锤轻轻敲开岩缝夹层,一束光照进去——里面隐约露出白色的骨茬,正是巫山人下颌骨残片的臼齿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