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议事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陆仁已迅速地投入行动。
陆仁深知,陛下力排众议争取来的这个“试点”机会,绝非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大刀阔斧。
恰恰相反,这更像是在万丈悬崖边开辟出的一条狭窄小径,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谨小慎微。任何一点行差踏错,不仅会让自己粉身碎骨,更会连累陛下圣明,让本就艰难的革新之路彻底断绝。
返回西山的次日,他便下令紧闭总局议事堂的大门。
与会者仅限于最核心的圈子:总管账目、心思缜密的沈默;负责矿务工坊、执行力强的赵德柱;格物院中以李振为首的三位在机械、算学、物料上各有专长的博士;以及负责蜂窝煤窑、矿道、铁器作坊、木工坊的四位大管事。屋内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气息。
陆仁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将那份加盖了翰林院和格物院骑缝章的《五年发展纲要(试行草案)》副本置于长案中央。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或熟悉或略带紧张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清晰:
“诸位,昨日乾清宫之事,想必已有耳闻。陛下天恩,朝廷允准,予我等试行新政之机。然,”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加重,“此非庆典之锣鼓,实乃出征之号角,更是悬于我等头顶之利剑!‘试点’二字,重逾千钧。成,或可为我大明探得一条新路,泽被苍生;败,则你我皆为罪人,不仅身败名裂,更负圣望,届时恐再无转圜之余地!”
他拿起一支特制的炭笔,转身在身后一块打磨光滑的黑木板(这是他命人仿照后世黑板制作的)上,逐一写下纲要中第一年需在西山落实的核心事项:
“一、增产扩能:新辟矿道两条,增建标准式蜂窝煤大窑十座,年底日产需达五十万块。”
“二、技术精进:成立‘技改小组’,专司改良现有器械,首期目标——解决矿区主力水车漏气乏力之痼疾,提效三成。”
“三、延展产业:筹建‘水泥试验窑’,选址勘探、匠役招募、物料储备,半月内需有眉目。另”
“四、严保安全:制订《西山安全生产规条》,宣讲至每一匠役,考核通过方可上工,设立专职巡查。”
“五、惠工养才:开办‘工匠学堂’,首批招录百人,半日做工,半日学习,教材需实用易懂。”
每写下一项,他便进行分解,指定主理之人与协办之人,并设定大致的时间节点:
“增产之事,德柱兄主理,李博士协理,新矿道选址五日内报我,标准大窑图纸十日内审定。”
“技改小组,李博士牵头,各坊大管事需抽调得力巧匠参与,水车问题,一月内我要见到实效。”
“水泥窑,沈默兄总筹,物料、匠役、场地由你调配,赵德柱协理人力,选址后即刻平整地基。”
“安全规条,由各坊大管事共同拟定初稿,三日后议定颁布,巡查员由各坊推荐,总局考核任命。”
“工匠学堂,沈默兄兼管,格物院负责编撰《识字蒙求》、《实用算学》、《格物初识》三本教材,五日内需有初样。招募告示明日张贴,择优录取。”
条分缕析,责任明确,时限清晰。沈默、赵德柱等人纷纷凝神记录,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衙门差遣的精确与压力,仿佛无形中有一根鞭子在轻轻地抽打,催促前行。
“诸位,”陆仁放下炭笔,语气缓和了些,却更显语重心长,“西山乃我等根基,更是陛下与朝堂诸公目光所聚之处。此处若乱,满盘皆输。此处若成,他处方可效仿。一切事务,首重‘稳妥’二字,宁慢勿错,宁实勿虚。遇难决之事,随时可至书房寻我。散会后,即刻动起来!”
众人凛然受命,皆知肩上责任重大,纷纷领命而去,议事堂内很快只剩下陆仁一人。他并未停歇,深吸一口气,转回书房。真正的挑战,远不止于西山。那两位远在地方、肩负着同样沉重试点使命的挚友,更需要他及时且审慎的沟通与支持。他需将朝廷的决议、陛下的期望、以及他深思熟虑后的具体行动思路,化作密信,快马传递出去。
致枣强知县徐文谦兄台鉴:
文谦吾兄如晤:
京中一别,已有月余,念兄台风仪,时在襟怀。日前乾清宫议政,幸赖陛下圣明独断,吾等所陈“试点”之请,已获旨准。然朝堂之上,争议颇巨,刘、周诸公,持重慎微,此番允准,实乃陛下力排众议,寄予厚望之余,亦不乏观望审视之意。兄台身处枣强,试点田亩清丈之事,干系尤重,一举一动,恐皆在朝野注视之下,万望慎之再慎。
弟思之,此事可行如下:
其一,秘查暗访,心中有数。动手之前,兄台可密遣绝对可靠之心腹一二人(或可用家中老人,或暗中物色县中耿直沉潜之老吏),避开户房原有胥吏,于夜深人静之时,密调县中万历…(笔顿了一下,改为)弘治初年乃至更早之黄册、鱼鳞旧册,与现今册籍细细比对,尤其关注历年田亩增减、户主变更之异常处。此举非为即刻纠察,旨在窥其虚实,把握县中田土兼并之大概情势,哪些人家可能阻力最大,做到知己知彼。
其二,小处着手,树立样板。万不可全县铺开。可择一二民风相对淳朴、宗族势力不甚盘根错节之乡都,作为首批试点。招募本乡本土略通文墨、家境清白的青年十数人,由兄台亲自或派心腹进行短期培训,教其标准丈量之法、公正记录之要,充作勘测记录之主力。此举既可减少对原有胥吏体系的依赖,避免其从中作梗,亦可培养一批新人,日后或可大用。
其三,明示宗旨,缓和矛盾。出榜安民时,务必强调此次乃“奉旨核查田亩,均平赋役,使富者不多输,贫者不少纳”,绝非“夺田夺产”。对试点乡都中积极配合之绅衿富户,可许以次年赋税微小优惠,或由县衙提请朝廷旌表,立“急公好义”、“明理乡绅”牌坊嘉奖,以释其疑,减其阻。
其四,循序渐进,留有退路。清丈过程中,若遇强横阻挠或疑难纠纷,切记勿要强行推进,激化矛盾。可将情况详细记录,各方证词、田亩四至等信息搜集齐全,快马送信至西山与我,或直接呈报予即将抵达枣强的户部专员,共同商议对策,请上官示下。凡事留有余地,方不致使自己陷入绝境。
另,西山格物院新制了一批改进后的丈量弓尺、绳尺(刻度更精,材质更稳),并设计了一套标准化记录表格,便于统计核算,不日将遣人送至兄处,或可供参考使用。
枣强之事,如涉深渊,如履薄冰。然兄台之才学品行,弟素所钦仰,必能审时度势,稳步推进。盼兄佳音。临书仓促,不尽所言。
弟 陆仁 顿首
致蔚州判官马武兄台钧启:
马武兄台足下:
蔚州风烈,寒威犹劲,伏惟起居万福。乾清宫事毕,陛下于兵制革新一事,尤为关注,然兵部马老尚书亦直言其中风险巨大,嘱我等万万谨慎。兄台此行,可谓任重道远,步步杀机,亦步步机遇。望兄台慎始慎终,以智勇仁韧,克竟全功。
弟有数言,供兄参酌:
其一,潜形匿迹,观察为先。抵达之初,切勿立即打出“革新兵制”、“编练新军”之旗号。兄台判官之职,正好用以巡查狱讼、稽核簿书为名,深入了解蔚州卫所之真实状况:兵员几何?老弱几何?装备如何?粮饷发放实则几何?军官口碑如何?士卒怨气何在?重点观察哪些军户子弟仍存血勇之气,哪些底层军官尚有责任之心。此阶段,宜多听多看多记,少言少断少评。
其二,结交上官,稳住大局。蔚州卫指挥使、同知、佥事等,乃当地武职领袖,即便其人或庸碌或贪鄙,初期亦必须与之虚与委蛇,争取其至少不公开反对试点之事。可借“兵部特令”、“加强边备”、“改善士卒待遇”等名目与之沟通,使其认为此举于己无害,或甚至有利可图(如新饷若能足额下发,或可经其手,此虽非我所愿,但初期或不得不稍作妥协),徐徐图之,切不可使之感到威胁而强烈反弹。
其三,精兵简政,打造标杆。首批营兵员额,不必拘泥于三千之数。当精中选精,宁缺毋滥。可先募三百至五百真正敢战、愿战之锐士,单独成营。此营之粮饷、装备、伙食,务必想尽办法做到足额、优先、优厚发放,使之与其他卫所军士之窘迫形成鲜明对比。严加训练,示以恩信,务必将此营打造成一支标杆,一支能战之师,用实实在在的强军风貌说话,堵悠悠众口,并吸引更多优秀兵员来投,届时再图扩充,则事半功倍。
其四,善用资源,借力打力。兄台家世渊源,于边镇旧部中必有香火情谊。可暗中寻访父亲旧部,彼等或仍在职,或已荣休,其言往往更能触及真相。通过他们,或可更深入了解边情弊病,亦可寻得些许可靠之助力,于关键时刻或能发挥奇效。
最后,西山所产之蜂窝煤,将优先保障蔚州试点新军营地之取暖炊事之用,此事我已吩咐下去,兄台可派人直接与沈默对接。虽是小惠,然于寒冬边镇,亦是稳定军心之一法。
边镇之事,复杂无比,非仅凭血勇可破。望兄台暂收锋芒,外示圆融,内怀坚韧,以智取,以韧图之。但有疑难,飞马传书,弟虽不才,必与兄同心筹谋。
弟 陆仁 顿首
两封长信,耗费了陆仁近两个时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既要传达意图,又要给予支持,更要提醒风险。他用火漆仔细封好,唤来两名最为沉稳可靠的家丁,吩咐道:“此信,务必亲手交到徐知县、马判官手中,不得经任何他人之手。速去速回。”
家丁领命,将密信贴身藏好,匆匆出门,跨上快马,分别朝着东南和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接下来的日子,西山仿佛一架悄然加速的精密机器,按照新的规划运转起来。水泥试验窑址完成了平地工作;工匠学堂传出了朗朗读书声和算盘声;技改小组围着一架漏水的水车争论不休;安全巡查员开始佩戴醒目标志在各矿道工坊巡视。
而在京城,户部与兵部指派的专员也已低调离京,分别前往枣强与蔚州。他们都带着部堂大人的密嘱:仔细看,认真记,少插手,多汇报。
与此同时,某位阁部重臣的府邸书房内,烛光下,几位官员轻声交谈。
“陛下竟真允了那黄口小儿之议…”
“西山倒也罢了,竟真动到了田亩、兵制…”
“枣强徐文谦,蔚州马武,皆是那陆仁一党…”
“急什么?不过是试点而已。田亩之事,牵扯多少利益?边镇兵制,又是何等凶险?我等只需静观其变。待其行差踏错,或激起民变兵变之时,再行谏言,方是正理。”
“大人高见。那就…让他们先折腾吧。”
西山是试验田,枣强是探路石,蔚州是突破口。
三地联动,成败系于一线。他能感受到那来自京城的、混合着期待、审视、乃至敌意的目光,正如这初春的寒风一般,无孔不入。
“慎始慎终…”他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目光变得愈发坚定。
道路已然选定,无论前方是荆棘密布还是万丈深渊,他都只能,也必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