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医馆的顺利运转,离不开充足的药材供应。之前的药材主要靠采购和采集,不仅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遇到战乱或灾年,更是难以为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药材短缺问题,宋阳决定开辟规模化的药圃,实现常用草药的自给自足。
药圃选址在宋家庄附近的一片向阳坡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草药生长。公库拨付了专项资金,组织庄民平整土地、修建灌溉水渠,将坡地划分成整齐的地块,按草药的生长习性分区种植。张寡妇带着资深郎中亲自选址、规划,挑选了二十多种常用草药:治疗外伤的蒲公英、马齿苋、三七;治疗常见病的甘草、柴胡、薄荷;预防瘟疫的艾草、菖蒲、金银花;还有一些滋补类的黄芪、当归,用于调理伤员和体弱民众的身体。
药圃由专门的“药农团队”负责管理,从种子培育、播种、灌溉、施肥到采收、晾晒、储存,都有严格的流程。张寡妇编写了《草药种植手册》,详细记录每种草药的生长周期、适宜环境、种植方法和采收时间,发放给药农;还定期巡查药圃,指导药农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如投放益虫、用草药汁液驱虫,避免使用有毒农药)、干旱时的节水灌溉。
药农团队大多是来自各庄的老农,他们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学习草药种植很快。来自刘家庄的药农老刘,之前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负责种植三七,他严格按照手册操作,精心照料,三七长得根茎粗壮、品质优良。“种草药和种庄稼一样,只要用心,就能有好收成。”老刘笑着说,“这些草药能救人性命,比种粮食还有意义。”
药圃的规模化种植,彻底改变了药材供应依赖外部的局面。三个月后,第一批草药(蒲公英、马齿苋)成熟采收,晾晒后送往各医馆分馆,刚好满足了外伤治疗的需求;半年后,柴胡、甘草等草药也陆续采收,充实了医馆的药材储备。公库还专门修建了一座药材仓库,用于储存采收的草药,仓库通风干燥,配有防虫、防霉设施,确保药材质量。
药材自给自足的同时,同盟医馆的“预防为主”理念也逐步落地。张寡妇组织医工团队深入各村庄,开展健康宣传:教庄民如何用艾草、菖蒲熏屋,预防瘟疫;教庄民识别常见的有毒野菜,避免误食;教庄民在农忙时劳逸结合,预防中暑和劳累过度引发的疾病。
每年春秋两季,医馆还会组织“义诊”活动,总馆和分馆的医工一起下庄,为庄民免费体检、发放预防汤药。今年秋天,宋家庄周边出现了小规模的流感苗头,张寡妇立刻下令各分馆启动防控: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用石灰消毒村庄环境,给庄民发放预防流感的汤药(由柴胡、薄荷、甘草熬制)。由于防控及时、措施得当,流感没有扩散,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药圃的飘香,医馆的防治并举,让同盟的医疗体系形成了“种植-诊疗-预防”的完整闭环。庄民们的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死亡率显着下降,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的存活率,比之前提高了三成以上。同盟军的战斗力也间接受益,受伤队员能快速康复归队,士兵的健康状况良好,训练和作战效率也随之提高。
宋阳站在药圃边,看着绿油油的草药长势喜人,远处的医馆里传来医工们忙碌的声音,心里踏实了。医疗体系的完善,不仅是对民众生命的尊重,更是同盟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在即将到来的清军决战中,健康的民众、精锐的士兵、高效的医疗救援,将成为同盟战胜强敌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