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收购案的完成
(虚拟并购谈判室)
秦始皇嬴政:终于要收网了!这种反复拉扯最是耗神,当年灭楚,也是倾全国之力。
唐太宗李世民:十面埋伏,攻心为上!让竞争对手团队士气崩溃,比单纯消灭其肉体更高明。
明成祖朱棣: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我打靖难之役,最后也是集结优势兵力,直扑南京!
韩信(灵魂状态傲然):没有我横扫北方,老板哪来的本钱合围?这波,我首功!
【正文】
经过数年的消耗,“西楚霸业”与“汉中普惠”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战略转折点:韩信平定北方与项羽的“信用破产”
韩信率领的“北方方面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背水一战灭赵,不战而降燕,武力吞齐,并在潍水之战中彻底击溃了项羽派来的二十万援军(龙且军团)。至此,黄河以北的广袤市场,几乎全部被纳入“汉中普惠”的生态体系。韩信也凭借这些战绩,成为了事实上的“北方王”,他派人向刘邦请求代理“齐王”的职位。
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在荥阳打得焦头烂额,一看韩信的请求,勃然大怒:“老子在这里被围,等着你来救,你居然想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立刻在桌子底下踩刘邦的脚,低声说:“我们现在形势不利,能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势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守住齐地。不然,要出大事(生变)!”
刘邦瞬间醒悟,立刻发挥其“影帝”本色,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是真王!当什么代理的!” 随即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来攻打项羽。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刘邦的权变和务实。他宁愿暂时牺牲部分“股权”(封王),也要稳住核心高管(韩信),确保“反向收购”这个大目标能够完成。
反观项羽,此时已是众叛亲离,陷入了“信用破产”的境地。他派去游说韩信反汉联楚的武涉,被韩信拒绝。韩信的理由很充分:“我当年在项王手下,官不过郎中,言不听,画不用。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今天。汉王如此信我,我背叛他不祥!”
就连项羽自己的团队成员,也看不到公司的未来。他的后方被彭越反复骚扰,粮草辎重被烧毁,员工(士兵)疲惫不堪,合作伙伴(诸侯)要么被刘邦并购,要么在观望。
垓下决战:终极收购案的完成
公元前202年,刘邦撕毁与项羽达成的“鸿沟议和”(短暂停火协议),率领全军追击东归的项羽。同时,他征调韩信、彭越等各路“诸侯合伙人”的部队,共同参与对“西楚霸业”的最终“收购战”。
然而,当刘邦追到固陵(今河南淮阳北)时,韩信和彭越的部队却没有如期赶到。项羽回师一击,再次大败汉军。刘邦惊慌失措,问张良怎么办。
张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老板,项羽眼看就要被收购了,但韩信、彭越这些人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股权激励承诺’(分地)。他们不来,是正常的。您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立刻就会来。”
刘邦立刻照办,派人明确告知韩信和彭越,打败项羽后,将封给他们大片土地。果然,封赏的承诺一到,韩、彭大军立刻南下,与刘邦会师。同时,南方的九江王英布(已被刘邦策反)等人也率军前来。汉军及其盟友的总兵力达到了数十万,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完成了对项羽的十面合围。
此时,项羽手下只剩下了不到十万疲惫之师,被围得水泄不通。
韩信亲自担任前敌总指挥,指挥三十万大军与项羽正面交锋。他先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佯装败退,吸引项羽突击,然后命令左右两翼包抄,最终将项羽军团团围住。尽管项羽凭借其个人勇武再次杀出重围,但兵力已损失殆尽。
当晚,围城的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民歌。这就是着名的“四面楚歌”。这堪称一次完美的“舆论攻心战”和“企业文化瓦解战”。项羽的残部听到家乡的歌声,以为刘邦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军心彻底崩溃,纷纷逃亡。
项羽本人也在帐中饮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也不再奔驰。乌骓马不奔驰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该如何安排你?)
他知道,大势已去。这位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他的“霸业公司”,已经到了破产清算的边缘。
【本章吐槽】
· 股权激励的重要性:张良提醒刘邦给韩信、彭越封地,深刻说明了在并购整合的关键阶段,对核心合伙人的股权激励必须明确、及时,否则他们就会出工不出力。
· 公关战的威力:“四面楚歌”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项羽团队的最后一点斗志,比真刀真枪的杀伤力还大。
· cEo的宿命:项羽的悲歌,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悲情,但也暴露了他作为cEo的局限性:到最后,他关心的依然是他的马和美人,而非整个团队的出路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