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拓跋那反应过来,决不能怂,我怂敌就强,很容易把这几万大军都扔在这里,于是就地掘堑坚守,奋起反击。
处罗数次出兵挑战,都被拓跋那击败,其实拓跋那也属于孤军深入,一时半会儿没人来救。
拓跋那不停鼓励军士,也来了个望梅止渴的策略,时常说陛下就在不远处,西路军也快赶到了,很快咱们就会合兵一处,只要我们再坚持几天,则大功告成!
人的精神力是很重要的,关键时候,以一当十,拓跋那不过俩三万人,对抗柔然处罗十万大军,居然不落下风。
柔然处罗却犹豫起来,这帮人跟打了鸡血一样,会不会是真的援兵马上就到啦?终究心里没底,选择再次跑路,于是连夜带领大军撤退,拓跋那怎么能让他就这样跑掉?从掩体里窜了出来,随后掩杀!
一直追杀了九天九夜,满目都是柔然士兵的尸体,惨不忍睹。
处罗最后轻装而走,辎重全丢,越过穹隆岭逃去大漠深处,是死是活就不好说了!
拓跋那大获全胜,收其辎重,撤军回程,走到广泽正好碰到了前来会师的拓跋焘,双方见面,无比欢畅。
略阳王拓跋羯儿,也收获颇丰,所得柔然民畜,不下百余万。
从这里往后,柔然彻底衰弱,数十年销声匿迹,再也不敢侵犯魏塞。
拓跋焘终于铲除了这块心病,在以后与刘义隆对阵的过程中,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冬十二月,魏主拓跋焘意得志满回到都城平城。
此时方知,弘农昭王奚斤因病去世,有司请示,是否让他儿子奚它观,继承王位。
拓跋焘朝堂坐定,思考良久道:“这事还得再琢磨一下,弘农昭王奚斤在关西战败,弄丢了长安被俘,按罪当诛。
朕因他曾辅佐先帝,于心不忍,小以惩戒后,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无非是想让他寿终天年,我对先帝也有了交待,嗨!君臣之分,到此也足够了。”
满朝文武大臣都低下了头,没人敢有异议,于是拓跋焘下令,将奚斤之子奚它观降为公爵。
他就是这样一位君主,赏罚分明,表面看十分冷血,好像没有情谊,可是骨子里什么样,就不太好评价了。而且随着时光的推移,大家觉得他的冷血越演愈烈,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既然拓跋焘在对柔然作战,那刘义隆干嘛呢?为什么不趁机北伐?
原来他自己也是屁股开花,南方的林邑国也开始闹事,这林邑国又是哪里呢?就是现在的中南半岛东部,也就是越南中部地区。
所以南北各有分工,拓跋焘负责北方连西域,刘义隆则得搞定中南半岛,要不然哪来的华夏央央版图。
林邑国国小人怂,没啥国品,虽然多次入宋称臣进贡,但却反复无常,经常侵扰交州边境(今越南的中北部,辖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宋平七郡)。
刘义隆大发雷霆,以为我是蛋糕呢,你想咬一口就咬一口,遂命交州刺史、龙骧将军檀和之,率领太尉府的振武将军宗悫等人,领兵攻打林邑国。
檀和之接到皇命,立刻排兵布阵,司马萧景宪,宗悫[què]为前锋主、副将,兵发林邑境内。
面对刘宋大军来攻,林邑国王范阳迈二世,也和柔然一样怂,不过他没跑而是痛哭流涕,承认错误,上表刘义隆,立刻归所掠夺全部民户,并进献一大批金银珍宝。
宋文帝刘义隆反复酌量,还是文人心态,总觉得杀人不过头点地,要是真服了,就放他们一马,于是诏令前方的檀和之,临阵观察,若林邑国王诚心求和,可以准其归顺,否则杀无赦!
林邑国王本就是此缓兵之计,态度做的很到位,媚态可掬。
檀和之亲率大军到达朱梧戍(今越南河内市以南),组了一个团,由姜仲基、蟜弘民、毕愿及高精奴,出使林邑国都城典冲(今越南茶荞)。
林邑国王范阳迈二世,也不知道怎么合计的,觉得有了把手,居然把使团扣押作为人质,只让蟜弘民回来向檀和之复命,虽然巧舌如簧,言辞特别诚恳,但是你这干的不是人事啊!
檀和之听闻使臣被扣押,勃然大怒,不知死活的玩意儿,号令三军向林邑发动进攻。
这就得看实力了,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吧。
范阳迈二世,也真出兵了,被揍得鼻青脸肿。不过三个月,宋军攻下区粟城,粟城太守范扶龙被阵前斩杀!大量金银财都被刘宋大军洗劫一空。
檀和之乘胜进击,攻至象浦。
林邑王范阳迈二世,也是拼了老命,聚集全国兵力,一顿鼓舞民心,在象浦与宋军展开决战。
范阳迈二世,还是有点本事的,刘宋这边骑马作战,他那边骑着大象就出来了!
战马没见过这个,大象一嗷嗷,战马就哆嗦!
范阳迈二世身披铠[kǎi]甲,带领象群冲阵陷阵,宋军不敢向前。
檀和之犯了愁,这大象可怎么打?没打过啊!召集部下研究对策。
宗悫道:“一物降一物,大象怕狮子吧?”
檀和之马上会意,采纳了宗悫的计策,命三军制造了一大批狮子模型,惟妙惟肖,推到阵中,与林邑的象群对峙。
林邑的象群一看,完了,大王来了,受惊奔溃,宋军趁势反击,林邑军大败而逃。
这以后就顺风顺水了,檀和之攻破了林邑都城典冲,林邑王父子,吓破了胆,仓皇出逃,把林邑都城扔给了刘宋大军。
城中金人无数,檀和之都看笑了,告诉“融了!”结果得黄金数万斤。
另外还得了不少稀奇古怪,不知何名的奇珍异宝,檀和之下令,所有这些,连同城内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建康!
至此,宋军占领了林邑国全境,留军驻守,经此征讨,林邑国元气大伤,华夏国威远播。
宋文帝听闻林邑战报,喜不自胜,下诏嘉奖檀和之,征召他入朝为黄门侍郎,任越骑校尉、建武将军……
这回该北伐了吧?别急,又出幺蛾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