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范仲淹:宋朝最“不省心”的文臣,活成了千年网红

第一章 卷王的童年:从“拖油瓶”到“粥界顶流”

要聊范仲淹,得先从他的“苦日子”说起——不是那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苦,是“明明能当富二代,偏要当硬核学霸”的自找苦吃。

范仲淹出生在江苏吴县,老爸范墉是个小官,可惜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老妈谢氏带着他,日子过不下去,只好改嫁给一个叫朱文翰的官员,范仲淹也跟着改名叫“朱说”(yuè)。

按说寄人篱下容易自卑,但范仲淹偏不。朱文翰对他挺好,想给他搞点“特殊待遇”,比如让他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结果范仲淹全拒绝了。有次朱文翰的儿子,也就是他的继弟,拉着他去逛街买零食,范仲淹头也不回:“我要去读书,没空跟你瞎晃。”继弟一脸懵:“读书有啥好?吃好吃的不香吗?”范仲淹摇摇头:“现在吃好吃的,将来可能没饭吃;现在好好读书,将来才能靠自己吃饭。”这话放现在,就是标准的“学霸语录”。

等到范仲淹十几岁,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换别人可能要么崩溃要么摆烂,但他倒好,对着老妈磕了三个头,说:“妈,我得去考功名,等我出息了,再回来接您!”然后收拾了个小包袱,就跑去了应天书院——宋朝最牛的“高考培训班”之一。

在应天书院,范仲淹直接把“卷王”的气质拉满。当时书院里的学生,要么是官二代,要么是富二代,每天下课不是去喝酒就是去看戏,只有范仲淹雷打不动: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中午啃两口自己带的“储备粮”,晚上读到半夜才睡觉。

他的“储备粮”有多硬核?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是一锅粥。每天晚上,他把米煮成粥,放凉了之后结成块,用刀切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就着点咸菜,这就是一天的饭。后来同学们知道了,都惊了:“朱说(当时还没改回原名),你这也太拼了吧?我家厨子做的红烧肉,分你点?”范仲淹笑着摆手:“不用了,吃多了油腻的,脑子会变笨,我这粥挺好,清淡又管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划粥断齑(ji,咸菜)”。放到现在,范仲淹绝对能当“减脂餐博主”,还得是“硬核版”——别人减脂是为了好看,他减脂是为了省钱读书。

更绝的是,有次朱文翰来看他,带了一堆好吃的,让他补补身子。结果范仲淹愣是把东西放坏了,也没吃一口。朱文翰纳闷:“你咋不吃啊?”范仲淹说:“我怕吃了这些好东西,就再也适应不了粥和咸菜了,那读书的心思就散了。”朱文翰听完,又心疼又佩服:“这孩子,将来肯定不一般。”

果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排名还不低——二甲第九名。放榜那天,他拿着录取通知书,第一件事就是跑回家,把名字改回“范仲淹”,然后接老妈去京城享福。这波操作,既有学霸的实力,又有孝子的担当,妥妥的“古代优质青年”。

第二章 职场新人范仲淹:敢怼太后的“刺头”

考上进士后,范仲淹终于进入“体制内”,开启了他的“职场生涯”。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刚入职的“新人”,上来就敢“硬刚”大领导,还是最惹不起的那种——太后。

他的第一个岗位是“广德军司理参军”,说白了就是管监狱的小官。别人当这个官,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犯人只要不闹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范仲淹偏不,他每天都去查牢房,看犯人有没有被冤枉,伙食好不好,甚至还帮犯人写申诉信。有次县令判了个冤案,范仲淹直接跟县令吵了起来:“你这判得不对,得重审!”县令气坏了:“你一个小参军,敢管我的事?”范仲淹毫不退让:“我不管官大官小,只管案子对不对!”最后闹到上级那里,上级一看范仲淹说得有理,还真把案子改判了。

就这么“轴”的性格,范仲淹很快被调到了泰州,管盐仓。当时泰州的盐场在海边,海堤年久失修,一涨潮就把盐田淹了,盐工们苦不堪言。范仲淹一看这情况,立马写报告,请求修海堤。结果上级不同意:“修海堤要花好多钱,万一修不好怎么办?”范仲淹不放弃,又写了好几份报告,还拉着当地百姓一起请愿,最后终于说服了上级。

修海堤的时候,范仲淹亲自上阵,白天在工地上指挥,晚上就住在工棚里,连下雨天都不休息。有次他得了风寒,发烧到39度,下属劝他休息,他说:“海堤不修完,百姓就过不好日子,我怎么能休息?”就这么干了四年,海堤终于修好了,长达一百多里,老百姓都叫它“范公堤”。现在去泰州,还能看到当年范公堤的遗迹,算是范仲淹“职场生涯”的第一个“爆款项目”。

但真正让范仲淹“一战成名”的,是他敢怼太后刘娥。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已经调到京城,当了个“秘阁校理”,负责整理国家藏书。这年冬至,太后刘娥要在朝堂上接受仁宗皇帝的朝拜——要知道,当时仁宗已经成年,但太后还在垂帘听政,范仲淹觉得这不符合礼制,就写了一篇奏折,直接怼上去:“太后是陛下的母亲,应该在后宫里受礼,怎么能在朝堂上让陛下朝拜?这不符合君臣之礼,也会让天下人笑话!”

这封奏折一递上去,整个朝堂都炸了。要知道,刘娥是宋朝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权力比皇帝还大,没人敢跟她叫板。同事们都劝范仲淹:“你疯了?这可是太后,你不怕被开除吗?”范仲淹却很淡定:“我是朝廷官员,就得说真话,就算被开除,我也认了。”

结果不出所料,太后看完奏折,气得把杯子都摔了,立马把范仲淹贬到了河中府(现在的山西永济)。临走前,朋友们来送他,都替他可惜:“你本来前途光明,这下全完了。”范仲淹却笑着说:“没关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能说真话,贬官算啥?”

就这么个“刺头”,到了河中府还是不省心。他看到当地学校太少,老百姓家的孩子没学上,就自己掏钱建了所学校,还请了有名的老师来教书。不到一年,河里府的教育水平就上去了,好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他建的学校里。后来他又被贬到陈州、睦州,每到一个地方,就搞民生工程,要么建学校,要么修水利,要么减轻百姓赋税,反正就是不让自己“闲下来”。

别人贬官都是唉声叹气,范仲淹倒好,贬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活脱脱一个“职场硬刚但业绩拉满”的典范。难怪后来仁宗皇帝想起他,会说:“范仲淹这个人,虽然脾气倔,但确实是个好官。”

第三章 文官变战神:西北边疆的“范大将军”

如果说范仲淹的“职场前期”是“文官怼权贵”,那他的“职场中期”就是“文官变战神”——谁也没想到,一个天天写文章、搞民生的文官,到了边疆居然能把西夏军打得落花流水。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国主李元昊突然派兵攻打宋朝,一路势如破竹,连破好几座城池,宋朝军队节节败退,朝堂上一片慌乱。仁宗皇帝急得睡不着觉,到处找能打仗的人。这时候,有人推荐了范仲淹:“范仲淹虽然是文官,但他有谋略,又能吃苦,不如让他去西北试试?”仁宗一听,也行,死马当活马医,就把范仲淹派到了西北,当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抵御西夏。

范仲淹刚到西北,就发现宋朝军队的问题:士兵战斗力差,将领指挥不力,而且边境的防御工事全是豆腐渣工程。他立马来了个“三步走”:

第一步,修城墙。他带着士兵,在边境线上修了一堆堡垒,从庆州(现在的甘肃庆阳)到延州(现在的陕西延安),连起来有几百里,就像一道“钢铁防线”。西夏军本来想偷袭,结果一看这堡垒,根本攻不进去,只能绕着走。

第二步,练士兵。当时宋朝的士兵,好多都是临时招募的农民,没经过正规训练,上了战场就慌。范仲淹就搞了个“特种兵训练计划”:每天早上跑五公里,然后练射箭、练刀法,晚上还要学战术。他还规定,士兵只要表现好,就能升职加薪,甚至还能让家人随军。这么一来,士兵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战斗力也跟着涨。

第三步,团结少数民族。西北边疆有很多羌族人,他们本来跟宋朝和西夏都保持距离。范仲淹知道,要想守住边疆,必须拉拢羌族人。他亲自去羌族人的部落里,跟部落首领喝酒聊天,还答应给他们提供粮食和布匹,只要他们不帮西夏。羌族人一看范仲淹这么实在,就答应跟宋朝结盟。后来西夏军来犯,羌族人还主动帮忙,成了宋朝的“盟友军”。

当时跟范仲淹一起在西北的,还有个叫韩琦的将领。韩琦是个“激进派”,总想跟西夏军正面硬刚;范仲淹是“稳健派”,主张“防守反击”。两人经常吵架,韩琦说:“你这么保守,什么时候才能打败西夏?”范仲淹说:“我们现在兵力不如西夏,硬刚只会吃亏,不如先守住,等机会再反击。”

结果还真让范仲淹说中了。庆历元年(1041年),韩琦不听范仲淹的劝,非要派兵去偷袭西夏军,结果中了埋伏,宋军大败,死伤好几万人。韩琦又愧又悔,范仲淹却没责怪他,还帮他收拾残局,重新整顿军队。后来两人慢慢磨合,一个负责进攻,一个负责防守,成了西北边疆的“黄金搭档”,连西夏人都怕了他们,还编了句顺口溜:“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吓破胆。”

范仲淹在西北待了四年,把边疆治理得井井有条,西夏军再也不敢轻易来犯。后来李元昊实在打不下去了,就主动跟宋朝议和,宋朝的西北边疆终于安定下来。

谁能想到,一个当年靠“划粥断齑”读书的文官,居然能在边疆成为“战神”?范仲淹用实力证明:只要有能力,文官也能当将军,而且还能当得很好。

第四章 庆历新政:一场注定失败的“职场改革”

西北边疆安定后,范仲淹被调回了京城,仁宗皇帝对他特别信任,还让他当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当时宋朝的问题很多:官员太多,好多人光拿工资不干活;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没地种;军队战斗力虽然比以前强了,但军费还是居高不下。仁宗皇帝就跟范仲淹说:“老范,现在国家有很多问题,你帮我搞改革吧,我支持你!”

范仲淹一听,又热血沸腾了。他知道改革很难,但为了国家,他还是答应了。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交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也就是“庆历新政”的改革方案,里面有十条建议,核心就两个字:“裁员”和“反腐”。

咱们来看看这十条建议有多“狠”:

1. 明黜陟(chu zhi):以前官员升职,不管干得好不好,只要熬够年限就能升。范仲淹说不行,得看业绩,干得好的才能升,干得差的直接开除。

2. 抑侥幸:以前官二代可以靠老爸的关系直接当官,不用考试。范仲淹说不行,官二代也得考试,考不过就不能当官。

3. 精贡举:改革科举考试,以前考的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范仲淹说要考实用的,比如兵法、法律、民生问题。

4. 择官长:选拔地方官要严格,不能随便任命,得看他的能力和品德。

5. 均公田:官员的“福利田”要重新分配,不能让大官占太多,小官没地种。

6. 厚农桑:鼓励老百姓种地养蚕,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

7. 修武备:在京城附近招募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既节省军费,又能增强战斗力。

8. 减徭役: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种地。

9. 覃(tán)恩信:朝廷要说话算话,答应老百姓的事一定要做到。

10. 重命令:朝廷颁布的法令要严格执行,不能半途而废。

这十条建议,每一条都戳中了权贵们的“痛点”。比如“抑侥幸”,断了官二代的“躺平路”;“明黜陟”,让那些熬年限的“混日子官员”没了活路;“择官长”,让那些靠关系当官的人丢了饭碗。所以改革一推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的首领是宰相吕夷简,他跟范仲淹本来就不对付。吕夷简到处散布谣言,说范仲淹搞改革是为了拉帮结派,想谋反。他还找了一堆官员,让他们给仁宗皇帝写奏折,弹劾范仲淹。有个叫夏竦的官员,更过分,伪造了一封范仲淹的“谋反信”,递交给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本来就有点犹豫,一看这么多人反对范仲淹,还说他要谋反,就开始怀疑范仲淹了。范仲淹知道后,很失望,他跟仁宗皇帝说:“陛下,我搞改革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国家。如果您不信任我,那我就辞职吧。”

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皇帝终于顶不住压力,下令停止“庆历新政”,还把范仲淹贬到了邓州(现在的河南邓州)。跟范仲淹一起搞改革的官员,比如富弼、韩琦,也都被贬到了外地。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这么只搞了一年多,就失败了。

范仲淹被贬到邓州后,并没有消沉。他在邓州建了个“百花洲”,还修了个“春风堂”,每天在那里读书、写文章,有时候还会跟老百姓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有次老百姓跟他说:“我们这里的学校太破了,孩子们没地方读书。”范仲淹就自己掏钱,把学校修好了,还请了有名的老师来教书。邓州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说:“范大人虽然被贬了,但还是想着我们。”

虽然“庆历新政”失败了,但范仲淹并没有白忙活。他的改革思想,后来被王安石借鉴,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基础;他提拔的那些有能力的官员,后来也成了宋朝的栋梁。而且最重要的是,范仲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所有人:就算改革失败,就算被贬官,只要初心不改,就不算输。

第五章 《岳阳楼记》:云旅游写出的千古爆款

如果说“庆历新政”是范仲淹“职场生涯”的“遗憾项目”,那《岳阳楼记》就是他“文学生涯”的“超级爆款”——更绝的是,这篇千古名作,还是他“云旅游”写出来的。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被贬到邓州的第二年,他的老朋友滕子京给他写了一封信。滕子京也是个倒霉蛋,跟范仲淹一起搞过改革,后来被贬到了岳州(现在的湖南岳阳)。滕子京在岳州干了件大事:重修了岳阳楼。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本来很有名,但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滕子京到了岳州后,就自己掏钱,加上老百姓的捐款,把岳阳楼修得焕然一新。修好之后,滕子京想让岳阳楼更有名,就想到了范仲淹——毕竟范仲淹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要是能让他写篇文章,岳阳楼肯定能火。

于是滕子京给范仲淹写了封信,还附了一张岳阳楼的图纸和一幅《洞庭晚秋图》,信里说:“老范啊,我把岳阳楼修好了,你文笔好,帮我写篇《岳阳楼记》呗,让岳阳楼也火一把。”

范仲淹收到信后,有点犯难:他从来没去过岳州,也没见过岳阳楼,怎么写啊?但朋友开口了,他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范仲淹就对着那张图纸和《洞庭晚秋图》,开始“云想象”: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洞庭湖,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湖面波光粼粼,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湖面风平浪静;春天的时候,洞庭湖涨水,把山都淹了,船在湖里走,就像在天上飘;秋天的时候,洞庭湖干了,山上的树都黄了,风一吹,特别凄凉。

就这么对着图纸和画,范仲淹想了好几天,终于在庆历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日,写出了《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一共三百六十八个字,却写出了岳阳楼的美景,还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句话不仅是范仲淹的人生信条,也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标杆,流传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语文课本的必背篇目。

《岳阳楼记》写好后,滕子京一看,立马拍案叫绝:“老范,你太牛了!你都没去过岳阳楼,居然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他赶紧把《岳阳楼记》刻在石碑上,立在岳阳楼前。结果不出所料,岳阳楼因为这篇文章,一下子就火了,成了江南最有名的景点,直到现在还是5A级景区。

后来有人问范仲淹:“你都没去过岳阳楼,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范仲淹笑着说:“我虽然没去过,但我见过很多名山大川,也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写文章不一定要实地考察,只要心里有景,有百姓,就能写出好文章。”

其实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只是为了帮朋友宣传岳阳楼,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当时他虽然被贬官,但还是想着国家和百姓,所以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句子。这篇文章,既是他的“文学爆款”,也是他的“精神宣言”。

现在去岳阳楼,还能看到刻着《岳阳楼记》的石碑,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石碑前拍照、背诵。一千多年过去了,范仲淹早就不在了,但他的文章,他的精神,却一直留在了岳阳楼,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第六章 老范的晚年:把“忧乐精神”贯彻到底

范仲淹的晚年,一直在被贬官的路上“打转”——从邓州到杭州,从杭州到青州,从青州到颍州,几乎走遍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但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没忘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初心,一直为老百姓办实事。

皇佑元年(1049年),范仲淹被贬到杭州。当时杭州遇到了大旱灾,粮食歉收,老百姓没饭吃,好多人都逃荒去了。范仲淹一看这情况,立马想了个办法:他知道杭州人喜欢旅游,也喜欢佛事,就下令修建寺庙和景点,还组织了很多旅游活动。有人反对说:“现在老百姓都没饭吃了,你还花钱搞这些,不合适吧?”范仲淹说:“你不懂,我搞这些,是为了让富人花钱,穷人有活干。”

果然,富人都去旅游、捐钱修寺庙,穷人则可以去工地干活,赚点工钱养家糊口。而且范仲淹还降低了粮食的价格,让老百姓能买得起粮食。不到一年,杭州的旱灾就缓解了,老百姓也都回来了。这招“以工代赈”,放到现在也是很先进的救灾方法,范仲淹在一千多年前就想到了,不得不说他的脑子是真的好用。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被贬到青州。当时青州流行一种传染病,老百姓死了很多。范仲淹就亲自去研究药方,还在城里建了个“医馆”,免费给老百姓看病、发药。他还让人在城里洒石灰,清理垃圾,防止传染病扩散。不到半年,青州的传染病就控制住了,老百姓都叫他“活菩萨”。

这时候的范仲淹,已经快60岁了,身体也越来越差,经常咳嗽、发烧。下属劝他休息,他说:“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活多久,能多为老百姓办点事,就多办点。”

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被调到颍州(现在的安徽阜阳)。他拖着病体,从青州出发,往颍州走。走到徐州的时候,他的病情突然加重,连路都走不动了。下属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结果还是没救过来,这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徐州去世,享年64岁。

范仲淹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城,仁宗皇帝哭了,他说:“范仲淹是个好官,我失去了一个栋梁啊!”他还亲自给范仲淹写了墓碑,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文正”是宋朝文官的最高谥号,整个宋朝只有九个人得到过这个谥号,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

范仲淹的灵柩从徐州运回苏州的时候,老百姓都出来送行,有的哭,有的烧纸,还有的跟着灵柩走了几十里。从徐州到苏州,一路上都是送行的老百姓,场面特别感人。

范仲淹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中国文人的座右铭;他的“划粥断齑”,成了学霸的榜样;他的“范公堤”,还在保护着海边的百姓;他的《岳阳楼记》,还在语文课本里被一代代人背诵。

现在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说:“他是个好官,是个好人,是个有理想的人。”其实范仲淹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事: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当官的时候好好当官,被贬的时候也不放弃,心里一直想着国家和百姓。

就像他在《岳阳楼记》里写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自己的处境好就高兴,也不因为自己的处境差就悲伤。这种豁达和担当,就是范仲淹最珍贵的地方,也是他能成为“千年网红”的原因。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怀念范仲淹,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更是因为他的精神——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那种“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放弃初心”的精神。这种精神,不管过多少年,都不会过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大唐繁荣系统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我在贞观朝当神豪三国:袁绍是我哥,我来一统天下!水浒西门庆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即鹿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锦衣血诏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