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的初夏,古海洋潮间带遗址的滩涂还沾着晨露,28亿年前的浅海沉积岩在阳光下泛着灰蓝色,将原始生命“适应氧化环境”的痕迹藏进“条带状铁建造(bIF)”的层理间。林晚站在“潮间带5号监测区”的临时码头旁,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比普洱叠层石更沉稳的灵气——没有蓝藻代谢的鲜活脉动,却带着“环境适应”特有的坚韧感,像是远古生命第一次在含氧海水中存活时,留在铁建造里的印记,数十亿年未散。
“根据普洱蓝藻的‘光能代谢’线索和古海洋勘探报告,5号监测区的‘古元古代条带状铁建造’中,藏着‘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残留’。”顾倾城展开一张防水的《玉溪古海沉积层分布图》,指尖在铁建造的“灰蓝-赤红交替层”处点了点,“这些元素(钒、铀、钼)的含量变化,能证明28亿年前海洋已开始氧化——蓝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让海水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赤红层,而残留的钒、铀则记录了生命从‘厌氧’到‘好氧’的适应过程。2024年勘探时,曾在层理边缘检测到元素异常,但完整的氧化痕迹藏在铁建造的‘微层理缝隙’中——条带状铁建造遇机械冲击易碎裂,且一伙‘非法采砂船’盯上了这里,他们想挖走含铁沉积岩卖钱,昨天已经在监测区南侧水域下了锚,采砂管离铁建造层只有3米远,再抽砂,沉积层会被掏空,微层理缝隙会坍塌,元素残留会随海水流失,再也无法检测。”
古海洋考古队的陆教授,穿着防水连体服,手里拿着一块条带状铁建造样本(灰蓝与赤红层交替明显),神色焦虑:“这伙采砂船的船长叫‘老砂’,以前在近海采过建筑用砂,知道‘含铁砂岩能卖高价’,却不懂氧化痕迹的脆弱——他们的采砂管吸力极强,昨天我们在附近海水中,已经检测到微量钒元素,比正常含量高3倍,明显是采砂管搅动了沉积层!”
陆教授指着远处的采砂船:“你看那艘船的抽砂口,还在往海里排水,水里带着赤红的铁砂——再抽2小时,5号监测区的铁建造层就会被抽穿,微层理里的元素残留会被彻底冲散!我们联系过海事局,但采砂船一直在移动,执法船还在赶过来的路上,现在只能靠我们先拦着!”
林晚走上临时码头,望着泛着铁红色的海水,指尖轻轻触碰码头的木桩,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蓝色光晕。她清晰感应到海底铁建造层中,氧化敏感元素的灵气像一缕缕极细的“丝线”,沿微层理分布,而采砂船的抽砂管正对着元素最密集的赤红层,管内的水流已开始带动沉积岩碎屑——再靠近,微层理就会被吸碎。
“绝不能让他们继续抽砂!”林晚转身对众人说,“顾倾城,你用船上的无线电联系海事局,提供采砂船的实时坐标,让执法船从南侧包抄;陆教授,你帮我准备‘沉积层加固剂’——含膨润土的悬浮液,能注入海水形成凝胶,暂时固定沉积层;我带着队员乘冲锋舟靠近采砂船,用聚灵玉佩的灵气干扰抽砂管的吸力,为执法船争取时间。”
顾倾城立刻在码头的监控室里调试无线电,陆教授则从考古船的储物舱里搬出加固剂,倒入冲锋舟的水箱中。林晚带着两名队员跳上冲锋舟,朝着采砂船驶去——海水里的铁砂划过船底,聚灵玉佩的震动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抽砂管下方的铁建造层已出现细小裂痕,再不加干预,裂痕会迅速扩大。
冲锋舟靠近采砂船时,林晚将聚灵玉佩举过头顶,灵气顺着海面注入抽砂管——管内的水流突然变得平缓,吸力明显减弱。老砂在船头看到这一幕,以为是机器故障,赶紧让船员停机检查。就在这时,海事局的执法船从南侧驶来,将采砂船团团围住,老砂看着执法人员出示的证据,终于低头:“不知道这海里的石头还藏着‘生命适应的秘密’,再也不在这里采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