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翁同龢趣传:帝师堆里的“清流段子手”与朝堂“老对手”

第一章 科举考场的“超级学霸”:从状元郎到“帝师预备役”

道光十年(1830年),江苏常熟的翁家添了个男娃,老爷子翁心存抱着襁褓里的小家伙,看着眉眼间的机灵劲儿,随口取了名“同龢”,字“叔平”。谁也没料到,这娃将来能成两朝皇帝的老师,还能在朝堂上把“洋务一哥”李鸿章怼得哑口无言,更没料到他这辈子最不缺的就是“学霸光环”——毕竟翁家本就是“科举世家”,爷爷是举人,爸爸翁心存后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妥妥的“书香门第顶配版”。

翁同龢打小就没辜负家族基因。别的娃还在院子里掏鸟窝时,他已经能背完《论语》;别的书生捧着《四书五经》愁眉苦脸时,他连《资治通鉴》都能批注得头头是道。更绝的是,这孩子不仅会读书,还懂“劳逸结合”——闲暇时爱练书法,写出来的字比教书先生还规整,连爸爸翁心存都忍不住夸:“我这儿子,将来要么是状元,要么是书法家。” 后来证明,翁同龢直接“双丰收”,既是状元郎,又是晚清“书法界顶流”。

咸丰六年(1856年),26岁的翁同龢揣着笔墨纸砚进京考会试。考场里的书生们要么紧张得手抖,要么偷偷翻小抄,唯独翁同龢气定神闲,提笔就写,连草稿都没打。放榜那天,他挤在人群里一看——会试第一!紧接着的殿试,面对咸丰帝的提问,他从“治国安邦”谈到“民生疾苦”,说得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咸丰帝听得频频点头,当场拍板:“状元就你了!”

消息传回常熟,翁家直接炸开了锅。要知道,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之前也中过进士,如今弟弟又成了状元,“翁家双杰”的名声瞬间传遍江南。有人酸溜溜地说:“还不是靠家世?” 翁同龢听见了也不恼,提笔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墨翻衫袖吾方醉,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股子“学霸的自信”,隔着三条街都能飘出来。

中了状元后,翁同龢顺理成章地进了翰林院,从“修撰”干起,说白了就是“皇家出版社编辑”,每天抄抄史书、写写奏折。可他不甘心只做“文字工作”,一有空就往户部、兵部跑,缠着老臣问“税收怎么算”“军队怎么练”。有人笑话他“状元不务正业”,翁同龢却说:“读书不就是为了治国吗?光会写文章有啥用?” 这份“务实”的劲头,为他后来成为帝师埋下了伏笔。

同治四年(1865年),一个天大的馅饼砸在了翁同龢头上——清廷要选老师教同治帝读书,经大臣推荐,翁同龢成了“侍讲学士”,正式踏入“帝师圈”。第一次给小皇帝上课,同治帝才8岁,坐不住不说,还总爱捉弄老师:一会儿把笔扔在地上,一会儿假装肚子疼要溜。翁同龢没像别的老师那样板着脸训斥,反而从袖袋里掏出块糖,说:“陛下要是认真背书,这糖就给你。” 小皇帝眼睛一亮,居然乖乖坐了一节课。课后有人问他:“你不怕惯坏皇帝?” 翁同龢笑:“对付孩子,得讲‘兵法’。”

在同治帝身边待了几年,翁同龢不仅把小皇帝教得能背《诗经》,还成了他的“忘年交”。同治帝犯了错怕慈禧太后骂,总找翁同龢求情;翁同龢也趁机给小皇帝讲“民间疾苦”,说“百姓种地不容易,陛下将来要善待他们”。可惜同治帝命短,19岁就病逝了,翁同龢哭了整整一夜,写下“师生一场,竟成永别”的挽联,那股子伤心劲儿,比丢了官还难受。

同治帝驾崩后,光绪帝继位,慈禧太后又点了翁同龢的名——接着当帝师。这次的学生才4岁,比同治帝还小,翁同龢更上心了:每天提前半个时辰到宫里,先把课本上的字写得大大的;讲课前先讲个小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光绪帝犯困了,他就带着去院子里溜达,指着松树说“这树像不像守卫国家的士兵?” 久而久之,光绪帝对翁同龢比对亲爹还亲,一口一个“翁师傅”,连吃饭都要喊他一起。

别人当帝师都盼着“攀龙附凤”,翁同龢却净给皇帝“添堵”。光绪帝想吃蜜饯,他说“陛下要节俭,百姓还吃不上饭”;光绪帝想逃课去放风筝,他说“陛下是天下之主,不能任性”。有回慈禧太后想给光绪帝办场热闹的生日宴,翁同龢直接上书:“国库空虚,不如把钱用来赈济灾民。” 慈禧太后气得脸发黑,却也没法反驳——谁让翁同龢说得在理呢? 就这样,翁同龢靠着“学霸功底”和“育儿技巧”,成了晚清最“出圈”的帝师,也为他后来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攒足了资本。

第二章 朝堂上的“清流带头大哥”:怼天怼地怼洋务

光绪帝长大亲政后,翁同龢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帝师一路做到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成了“政治局常委”级别的人物。可他没像别的大官那样“圆滑处世”,反而拉起了“清流党”的大旗,成了“带头大哥”。所谓“清流党”,就是一群主张“廉洁奉公、反对腐败、批评洋务”的官员,简单说就是“朝堂纪检委”,而翁同龢就是这纪检委的“主任”。

翁同龢的“怼人事业”,最先瞄准的是“洋务派”——尤其是李鸿章。这两人的恩怨,说起来能写一本小说:早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安徽打仗时失守城池,李鸿章上书弹劾,导致翁同书被流放;后来李鸿章搞洋务花钱如流水,翁同龢管着户部,总卡他的经费。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死对头”,见面不掐几句都难受。

有回李鸿章找翁同龢要经费修铁路,说“铁路能运兵运粮,对国防好”。翁同龢眼皮一抬,慢悠悠地说:“铁路要挖断祖坟,破坏风水,老百姓能答应吗?再说国库没钱,你自己想办法。” 李鸿章气得跳脚:“翁大人是读书读迂了!风水能挡洋人的枪炮吗?” 翁同龢立马回怼:“李大人花了那么多钱办洋务,北洋水师建成了,怎么还打不过日本渔船?” 这话戳中了李鸿章的痛处,两人当场在朝堂上吵了起来,连光绪帝都劝不住。

除了怼李鸿章,翁同龢连自己人都怼。有个“清流党”的同僚收了商人的好处,给人家求官,翁同龢知道后,直接把证据摆在朝堂上,逼着那同僚辞官。有人劝他:“都是自己人,留点情面。” 翁同龢说:“清流党要是不清廉,还叫什么清流?” 这下没人敢在他面前搞小动作了,连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李莲英都怕他三分——有回李莲英想让翁同龢给自家亲戚安排个官职,刚开口就被翁同龢怼了回去:“太监的亲戚也想当官?没门!”

不过这“纪检委主任”也有“温柔”的一面。他管户部时,发现地方官上报的“赈灾款”被层层克扣,气得拍桌子:“这些人是要逼死老百姓吗?” 当即派人去查,把克扣的官员抓了十几个,还亲自盯着把赈灾款发到灾民手里。有回他路过河北农村,看见老百姓吃观音土,当场掉了眼泪,回京城后就上书光绪帝,请求“减免赋税、开仓放粮”,光绪帝被他说动,立马下了圣旨。老百姓听说后,都喊他“翁青天”。

翁同龢的“清流作风”,还体现在“生活简朴”上。别的大臣住豪宅、娶小妾,他一辈子就住个小四合院,衣服打了补丁还在穿。有回李鸿章请他吃饭,满桌子山珍海味,翁同龢一口没动,反而从袖袋里掏出个馒头,说:“我吃这个习惯。” 李鸿章尴尬得不行,心里却暗地佩服:“这翁叔平,骨头是真硬。”

可“清流”也有“局限性”——翁同龢虽然廉洁,但太固执,尤其对“洋务”有种天然的排斥。比如福州船政局要造新轮船,找户部要经费,翁同龢说“造轮船不如练弓箭,省钱又管用”;电报局要铺电线,他说“电线会惊扰地脉,不能铺”。有回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想请翁同龢帮忙推广,翁同龢翻了几页就扔了,说:“这些洋玩意儿,都是糊弄人的。” 这种“排外”的想法,后来也给甲午战争埋下了隐患。

不过翁同龢也不是“完全拒绝新事物”。他喜欢摄影,是晚清最早玩相机的官员之一,还拍过光绪帝的照片;他也支持办新式学堂,上书建议“在京城办一所学堂,教外语和算学”。有人说他“矛盾”,翁同龢却说:“好的东西要学,但不能丢了祖宗的规矩。”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其实是当时很多传统士大夫的缩影——想救国,却又跳不出旧思想的圈子。

就这样,翁同龢在朝堂上靠着“怼人”和“廉洁”站稳了脚跟,成了光绪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成了李鸿章等洋务派最头疼的对手。可他没料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甲午中日战争,即将把他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

第三章 甲午风云中的“尴尬主角”:从主战派到背锅侠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派兵入侵,甲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朝堂上瞬间分成两派: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说“北洋水师没准备好,先议和”;以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拍着桌子喊“日本小国也敢欺负中国,必须打!” 这场“战和之争”,成了翁同龢人生中最“尴尬”的一段经历。

翁同龢之所以主战,一来是觉得“日本弹丸之地,打不过大清”;二来是想借战争“敲打”李鸿章——北洋水师花了朝廷几千万两银子,要是连日本都打不过,看李鸿章还有啥话说。他每天在光绪帝面前念叨:“陛下要是下令开战,臣愿亲自去前线督战!” 光绪帝本就年轻气盛,被翁同龢一鼓动,当场拍板:“打!”

可打仗不是喊口号,得有粮有枪有兵。翁同龢管着户部,本应赶紧拨经费,可他之前为了卡李鸿章,把北洋水师的经费压了又压——北洋水师好几年没添新船,炮弹都不够用。现在要开战了,翁同龢才急着凑钱,可国库早就被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花得差不多了,他只好四处借钱,甚至找商人募捐,可凑来的钱连买炮弹都不够。李鸿章瞅着机会讽刺他:“翁大人当初要是给经费,现在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翁同龢脸一红,硬着头皮说:“现在说这些没用,先打再说!”

战争一开始,清军就接连打败仗:平壤战役惨败,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损失惨重。消息传到京城,翁同龢急得睡不着觉,每天跑到光绪帝面前请罪:“是臣劝陛下开战,臣有罪。” 可他嘴上请罪,心里还是不服气,又上书说“李鸿章指挥不力,应该撤他的职”。光绪帝真就把李鸿章骂了一顿,可撤了李鸿章,又没人能指挥北洋水师,只好又让他官复原职。这下翁同龢更尴尬了——骂也骂了,撤也撤了,仗还是打不赢。

最搞笑的是,翁同龢还想搞“奇招”。他听说有个江湖术士说“能用法术打败日军”,居然真的把人请到宫里,让术士在朝堂上“作法”。术士装模作样地舞了半天剑,说“三天后日军必退”,翁同龢居然信了,还让光绪帝等着好消息。结果三天后传来的是“威海卫失守”的消息,术士早就卷着钱跑了。翁同龢气得差点吐血,再也不敢信“歪门邪道”了。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不敢出海作战。翁同龢急得亲自跑到天津找李鸿章,说:“李大人,赶紧让水师出击啊!” 李鸿章翻了个白眼:“翁大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船没炮弹,怎么出击?当初经费是谁卡的?” 翁同龢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回了京城。其实他心里也清楚,北洋水师打不过日军,有李鸿章指挥失误的原因,也有自己卡经费的责任,可他拉不下脸承认。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军彻底战败,清廷只好派李鸿章去日本议和。李鸿章临走前,特意找翁同龢,说:“议和的条款要是太苛刻,翁大人可得帮我说话。” 翁同龢却说:“这是你去议和,跟我没关系。” 结果李鸿章在日本挨了一枪,才签了《马关条约》——割台湾、赔两亿两白银。消息传回京城,举国哗然,骂李鸿章“卖国贼”的同时,也有人骂翁同龢:“当初要是不主战,也不至于输这么惨!” 翁同龢成了“主战背锅侠”,有苦说不出。

更让他难受的是,光绪帝也对他有了意见。有回光绪帝问他:“翁师傅,当初你说能打赢,现在怎么成了这样?” 翁同龢跪在地上,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只说了句:“臣识人不明,臣有罪。” 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甲午战败不是“战和”的问题,而是大清的制度、技术、军队都比日本落后,可他不敢说——毕竟这话要是说出来,就等于否定了自己一辈子信奉的“祖宗之法”。

甲午战争后,翁同龢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怎么怼人了,也不骂洋务了。他开始翻看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看的时候还忍不住叹气:“原来洋人的学问,真的比我们先进。” 他还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图强”,说“不能再守旧了,不然国家就完了”。谁也没料到,这场惨败居然成了翁同龢思想的“转折点”,让他从“保守清流”变成了“维新支持者”。可他没料到,支持维新,会让他迎来人生的“滑铁卢”。

第四章 维新浪潮中的“领路人”:帝师与变法的爱恨情仇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也想“变法图强”,可身边的老臣不是反对就是敷衍,只有翁同龢站出来说:“陛下要变法,臣第一个支持!” 就这样,翁同龢成了光绪帝变法的“领路人”,也成了维新派和皇帝之间的“桥梁”。

翁同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维新派“引荐”给光绪帝。之前康有为多次上书变法,都被守旧派压了下来,翁同龢看了他的奏折,说“这人有想法”,特意在光绪帝面前推荐:“康有为懂西学,能帮陛下变法。”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那天,翁同龢还特意在宫门口等着,叮嘱康有为:“陛下年轻,说话要委婉点,别吓着他。”

有了翁同龢的“牵线搭桥”,维新派终于能和皇帝直接沟通了。康有为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梁启超主张“废除科举、办新式学堂”,光绪帝都觉得不错,让翁同龢帮忙“落实”。翁同龢虽然支持变法,但也有自己的“底线”——他觉得“开国会太激进,会动摇皇权”,“废除科举太快,会得罪天下读书人”。有回康有为和他争论“开国会”的事,翁同龢说:“变法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着吃热豆腐。” 康有为说:“国家都快亡了,还能慢吗?”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

不过翁同龢还是帮维新派做了不少实事。他上书建议“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还亲自担任“总教习”,选老师、定课程,忙得脚不沾地。有人说“办新式学堂会丢祖宗的脸”,翁同龢怼回去:“祖宗要是知道国家要亡了,也会支持办学堂!” 他还推动“废除八股文”,让科举考试考“算学、外语、时务”,虽然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但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居然真的落实了。

可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尤其是慈禧太后,觉得“变法是要夺她的权”,对翁同龢越来越不满。有回翁同龢请光绪帝“减免旗人俸禄,用来办实业”,慈禧太后听说后,指着他的鼻子骂:“你这是要逼死旗人吗?别忘了你是谁的臣子!” 翁同龢跪在地上,硬着头皮说:“臣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慈禧太后气得发抖,心里暗下决心:“这翁同龢,留不得。”

守旧派也趁机给翁同龢“使绊子”。他们造谣说“翁同龢和康有为勾结,想废掉慈禧太后”,还拿出翁同龢给康有为写的信当“证据”(其实信里只是讨论学问)。慈禧太后本来就想收拾翁同龢,这下正好有了借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刚开始不久,慈禧太后突然下旨:“翁同龢揽权狂悖,且与康有为等维新派交往过密,着即开缺回籍,永不叙用!”

这道圣旨下来,光绪帝当场就哭了,跑到慈禧太后面前求情:“翁师傅是我的老师,不能把他赶走!” 慈禧太后说:“你要是再护着他,这皇帝你也别当了!” 光绪帝没办法,只好眼睁睁看着翁同龢被赶走。翁同龢离京那天,光绪帝偷偷派太监给他送了件貂皮大衣,附了张纸条:“翁师傅,等着我接你回来。” 翁同龢拿着大衣,哭了一路——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再也回不了京城了。

回到常熟老家后,翁同龢闭门不出,每天要么练书法,要么看史书,偶尔也会打听京城的消息。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处死,翁同龢听说后,整整三天没吃饭,对着京城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说:“是我害了你们啊!” 其实他心里清楚,变法失败不是他的错,是守旧派太强大,可他还是觉得“自己没保护好维新派,没帮光绪帝守住变法”。

那段时间,有人劝他“向慈禧太后认错,说不定能官复原职”,翁同龢说:“我没错,认错的应该是那些守旧派!” 他还写了首诗:“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那股子“清流的倔强”,到了老家也没改。

第五章 乡野间的“书法网红”:退休老头的晚年生活

被罢官回籍后,翁同龢虽然心里郁闷,但也没闲着——他把精力全放在了书法上,没想到一不小心成了“晚清书法界顶流网红”。

翁同龢的书法本来就厉害,早年学欧阳询、颜真卿,后来又学米芾、董其昌,形成了自己“浑厚大气、刚劲有力”的风格。回常熟后,他每天早上起来先练两个时辰书法,从楷书到行书,从条幅到对联,写得不亦乐乎。街坊邻居知道他是“前帝师”,还写得一手好字,纷纷上门求墨宝,有的求对联,有的求匾额,甚至还有人求“家书范本”。

翁同龢来者不拒,而且分文不取。有个商人想花一百两银子买他的一幅字,翁同龢说:“我的字是写给懂的人看的,不是卖钱的。” 商人没办法,只好拿着自家产的茶叶来换,翁同龢反而笑了:“这茶叶不错,换一幅字值了。” 久而久之,“翁同龢的字不要钱,要茶叶”的说法在常熟传开了,每天他家门口都堆着各种茶叶,龙井、碧螺春、祁门红茶,能开个茶叶店。

除了给街坊写字,翁同龢还喜欢“街头书法秀”。天气好的时候,他会搬个小桌子到院子里,铺好纸、研好墨,边写边给围观的人讲“书法技巧”:“写‘横’要像扁担,有力气;写‘竖’要像柱子,立得稳。” 有个小孩问他:“翁爷爷,我写的字总歪歪扭扭的,怎么办?” 翁同龢拿起小孩的笔,手把手教他:“握笔要稳,下笔要狠,就像做人一样,要正直。” 小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居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

翁同龢的书法不仅在民间受欢迎,连远在京城的光绪帝都惦记着。有回光绪帝派太监偷偷去常熟,求翁同龢写一幅“自强不息”的匾额,翁同龢写完后,特意在后面加了句“愿陛下保重龙体,变法之事,徐徐图之”。太监把匾额带回京城,光绪帝看了又哭了,把匾额挂在书房里,每天都要看几眼。

除了书法,翁同龢晚年还有个爱好——养花。他在院子里种了几十种花草,牡丹、兰花、菊花、梅花,春夏秋冬都有花开。他最喜欢兰花,说“兰花高洁,像清流一样”。每天早上练完书法,他就提着水壶浇花,边浇边跟花“说话”:“兰花啊兰花,你可要好好开,别像我一样,老了还受委屈。” 有回兰花枯萎了,他心疼得好几天没精神,后来又补种了几株,才慢慢缓过来。

他还喜欢“管闲事”。看见邻居家的小孩不上学,他会上门劝“读书才能有出息”;看见小贩缺斤少两,他会说“做生意要诚信”;看见官府欺压百姓,他会写状纸帮百姓告状。有回常熟知县想强占百姓的土地建豪宅,翁同龢直接写了封书信给江苏巡抚,把知县骂了一顿,巡抚赶紧让知县把土地还给百姓。百姓们感激不尽,给他送了块“为民做主”的牌匾,翁同龢把牌匾挂在院子里,说:“这比我的书法值钱多了。”

不过晚年的翁同龢,心里最惦记的还是京城的光绪帝。他每天都让家人打听“陛下最近怎么样了”,听说光绪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在瀛台,他就对着京城的方向叹气;听说光绪帝生病了,他就吃素念佛,祈祷陛下早日康复。有回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宫里,给光绪帝讲课,醒来后发现枕头都湿了。

光绪三十年(1904年),翁同龢病倒了。躺在床上的最后几天,他还让家人拿出笔墨,想给光绪帝写封信,可手都抬不起来了。临终前,他嘴里反复念叨着“陛下……变法……”,然后就闭上了眼睛,享年75岁。

翁同龢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城,被软禁的光绪帝听说后,哭了整整一天,却连一句悼念的话都不敢说——因为慈禧太后不让。直到三年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都去世了,宣统帝继位,才追赠翁同龢为“太保”,赐谥号“文恭”。可这些荣誉,翁同龢早就看不到了。

第六章 翁公身后事:“清流”的功过该怎么算?

翁同龢死了,但关于他的争论,却吵了一百多年——有人说他是“忠臣”,有人说他是“庸臣”;有人夸他“廉洁奉公”,有人骂他“误国误民”。这个“帝师清流”的功过,到底该怎么算?

先说说他的“功”。首先,他是个好老师。教了同治、光绪两朝皇帝,不仅教他们读书写字,还教他们“爱民如子”“为国担当”。光绪帝后来能支持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翁同龢的影响。要是没有翁同龢,说不定光绪帝早就成了“昏君”。

其次,他是个“清官”。在晚清那个“无官不贪”的年代,翁同龢当了几十年大官,却两袖清风,住的是小四合院,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这在当时简直是“异类”。他管户部时,严惩贪官污吏,保护百姓利益,被称为“翁青天”,这一点没人能黑。

再者,他推动了“维新变法”。虽然他一开始反对洋务,但甲午战败后,他很快转变思想,支持变法,引荐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文。要是没有翁同龢这个“桥梁”,维新派可能根本接触不到光绪帝,戊戌变法也未必能搞起来。

还有他的书法成就。翁同龢的书法被誉为“晚清第一”,他的作品现在成了博物馆的珍品,一幅字能卖几百万。他还教了很多人写书法,传承了中国的书法文化,这也是他的一大贡献。

再说说他的“过”。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他和李鸿章的“私怨”影响了国家大事。他管户部时,为了报复李鸿章,故意卡北洋水师的经费,导致北洋水师装备落后,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大亏。虽然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经费,但翁同龢的“私心”确实起了坏作用。

其次,他的“清流作风”太固执。他反对洋务,不是因为洋务不好,而是因为“是李鸿章搞的”;他支持变法,却又怕“激进”,不敢彻底推行。这种“既想改革又怕冒险”的心态,让变法错过了最佳时机,最后失败了。

还有他的“识人不明”。甲午战争时,他居然相信江湖术士的“法术”,耽误了军情;变法时,他虽然引荐了康有为,但没看清守旧派的势力,也没保护好维新派,最后不仅自己被罢官,还连累了光绪帝。

不过话说回来,翁同龢的“过”,更多是时代造成的。他是个传统士大夫,一辈子信奉“忠君爱国”“祖宗之法”,想救国却跳不出旧思想的圈子;他有私心,却也没贪过一分钱;他犯过错,却也一直在努力弥补。就像有人说的:“翁同龢不是完美的圣人,却是个真实的好人。”

如今,翁同龢的故居还在江苏常熟,院子里的兰花每年都会开,他写的匾额还挂在老街上。有人去参观时,会说“这是那个怼李鸿章的翁同龢”,有人会说“这是那个教皇帝读书的翁师傅”,还有人会说“这是那个写一手好字的书法家”。

其实,翁同龢就是个“复杂的老头”:他是学霸,是帝师,是清流,是书法家;他怼过人,犯过错,也做过好事。在晚清那个黑暗的年代,他像一根“倔强的蜡烛”,虽然光芒不强,甚至有点摇曳,但至少努力过、燃烧过,试图照亮那个腐朽的王朝。

正如他自己写的诗:“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 翁同龢一辈子没上过战场,没办过洋务,但他用自己的笔,写过奏折,骂过贪官,教过皇帝,也留下了墨宝。这杆笔,既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遗产”。

一百多年过去了,关于翁同龢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个爱国的人,是个想让国家变好的人。就凭这一点,他就值得被记住——毕竟,在那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年代,敢站出来做事、敢拍桌子骂人、敢为国家担责的人,已经不多了。这个“清流段子手”,这个“帝师老头”,这个“书法网红”,终究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大唐繁荣系统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我在贞观朝当神豪三国:袁绍是我哥,我来一统天下!水浒西门庆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即鹿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锦衣血诏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