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星城,联盟历史编纂委员会总部。
一间充满书香与古老卷轴气息,同时也配备了最先进信息存储和全息投影设备的会议室内,《盟约纪年》编委会的首次核心会议正在召开。受邀与会的,皆是终焉之战的亲历者与各领域的权威,小符、洛尘(远程投影)、李文渊、克罗诺等人赫然在列。
编委会的首席主编,是一位以治学严谨、秉笔直书而闻名的人族历史学家,赛勒斯教授。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编纂的核心原则:“《盟约纪年》将作为‘黎明纪元’的官方正史,记录从联盟建立到终焉之战,直至今日的宏大历程。我们的责任,是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为后人留下可信的记载。”
然而,历史的“真实”,往往并非单一的面貌。
争议首先出现在关于联盟成立初期,各族之间一些隐秘的摩擦与妥协的记载上。一位妖族长老坚持认为,当时人族在某些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正的倾斜”,而一位人族代表则反驳那是“基于战况需求的必要权衡”。
“历史的书写,不能只记录光明的盟约,也应反映背后的博弈与困境。”妖族长老强调。
“但过度渲染分歧,是否会削弱盟约的神圣性与后世对团结的信念?”人族代表担忧道。
接着,关于最终之战中,一些关键决策的动机解读,也引发了讨论。例如,云九幽在决定点燃自身薪火前,是否有过犹豫?各族部队在承受巨大伤亡时,是否存在动摇的瞬间?
洛尘基于数据记录,提供了客观的时间线与战场态势分析。但小符却从情感与个人观察的角度,补充了一些细节:“云姐当时……她的眼神很平静,但我知道她有不舍。她看向我们每个人的目光,都像是在告别。”这些细节,是冰冷的数据无法体现的。
克罗诺则从时间线的宏观视角提出:“某些看似偶然的个人抉择,或许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蕴含着某种必然。但这种‘必然’,是否应该写入正史,以免陷入宿命论的窠臼?”
李文渊叹息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自身视角的囚徒。我的‘真实’,与诸位的‘真实’,必然存在差异。如何取舍?”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亲历者们带着各自的情感、立场与记忆碎片,都坚信自己看到的才是更接近真相的一面。
沉默良久的小符开口道:“赛勒斯教授,各位前辈。我想……历史或许本就不是单一的声音。”她的声音温和却清晰,“云姐曾经说过,世界的美丽在于其多样性。历史的真实,是否也在于其复杂性?如果我们只呈现一种‘标准’的叙述,抹去所有的争论、犹豫、甚至看似‘不完美’的细节,那么后人看到的,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历史吗?还是一个被精心修饰过的、苍白的神话?”
她的话让在场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洛尘的投影闪烁了一下,接口道:“从信息学角度,保留多元视角的原始记录,比强行统一成一个‘标准答案’,更具长期价值。后人可以凭借更发达的科技、更开阔的视野,从这些多元记录中,自行拼凑、理解那段历史。我们的责任,是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真实的‘碎片’,而非替他们做出最终的判断。”
赛勒斯教授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小符顾问,洛尘院长所言,深得史学精髓。《盟约纪年》的编纂,不应是寻求一个唯一的历史定本,而是搭建一个尽可能丰富、立体的史料框架。我们可以在主体叙述之外,设立‘亲历者口述’、‘争议辨析’、‘多方记载对照’等附录章节,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解读,坦诚地呈现给后人。”
这个提议,最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他们意识到,对历史的敬畏,不仅在于对“真相”的坚持,更在于包容不同声音的胸襟,以及相信后人智慧的谦逊。一部能够容纳争论与多元视角的史书,才是一个文明真正成熟与自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