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富弼:大宋文臣里的“人间不粘锅”与“谈判天花板”

第一章 初入官场:别拿“官二代”不当实力派(续)

仁宗听富弼这话,眼睛瞬间亮了——满朝文武要么喊着“干他”要么喊着“忍他”,总算有人把“干”和“忍”的坑都指出来了!他赶紧追问:“那依你之见,该怎么办?”

富弼清了清嗓子,慢悠悠说:“陛下,打得有打得名堂,和得有和得底线。先派人去边境查粮草、点兵马,把家底摸清楚——总不能饿着肚子跟人拼命;再派使者去西夏探探底,看他们到底想要啥,要是就想要点岁币,咱可以谈;要是想抢土地,那咱就算勒紧裤腰带也得扛住。”

这话一说完,仁宗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当场就拍板:“就按你说的办!朕给你个‘太常博士’的官,先去边境调研粮草!”

富弼刚领了差事,出门就遇上了几个等着看笑话的老臣。有个姓刘的御史,平时就看“官二代”不顺眼,凑过来阴阳怪气:“富博士这是一步登天呐,可别到了边境,连粮草账本都看不懂,让人把粮食骗走咯!”

富弼没跟他抬杠,只是笑了笑:“刘御史放心,下官就算看不懂账本,也不会像某些人一样,只会在京城对着地图喊‘打打打’——毕竟纸上谈兵,不如实地走一遭。”

这话怼得刘御史脸都绿了,甩着袖子就走了。富弼也不care,收拾行李就往边境跑。到了地方才发现,边境的情况比他想的还糟——有的粮仓里堆的不是粮食,是干草;有的士兵穿的铠甲,连箭都挡不住;更离谱的是,有个县令为了凑“粮草充足”的政绩,居然让百姓把家里的口粮拿出来充数,等朝廷官员走了再还回去。

富弼气得差点把账本摔了,当场就把那个县令给撤了,还让人把粮仓里的干草全清出去,重新统计真实粮草数量。有下属劝他:“富大人,这事儿要是捅出去,上面的官员肯定不高兴,您可得小心点。”

富弼翻了个白眼:“我是来查粮草的,不是来替人捂盖子的。要是因为怕得罪人,就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那我这个官不如不当!”

就这么着,富弼在边境待了三个月,把真实的粮草、兵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还写了份《边境时务十策》递回京城。仁宗看了之后,直呼“幸好派了富弼去”,立马下旨整顿边境粮草,还把几个虚报政绩的官员给贬了。

经此一遭,富弼在朝廷里算是“出圈”了——以前大家都觉得他是“官二代里的书呆子”,现在才发现,这小子不仅有学问,还敢干事、能干事。连之前抢他功劳的王知府,都托人给富弼带了封信,说“当年没看出富老弟这么有本事,是老哥我眼拙”。富弼看了信,笑了笑就给收起来了——毕竟跟这种人计较,没意思。

第二章 出使辽国:大宋“谈判天花板”的硬核首秀

庆历二年,大宋的边境又不消停了——这次不是西夏,是北边的辽国。辽兴宗耶律宗真派了个使者来汴京,开口就提要求:要么把“关南之地”(现在河北、天津一带)还给辽国,要么每年给辽国加“岁币”,不然就派兵打过来。

消息一传开,朝廷里又炸锅了。有的大臣吓得腿软,说“赶紧给岁币吧,不然打不过”;有的大臣又喊着“打!跟辽国拼了”;还有的大臣更离谱,说“要不咱跟西夏联手,一起对付辽国?”——合着这是把西夏当“好兄弟”了,忘了之前西夏怎么骚扰边境的。

仁宗也头疼得不行,他知道辽国这是趁火打劫——大宋刚跟西夏打了几仗,国力还没恢复,辽国想趁机捞点好处。这时候,范仲淹又站出来了,说:“陛下,要想跟辽国谈,得派个能说会道、又不怕死的人去。我看富弼行!”

仁宗一想,对啊,富弼之前分析边境问题头头是道,去辽国谈判应该靠谱。于是就召富弼进宫,跟他说:“富爱卿,辽国那边态度强硬,你去跟他们谈,一定要保住大宋的体面,也别把关系闹僵了。”

富弼一听,也没推辞,只是问了句:“陛下,要是辽国非要关南之地,怎么办?”

仁宗愣了一下,说:“关南之地是太祖、太宗打下的基业,不能给。要是他们要岁币,只要不太过分,可以商量。”

富弼点点头:“陛下放心,下官一定不辱使命。”

出发前,有朋友劝富弼:“辽国那边民风彪悍,辽兴宗又是个暴脾气,你去了可得小心点,别跟他们硬刚,实在不行就先答应下来,回来再从长计议。”

富弼拍了拍朋友的肩膀:“我是去谈判的,不是去当‘软骨头’的。该刚的时候就得刚,该谈的时候再谈——要是我软了,辽国只会更得寸进尺。”

就这样,富弼带着几个随从,背着一堆“谈判资料”,就往辽国的都城上京(现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去了。一路上,随从们都紧张得不行,有的甚至偷偷准备了“遗书”,富弼倒是淡定得很,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还跟随从们讲“辽国的历史故事”,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

到了上京,辽兴宗没给富弼好脸色——一见面就坐在龙椅上,翘着二郎腿,说:“富大人,朕听说大宋最近跟西夏打得挺惨啊,要是辽国再出兵,你们大宋扛得住吗?”

这话明显是威胁,富弼也不慌,拱了拱手说:“辽主陛下,大宋跟西夏打仗,确实消耗了不少国力,但大宋的底子还在——要是辽国真要出兵,我们就算拼尽全力,也能跟辽国打几年。到时候,辽国就算赢了,也得损兵折将,得不偿失。”

辽兴宗没想到富弼这么直接,愣了一下,又说:“朕也不想打仗,就是觉得关南之地本来就是辽国的,你们大宋占了这么多年,也该还了。”

富弼笑了笑,说:“陛下这话就不对了。关南之地是后晋的时候,石敬瑭割给辽国的;后来太祖皇帝建立大宋,派兵把这块地收了回来,至今已经快百年了。要是按‘以前是谁的就是谁的’算,那辽国当年从唐朝手里抢的土地,是不是也该还给大唐?”

这话把辽兴宗问得哑口无言,脸都红了。旁边的辽国大臣赶紧打圆场:“富大人,话不能这么说!现在是辽国跟大宋谈,提唐朝干什么?”

富弼转头看向那个大臣,说:“这位大人,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土地的归属,要看现在是谁在治理,是谁在让百姓安居乐业。关南之地在大宋手里,百姓们有田种、有饭吃;要是归了辽国,辽国是不是能保证百姓们的日子不比现在差?”

辽兴宗被富弼说得没脾气了,只好转移话题:“那要是不还土地,大宋就得给辽国加岁币。不然朕在大臣们面前没面子,这事儿也不好收场。”

富弼见辽兴宗松口了,心里也松了口气,说:“岁币的事,下官可以跟陛下商量。但有个条件——辽国得跟大宋签订盟约,以后不能再随便骚扰边境,也不能帮西夏对付大宋。”

辽兴宗想了想,觉得这条件也不算过分,就答应了。最后双方约定,大宋每年给辽国的岁币增加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绢,辽国则承诺不再侵犯大宋边境,也不与西夏结盟。

谈判成功后,富弼就准备回大宋复命。辽兴宗为了拉拢他,特意送了他一堆金银珠宝,说:“富大人是个人才,这些东西你拿着,就算是朕的一点心意。”

富弼当场就把东西推回去了,说:“陛下,下官是大宋的臣子,为大宋办事是应该的,不能要陛下的东西。要是陛下真想感谢我,就好好遵守盟约,让宋辽两国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辽兴宗见富弼这么“油盐不进”,也只好收回了礼物,心里却对他多了几分敬佩——他见过不少大宋的官员,要么贪财,要么怕死,像富弼这样又正直又有骨气的,还真不多见。

富弼回到汴京后,把谈判的结果告诉了仁宗。仁宗高兴得不行,当场就下旨表扬富弼“不辱使命,为国争光”,还把他升为“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一下子就成了朝廷的核心官员。

这下子,朝廷里那些之前看富弼不顺眼的人,也不敢再瞎逼逼了——毕竟人家是靠真本事挣来的官,不是靠关系混上来的。就连之前阴阳怪气的刘御史,见了富弼都得点头哈腰,说“富大人真是大宋的栋梁之才”。富弼也不跟他计较,只是笑了笑——毕竟跟这种人计较,掉价。

第三章 新政风波:“不粘锅”如何在党争里全身而退

富弼升为枢密副使后,正好赶上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范仲淹觉得,大宋当时存在不少问题——官员冗余、贪污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要是不改革,迟早要出大问题。于是就跟富弼、韩琦等人一起,向仁宗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包括“严明官吏考核、限制官员子弟荫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等。

仁宗也觉得改革有必要,就支持他们推行新政。一开始,新政推行得还挺顺利,不少贪官污吏被查处,有能力的官员得到提拔,百姓们也拍手叫好。可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那些被新政触动利益的官员,开始抱团反对新政,还到处造谣,说范仲淹、富弼等人“结党营私,想架空皇帝”。

当时朝廷里的“保守派”首领,是个叫吕夷简的老臣。吕夷简当了十几年宰相,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新政里的“限制官员子弟荫补”,直接断了他不少门生的“当官捷径”,所以他跟新政班子仇深似海。

吕夷简先是让人写匿名信,说范仲淹和富弼“私下里跟西夏有联系,想谋反”;然后又找了几个御史,让他们在仁宗面前告状,说“新政搞得民不聊生,百姓都怨声载道”。

仁宗一开始还不信,但架不住天天有人在他耳边说新政的坏话,心里也开始犯嘀咕。有一回,仁宗召富弼进宫,问他:“富爱卿,外面都说你跟范仲淹结党,有这事吗?”

富弼一听就知道,这是有人在背后搞鬼。他赶紧跪下说:“陛下,臣跟范大人是朋友,也是同事,我们一起推行新政,是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不是为了结党。要是陛下觉得我们有问题,可以派人去查,要是查到我们有结党营私的证据,臣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仁宗见富弼说得诚恳,心里的疑虑消了不少,但还是说:“朕知道你们是为了国家好,但外面的谣言太多,你们也得注意点分寸,别让人家抓住把柄。”

富弼点点头,心里却明白,保守派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果然,没过多久,又出了个“苏舜钦案”——苏舜钦是范仲淹的门生,也是新政的支持者,他在一次聚会中,用公款请人吃饭,还让歌女陪酒。吕夷简抓住这个机会,把事情闹大,说苏舜钦“贪污公款、败坏风气”,还说这是新政班子“纵容下属”的结果。

仁宗震怒,把苏舜钦贬到了地方,还对范仲淹、富弼等人产生了不满。范仲淹见形势不对,就主动向仁宗请求调离京城,去地方任职。富弼也知道,现在新政已经推行不下去了,要是再留在京城,只会被保守派继续攻击,于是也向仁宗请辞,说“臣想去地方历练历练,为百姓做点实事”。

仁宗见他们都要走,心里也有点愧疚,但还是答应了——毕竟他也不想看到朝廷里的党争闹得太厉害。就这样,富弼被调到了青州(现在山东青州)当知州,离开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临走前,有朋友跟富弼说:“你这是被保守派逼走的,就这么认了?”

富弼笑了笑:“认不认又能怎么样?要是我跟他们硬拼,只会让陛下更为难,还会连累更多支持新政的人。不如去地方,至少能为百姓做点实事,总比在京城跟人吵架强。”

朋友又问:“那你就不怕别人说你是‘逃兵’?”

富弼说:“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只要问心无愧就行。再说了,我不是逃兵,我只是换个地方为大宋做事——京城有京城的事,地方有地方的事,只要能做事,在哪都一样。”

就这样,富弼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汴京。他这一走,不仅避开了党争的漩涡,还保住了自己的名声——后来不管是新政派还是保守派,提起富弼,都没人说他的坏话,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从来没跟人结党,也没搞过阴谋诡计,只是个想做事的官员。这就是富弼的“不粘锅”本事——不管身处多么复杂的环境,都能保持清醒,不跟人同流合污,也不被人抓住把柄,最后还能全身而退。

第四章 青州治蝗:从“谈判专家”到“灭蝗达人”的跨界逆袭

富弼到了青州,刚站稳脚跟,就遇上了个大麻烦——蝗灾。庆历三年夏天,青州一带突然闹起了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飞过来,把庄稼吃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甚至连树叶都被蝗虫啃光了。

百姓们吓得不行,有的烧香拜佛,求“蝗神”保佑;有的收拾行李,准备逃荒;还有的人甚至说“这是上天在惩罚大宋,因为新政得罪了神仙”——这话一听就是保守派传出来的,故意给富弼添堵。

青州的官员们也慌了神,有的说“赶紧派人去京城求救,让朝廷派军队来灭蝗”;有的说“还是祭天吧,说不定蝗神一高兴,就把蝗虫收走了”;还有个姓赵的通判,更离谱,说“蝗虫怕噪音,咱们组织百姓敲锣打鼓,把蝗虫吓跑”——结果百姓们敲了三天三夜的锣,蝗虫没吓跑,倒是把自己累得够呛,庄稼还被啃得更厉害了。

富弼看着眼前的景象,又气又急——气的是官员们只会瞎出主意,急的是再不想办法,百姓们就要饿死了。他没跟官员们废话,直接下了三道命令:

第一,派人去田间地头查看蝗灾情况,统计受灾的村庄和百姓数量,摸清蝗虫的活动规律——比如蝗虫喜欢吃什么庄稼,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飞。

第二,组织百姓捕蝗,规定“捕一斤蝗虫,换二斤粮食”——这样既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又能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第三,让工匠们制作“捕蝗工具”——比如用竹篾编成长长的“捕蝗网”,用木板做“拍蝗板”,还教百姓们“挖沟埋蝗”——在蝗虫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一条深沟,在沟里放上诱饵,等蝗虫掉进沟里,就用土把它们埋了。

命令刚下,就有官员反对:“富大人,捕蝗太辛苦了,百姓们肯定不愿意干;而且咱们青州的粮食本来就不多,用粮食换蝗虫,要是粮食不够了怎么办?”

富弼瞪了他一眼:“百姓们要是没了庄稼,迟早会饿死,现在让他们捕蝗换粮食,至少能让他们活下去!至于粮食不够,我已经让人去周边州县调粮了,要是调不来,我就是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也得让百姓们有饭吃!”

官员们被富弼说得不敢再说话,只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富弼自己也没闲着,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随从去田间地头,跟百姓们一起捕蝗。他穿着粗布衣服,拿着捕蝗网,不管太阳多晒,不管蝗虫多脏,都跟百姓们一起干。百姓们见知州大人都这么卖力,也都干劲十足,纷纷加入捕蝗的队伍。

有一回,富弼在田间捕蝗,不小心被蝗虫咬了一口,手臂又红又肿。随从们赶紧让他回去休息,富弼却摆摆手说:“这点小伤算什么,百姓们每天都在田里捕蝗,比我辛苦多了,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伤就回去休息?”

百姓们见了,都感动得不行,有的甚至哭着说:“富大人真是好官啊,要是换了别的官,早就躲在衙门里不出来了!”

就这样,在富弼的带领下,青州的百姓们捕蝗捕了两个多月,总算把蝗灾控制住了。虽然还是有不少庄稼被吃掉了,但至少没让百姓们饿肚子,也没出现大规模逃荒的情况。

蝗灾过后,富弼又组织百姓们补种庄稼,还开仓放粮,帮助受灾严重的百姓恢复生产。他还写了本《捕蝗法》,把青州捕蝗的经验总结出来,发给周边州县,让大家以后再遇到蝗灾,知道该怎么应对。

消息传到京城,仁宗高兴得不行,特意下旨表扬富弼“治蝗有功,爱民如子”,还把他的《捕蝗法》在全国推广。之前说富弼是“逃兵”的人,现在也闭了嘴——人家在地方上干得这么出色,比在京城跟人吵架强多了!

就连保守派的吕夷简,也在私下里跟人说:“富弼这小子,还真有点本事——不仅会谈判,还会治蝗,看来我之前是小看他了。”

富弼在青州待了三年,把青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官员们不敢贪污,甚至连小偷小摸的事情都少了很多。青州的百姓们都很爱戴他,还给他建了座“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的祠堂),逢年过节就去祭拜,祈求富弼身体健康、官运亨通。

富弼知道后,赶紧让人把生祠拆了,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不值得百姓们这么敬重。要是你们真的感谢我,就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让青州越来越富,这比建生祠强多了。”

百姓们见富弼这么谦虚,更敬重他了——后来富弼调离青州的时候,百姓们都哭着拉着他的马车,不让他走,有的甚至跟着马车走了几十里路。富弼也很感动,跟百姓们约定:“要是以后青州有需要,我一定回来帮你们!”

第五章 拜相之路:大宋“老好人”如何成为“定海神针”

嘉佑六年,富弼被调回了京城。这时候,仁宗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好,朝廷里的局势又变得复杂起来——有的大臣想拥立太子,有的大臣想趁仁宗病重捞点好处,还有的大臣在背后搞阴谋诡计,想争夺宰相的位置。

仁宗知道富弼为人正直、有能力,就想让他当宰相,辅佐自己处理朝政。但富弼却推辞了,说:“陛下,臣离开京城多年,对朝廷的情况不太熟悉,而且现在朝廷里的局势复杂,臣怕自己胜任不了宰相的职位,耽误了国家大事。”

仁宗知道富弼是怕卷入权力斗争,就劝他:“富爱卿,朕知道你不想卷入纷争,但现在大宋需要你这样的人来稳定局势。你放心,朕会支持你的,只要你一心为国家做事,没人敢为难你。”

富弼见仁宗这么诚恳,也不好再推辞,只好答应了。就这样,富弼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大宋的宰相。

富弼刚当上宰相,就有人给他“送礼”——有的送金银珠宝,有的送良田豪宅,还有的想把自己的亲戚推荐到朝廷当官。富弼一概拒绝,还下了道命令:“以后谁要是再给我送礼,或者想走后门当官,别怪我不讲情面,直接把他交给御史台查处!”

命令一公布,朝廷里的官员们都老实了——毕竟富弼的脾气大家都知道,他说得出做得到,谁也不想撞枪口上。

富弼当宰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他让人把朝廷里所有官员的档案都调出来,一个个审查——凡是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不管他背景多硬,一律贬官或撤职;凡是有能力、有政绩的官员,不管他有没有关系,一律提拔。

有个姓王的官员,是吕夷简的侄子,平时在朝廷里横行霸道,还贪污了不少公款。富弼查到他的问题后,直接把他贬到了偏远的地方当小官。吕夷简的门生们想为他求情,说“王大人是吕相公的侄子,能不能从轻处理?”

富弼说:“不管他是谁的侄子,只要犯了法,就必须依法处理。要是因为他是吕相公的侄子就从轻处理,那以后朝廷的法律还有谁会遵守?”

门生们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吕夷简知道后,不仅没生气,还跟人说:“富弼这么做是对的,要是我还在宰相的位置上,也会这么做。”

富弼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安抚百姓”。当时大宋的赋税很重,百姓们的生活很苦。富弼就向仁宗建议,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还让地方官员开仓放粮,帮助百姓们渡过难关。仁宗答应了,百姓们都很高兴,纷纷说“富宰相是个好官,能为百姓着想”。

富弼做的第三件事,就是“稳定边境”。当时西夏又开始骚扰大宋的边境,辽国也有点蠢蠢欲动。富弼就派人去边境加强防御,还跟辽国、西夏重新签订了盟约,约定“互不侵犯,和平相处”。在他的努力下,大宋的边境又恢复了平静,百姓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富弼当宰相的几年里,大宋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稳定——官员们不敢贪污,百姓们安居乐业,边境也很平静。仁宗对他很满意,经常跟人说:“有富弼在,朕就放心了。”

但富弼也有“头疼”的时候——比如仁宗晚年,因为没有儿子,一直在为“立太子”的事情发愁。朝廷里的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立仁宗的侄子赵曙为太子,另一派支持立仁宗的弟弟为太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有一回,两派大臣在朝堂上吵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富弼赶紧站出来,说:“立太子是大事,得慢慢商量,不能着急。陛下现在身体不好,我们要是因为立太子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只会让陛下更担心,也会让百姓们不安。不如我们先把这件事放一放,等陛下身体好一点,再跟陛下商量。”

大臣们见富弼这么说,也不好再吵了——毕竟富弼是宰相,而且他说的也有道理。就这样,富弼又一次化解了朝廷的危机,成了大宋的“定海神针”。

嘉佑八年,仁宗去世,赵曙即位,就是宋英宗。英宗刚即位的时候,身体也不好,经常生病,不能处理朝政。朝廷里的局势又变得紧张起来,有的大臣想趁机夺权,有的大臣想把英宗的皇后曹氏推上“垂帘听政”的位置。

富弼又站了出来,说:“英宗陛下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是能处理朝政的,只是需要休息。我们作为大臣,应该辅佐陛下,而不是趁机夺权,或者让太后垂帘听政。要是太后垂帘听政,以后朝廷的权力就会落到外戚手里,这对大宋的江山社稷不好。”

在富弼的坚持下,英宗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是亲自主持朝政,朝廷的局势又稳定了下来。英宗很感激富弼,说:“要是没有富宰相,朕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富弼当宰相的几年里,虽然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用自己的正直和能力,稳定了大宋的局势,为百姓们谋了不少福利。他就像大宋的“定海神针”,不管遇到什么风浪,只要有他在,大家就觉得安心。

第六章 晚年生活:洛阳城里的“老顽童”与“百姓贴心人”

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推行“熙宁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跟之前的“庆历新政”不一样,更激进、更彻底,比如“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等。这些措施虽然初衷是好的,想增加朝廷的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但在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政绩”,强迫百姓贷款,或者加重百姓的赋税,导致百姓们怨声载道。

富弼觉得王安石的变法太激进了,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就多次向宋神宗(英宗去世后,神宗即位)进言,说:“陛下,变法是好事,但不能太着急,得慢慢来,要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要是强行推行,只会让百姓们受苦,也会让朝廷的局势变得不稳定。”

但神宗很支持王安石,觉得富弼的思想太保守了,就不太听他的话。富弼见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又不想跟王安石等人发生冲突,就向神宗请求退休,说:“臣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想回洛阳养老,为陛下分担不了多少事情了。”

神宗见富弼态度坚决,也不好挽留,就答应了,还赐给富弼一堆金银珠宝,让他在洛阳好好养老。

富弼回到洛阳后,并没有像其他退休官员一样,整天在家养花种草、悠闲度日,而是经常出去跟百姓们聊天,了解百姓们的生活情况。要是百姓们遇到了困难,他就会想办法帮忙——比如有的百姓家里穷,孩子没钱上学,富弼就出钱建了所“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免费上学;有的百姓家里的田地被洪水淹了,富弼就让人帮他们修堤坝、补种庄稼。

洛阳的百姓们都很喜欢富弼,经常有人去他家拜访,送点自己种的蔬菜、水果。富弼也不拒绝,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还跟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

富弼在洛阳还有几个好朋友,比如司马光、邵雍等人。他们经常一起下棋、喝酒、聊天,有时候还会争论一些国家大事。司马光跟富弼一样,也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吐槽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说“王安石这是在瞎折腾,迟早会把大宋折腾坏”。

有一回,富弼跟司马光下棋,下到一半,富弼突然悔棋。司马光不乐意了,说:“富老哥,下棋哪有悔棋的道理?你这是耍赖!”

富弼笑了笑,说:“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刚才那步棋走错了,悔一步怎么了?再说了,下棋就是图个乐子,没必要这么认真。”

司马光无奈地摇摇头:“你啊,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老顽童’。”

邵雍在旁边听了,也笑了:“你们两个啊,加起来都快一百岁了,还跟小孩子一样吵吵闹闹,真是有意思。”

除了跟朋友下棋、聊天,富弼还喜欢写文章。他晚年写了本《富郑公集》,里面收录了他一生的奏折、书信、文章,还有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这本书后来成了研究大宋历史的重要资料,很多历史学家都很喜欢看。

富弼晚年的生活虽然很悠闲,但他还是很关心国家大事。每当听到朝廷里有什么新的消息,他都会让人把报纸(大宋当时有“邸报”,相当于现在的报纸)拿来看看,要是看到有对百姓不利的政策,他就会写信给朝廷里的老朋友,让他们向神宗进言,希望能改变政策。

熙宁六年,富弼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洛阳的百姓们知道后,都很担心,纷纷去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富弼能早日康复。神宗也派了太医去洛阳,给富弼看病。

但富弼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临终前,他把家人和朋友都叫到身边,说:“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的——当了几十年官,没贪污过一分钱,没做过一件对不起百姓的事,也没跟人结过仇。我死后,你们不要给我办隆重的葬礼,也不要跟朝廷要什么封赏,就把我埋在洛阳的郊外,跟百姓们离得近一点就行。”

熙宁六年八月,富弼去世,享年八十岁。神宗听说后,很伤心,特意下旨追赠富弼为“太尉”,谥号“文忠”,还派官员去洛阳主持富弼的葬礼。

洛阳的百姓们听说富弼去世了,都哭了,纷纷自发地去送葬,队伍从富弼家一直排到了墓地,有好几里路长。有的百姓甚至哭着说:“富大人走了,以后我们有困难,找谁帮忙啊?”

富弼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故事却一直在大宋流传着。后来的官员们都把富弼当成榜样,学习他的正直、他的能力、他的爱民如子;百姓们也一直记得他,说他是“大宋最好的宰相之一”,是“百姓的贴心人”。

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研究富弼的生平事迹,喜欢他的幽默、他的智慧、他的担当。他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虽然已经过去了近千年,但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告诉我们:不管身处什么时代,不管当多大的官,只要你正直、有能力、能为百姓做事,就会被人们永远记住。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大唐繁荣系统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我在贞观朝当神豪三国:袁绍是我哥,我来一统天下!水浒西门庆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即鹿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锦衣血诏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