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诗鬼李贺:唐朝诗坛最“离经叛道”的暗黑系顶流

如果把唐朝诗坛比作一场超大型选秀,选手们要么走“仙风道骨”路线(比如李白,喝口酒就能跟月亮称兄道弟),要么走“忧国忧民”路线(比如杜甫,看见个茅草屋都能想到天下寒士),要么走“风花雪月”路线(比如白居易,写个爱情故事能让全天下哭鼻子)。偏偏有个选手,一上场就背着锦囊、骑着瘦驴,满脸“生人勿近”的清冷,写的诗里全是坟头、鬼魂、冷雨、残灯——这人就是李贺,后来被人喊作“诗鬼”的主儿。

说他是“鬼”,不是因为他长得吓人(虽然他确实“细瘦、通眉、长指爪”,活像从古籍里爬出来的风雅山精),而是因为他的才华太“离谱”:别人写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他写秋,是“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直接拉上地府合唱团同台演出。别人写美女,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他写美女鬼魂,是“风为裳,水为佩”,把鬼打扮得比活人还精致。连他写诗的方式都透着股“怪劲儿”:出门不坐车,就骑一头慢悠悠的小驴,看见啥触动灵感的,就写个小纸条塞进锦囊,晚上回家再“呕心沥血”整理成诗——他妈妈都心疼:“我儿是要把心都吐出来才肯停啊!”

今天咱们就顺着这位“诗鬼”的人生轨迹,聊聊他为啥能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坛,硬生生走出一条“暗黑风”的独家赛道,还把“诗鬼”这个标签贴得千年不褪色。

第一章 七岁“小怪物”:惊动文坛的“鬼才预备役”

李贺出生在公元790年,老家在河南福昌(现在的河南宜阳)。按说他也算“皇亲国戚”——爷爷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标准的宗室子弟。可到李贺这一辈,家道早就中落了,老爹李晋肃不过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后来还早死,一家子全靠李贺和妈妈苦苦支撑。

不过,家道中落没影响李贺“开挂”的早慧。别的小孩七岁还在玩“过家家”,把泥巴捏成饼子假装是点心,李贺已经能提笔写诗文了,而且不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种儿歌级别的,是能让文坛大佬拍桌子的正经作品。

这事传到了当时的“顶流学者”韩愈耳朵里,韩愈一开始是不信的。他跟好朋友皇甫湜吐槽:“现在的人就爱吹牛皮,一个七岁小孩能写啥好诗?怕不是家长教的套话吧!”皇甫湜也觉得蹊跷,俩人一合计:“走,咱去看看,要是假的,当场戳穿这谣言!”

俩人揣着怀疑,浩浩荡荡去了李贺家。李贺当时才七岁,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头发还没梳利索,看见俩大人物上门,也不怯场,规规矩矩行了礼。韩愈开门见山:“听说你会写诗?要不今天现场写一首,让我们开开眼?”

李贺也不推辞,搬个小凳子坐下,拿起笔就写。韩愈和皇甫湜凑过去看,一开始还带着“挑错”的眼神,结果越看越惊讶——这孩子写的是《高轩过》,里面居然有“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这样的句子,把韩愈和皇甫湜的衣着、车马描写得活灵活现,还顺带夸了俩人“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既不谄媚,又显露出超越年龄的眼界。

韩愈看完,手里的茶杯都差点没端稳,赶紧拉着皇甫湜小声说:“这孩子不是凡人啊!咱刚才还怀疑人家,这不是打自己脸吗?”皇甫湜也连连点头:“是啊是啊,这才华,再过几年,咱们都得被他比下去!”

从那以后,李贺“七岁能辞章”的名声就传开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不过,跟其他神童不一样,李贺从小就不爱写“正能量”的东西。别的小孩写春天,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写春天,是“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透着股淡淡的离别愁。别的小孩写英雄,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写英雄,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把英雄的悲壮写得像一场燃烧到极致的火焰。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长相——《新唐书》里说他“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通眉”就是两条眉毛连在一起,“长指爪”就是手指修长,指甲也比一般人长。搁现在,这长相可能会被人说“有点凶”,但在当时,人们看他这模样,再加上他写的诗,心里已经悄悄给了他一个标签:“这孩子,咋看都透着股‘怪气’,以后说不定是个‘鬼才’!”

李贺自己也不避讳这种“怪”。他从小就爱往没人的地方跑,比如城郊的坟地、废弃的古寺、落满枯叶的树林。别的小孩看见坟头就害怕,他倒好,蹲在坟边看石碑上的字,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还自言自语:“这地方好,能写出好东西。”有一次,他妈妈找了他半天,最后在一片乱葬岗找到他,看见他正拿着小本子记东西,吓得赶紧把他拉回家:“我的儿啊,你咋往这种地方跑?不怕招上‘不干净’的东西吗?”李贺却一脸认真:“娘,这里的风都比别处有味道,能帮我想诗。”

现在看来,李贺小时候的这些“怪癖”,其实是他对“非常规题材”的敏感。别的诗人盯着“风花雪月、家国天下”这些“热门赛道”,他却早早把目光投向了“死亡、鬼魂、衰败”这些“冷门领域”,就像现在的网红博主,别人都拍美食美妆,他偏拍“荒野探险”,还拍得别有风味——这为他后来成为“诗鬼”,埋下了最早的伏笔。

第二章 避父讳风波:“诗鬼”的仕途,输在一个“读音”上

时间一晃,李贺长到了十五岁。这时候的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诗人了,写的《雁门太守行》《致酒行》等诗,在文人圈子里广为流传。尤其是《雁门太守行》里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把战争的紧张感写得像电影画面一样,连韩愈都忍不住夸:“这句子,我写不出来!”

按说,这么有才华的人,接下来就该走“科举之路”:考个进士,当个官,既能实现抱负,又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李贺自己也这么想,毕竟他是宗室子弟,骨子里还是有“建功立业”的想法的。于是,在他十八岁那年,他收拾好行囊,准备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这可是当时天下读书人最向往的“独木桥”,过了桥,就是“天子门生”,前途无量。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李贺信心满满准备考试的时候,一盆冷水从天而降——有人跳出来说:“李贺不能考进士!他爹叫李晋肃,‘晋’和‘进’同音,他考‘进士’,就是对他爹的不尊重,这是‘讳嫌名’!”

“讳嫌名”是啥?简单说,就是古人讲究“避讳”,不光要避皇帝的名讳,还要避父母的名讳,连读音相近的字都不能用。比如,要是你爹叫“张三”,你就不能说“三张纸”,更不能当“张三官”。现在看来,这规矩简直离谱到搞笑——就因为爹的名字里有个“晋”,连考“进士”都不行,这逻辑跟“你爹叫‘米’,你就不能吃米饭”一样荒唐。

可在当时,这规矩就是“政治正确”。跳出来反对李贺考进士的人,还不是一般人,是跟李贺有过摩擦的元稹。元稹比李贺大几岁,早年也想跟李贺交个朋友,结果李贺觉得元稹“人品一般”,没搭理他。元稹记仇,现在看见李贺要考进士,就故意拿“避讳”说事,到处散布谣言:“李贺这是不孝啊!连爹的名讳都不避,还想当进士?”

这话一传开,长安的文人圈子炸锅了。有人觉得元稹是“小题大做”,为了私怨耽误人家前程;也有人觉得“避讳”是大节,李贺确实不该考。韩愈一看,自己欣赏的晚辈被人这么刁难,急了,专门写了一篇《讳辩》替李贺辩护,里面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意思是“要是爹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要是爹叫‘仁’,儿子还不能当人了?”这话怼得又犀利又幽默,把“避讳”的荒唐之处戳得明明白白。

可遗憾的是,韩愈的辩护虽然有理,却没能改变结局。当时的考官怕得罪元稹,也怕被人说“不重孝道”,最后还是没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李贺得知消息的时候,正在客栈里整理复习资料,手里的笔“啪”地掉在地上——他这辈子最想走的路,就因为一个荒唐的“读音”,被堵死了。

那段时间,李贺整个人都蔫了。他骑着那匹瘦驴,在长安的街上瞎逛,看见别人拿着准考证兴高采烈地去考场,他就躲在树后面,眼睛红红的。有一次,他路过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听见里面传来读书声,忍不住叹了口气,写了句“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二十岁的年纪,本该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却像一朵枯萎的兰花,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

不过,李贺没消沉太久。他虽然不能考进士,但朝廷念他是宗室子弟,又有才华,后来还是给了他一个“奉礼郎”的小官。这官有多小呢?主要工作是“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简单说,就是在朝廷开会、祭祀的时候,站在旁边引导官员排队、安排座位,跟现在的“礼仪小姐”“会务人员”差不多,根本没机会施展才华。

李贺当了三年奉礼郎,每天穿着官服站在朝堂上,看着那些比自己没才华却身居高位的人指手画脚,心里别提多憋屈了。有一次,祭祀的时候突然下雨,他站在雨里引导官员,衣服全湿透了,还得强装镇定。回到家,他脱下雨衣,写下了“牢落长安”四个字——这四个字,道尽了他在长安的孤独和失意。

也是在这段时间,李贺的诗里,“鬼气”更重了。他开始频繁写“死亡”“离别”“衰败”的题材:写自己的失意,是“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写对未来的迷茫,是“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甚至写宫里的宫女,都不是“一笑倾城”,而是“啼蛄吊月钩栏下,屈膝铜铺锁阿甄”,透着股阴森的孤寂。

有人说,要是李贺当时能考上进士,说不定就不会成为“诗鬼”了——他可能会像白居易一样,写些“兼济天下”的诗,当个为民做主的好官。可偏偏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用一个荒唐的规矩,把他逼出了“主流赛道”。也正是这份“失意”,让他把所有的情绪都倾注在诗里,把那些别人不敢碰的“暗黑题材”挖得更深,最终炼成了独一无二的“诗鬼”风格。

第三章 骑驴觅诗:“诗鬼”的灵感,藏在锦囊和坟头里

李贺在长安当奉礼郎的三年,是他最憋屈的三年,也是他诗作“鬼气”定型的三年。因为官小没实权,他有的是时间出去“找灵感”——而他找灵感的方式,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

别的诗人找灵感,要么是“曲水流觞”(一群人坐在河边喝酒写诗),要么是“登高望远”(爬个山就能写十首诗),要么是“朋友聚会”(喝着酒聊着天,诗就出来了)。李贺不一样,他找灵感的“标配”是:一头瘦驴,一个锦囊,一支笔,还有一双“能看见鬼的眼睛”。

每天一吃完早饭,李贺就骑着他的瘦驴出门了,去哪不定,全看心情。有时候往城郊跑,去看那些废弃的古战场,对着断壁残垣发呆;有时候往坟地跑,蹲在石碑前看上面的铭文,听风吹过坟头草的声音;有时候甚至往贫民窟跑,看那些卖炭的、拉车的、乞讨的人,把他们的苦难记在小本子上。

他的驴也特别“懂事”,走得慢悠悠的,从不催他。要是李贺停下来盯着某个东西看,驴就乖乖站在旁边,甩甩尾巴等着。路过的人看见这一幕,都觉得奇怪:“这书生咋天天骑着驴瞎逛?还总往没人的地方跑,不怕遇着鬼吗?”

其实,李贺还真不怕“遇鬼”——他甚至盼着能从“鬼”身上找到灵感。有一次,他在城郊的坟地逛到天黑,看见一盏鬼火(其实是磷化氢燃烧)在坟头飘来飘去,别的人早就吓得跑了,他却跟着鬼火走,一边走一边念叨:“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垂发”——你看,别人眼里的“晦气”,到他这儿,就成了诗里的素材。

还有一次,他路过苏小小的墓(苏小是南朝的名妓,死后葬在杭州,长安也有她的衣冠冢),看见墓前的桂花落了一地,风吹过的时候,像有人在哭。他就蹲在墓前,写了首《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这首诗有多绝?他把苏小小的鬼魂写得活灵活现:眼泪是幽兰上的露水,衣服是风做的,配饰是水做的,晚上还在墓前等着心上人来接她,只有冷绿色的鬼火陪着她。没有一句写“鬼”,但字字都是“鬼”,还把鬼写得又美又可怜,让人读完心里又酸又凉。后来有人说:“读李贺的《苏小小墓》,比看恐怖片还让人毛骨悚然,但又忍不住想再读一遍——这就是‘诗鬼’的魔力。”

李贺还有个习惯:不管走到哪,只要想到好句子,就立刻掏出笔和纸条写下来,塞进背上的锦囊里。有时候句子没写完,他就一边骑驴一边琢磨,嘴里念念有词,像个“疯书生”。有一次,他琢磨一句诗,琢磨得太入神,驴差点撞到树上,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把没写完的句子记下来,还笑着对驴说:“差点耽误了咱的‘灵感大业’!”

等到晚上回家,李贺就把锦囊里的纸条全倒出来,铺在桌子上,然后点上油灯,一边喝酒一边整理。他妈妈每次看见他这样,都心疼地说:“我儿这是把心都呕出来写诗啊!”有时候写得太晚,他妈妈就给他端碗热汤,劝

他早点睡,他却说:“娘,这灵感要是不抓住,明天就没了,比抓鬼还难呢!”

就这样,李贺骑着驴,背着锦囊,在长安的街头巷尾、荒郊野外逛了三年,攒下了无数的诗句。他的诗里,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壮阔,有“秋坟鬼唱鲍家诗”的阴森,有“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悲壮,有“我有迷魂招不得”的迷茫——这些诗,就像一块块拼图,最终拼成了“诗鬼”的全貌。

后来,李贺觉得奉礼郎这官实在没意义,就辞了职,离开长安,回了老家。走的时候,他还是骑着那匹瘦驴,背着那个装过无数灵感的锦囊,没带走长安的一砖一瓦,却带走了满肚子的诗。有人问他:“你在长安三年,啥也没得到,后悔吗?”李贺笑了笑,说:“我得到的,比官帽值钱多了——我得到了‘诗’,得到了‘鬼’。”

第四章 漂泊与陨落:27岁的“诗鬼”,把最后一口气写成了诗

离开长安后,李贺回了河南福昌老家。本以为能过上“采菊东篱下”的安稳日子,可现实却给了他又一记重击——家里的日子越来越穷,妈妈身体不好,弟弟还小,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他想找个谋生的差事,可因为没考中进士,又辞了奉礼郎,地方官都不愿意用他,只能靠写诗换点稿费,勉强糊口。

为了生计,李贺后来又去了潞州(现在的山西长治),在一个叫张彻的朋友手下当幕僚。张彻是个正直的人,很欣赏李贺的才华,给了他不少帮助。可潞州是个偏远的地方,没什么文化氛围,李贺在那过得很压抑。他经常站在潞州的城墙上,望着长安的方向,想起自己当年的抱负,忍不住写诗感叹:“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空天多高风,白日忽西暮。”

更糟糕的是,李贺的身体越来越差。他从小就“纤瘦”,加上常年熬夜写诗、心情抑郁、营养不良,年纪轻轻就得了重病,经常咳嗽、吐血。有一次,他咳得厉害,吐了一口血在纸上,看着纸上的血渍,他居然还拿起笔,在旁边写了句“血点漆书千万字”——连自己的血,都成了他诗里的素材,这“诗鬼”的执念,真是到了骨子里。

即便身体成了这样,李贺也没停下写诗的笔。他在潞州写的诗,比在长安时更“冷”、更“悲”。他写自己的病,是“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他写对死亡的预感,是“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他甚至写自己死后的场景,是“纸钱灰出木绵花”——别人都怕谈死亡,他却把死亡当成“老朋友”,提前跟它打了招呼。

公元816年,李贺的病情越来越重,张彻看他实在撑不住,就派人把他送回了老家。回到家后,李贺躺在床上,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还是让妈妈把他的锦囊和笔放在床边。有一天,他迷迷糊糊中,看见一个穿着红衣的人,骑着赤龙,拿着天帝的诏书,对他说:“天帝要建一座白玉楼,想请你去写篇《白玉楼记》,你跟我走吧!”

李贺挣扎着说:“我妈妈还在,我不能走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知道你孝顺,但这是天大的荣耀,别人求都求不来,你就别推辞了。”

等李贺醒过来,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让妈妈把弟弟叫到床边,把自己的锦囊交给弟弟,说:“这里面是我这辈子写的诗,你以后把它整理出来,别让它丢了。”然后,他又拿起笔,想写最后一首诗,可刚写了几个字,笔就掉在了地上。

这一年,李贺才27岁。那个七岁惊动文坛、十五岁名满天下、二十岁失意长安、二十五岁漂泊潞州的“诗鬼”,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又悲壮的一生。

李贺死后,他的弟弟李颓按照他的遗愿,把锦囊里的诗整理成了一本诗集,取名《昌谷集》(昌谷是李贺老家的地名)。后来,李商隐专门为李贺写了一篇《李贺小传》,把他“骑驴觅诗”“锦囊藏句”“天帝召写白玉楼”的故事记了下来;杜牧也为《昌谷集》写了序,说李贺的诗“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牛鬼蛇神”这个词,第一次被用来形容一个诗人的作品,而“诗鬼”这个雅号,也从此成了李贺的专属标签。

有人说,李贺是“天妒英才”——如果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能写出更多惊世骇俗的诗;如果他能考上进士,说不定能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可也有人说,正是因为他只活了27岁,正是因为他仕途失意,才成就了“诗鬼”李贺。如果他活得长、官运好,他可能会变成一个“平庸的官员”,而不是一个“千年难遇的诗鬼”。

就像一颗流星,虽然短暂,却在夜空中划出了最耀眼的光芒。李贺的诗,就像这流星的光芒,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时光,依然能让我们在读到“黑云压城城欲摧”时热血沸腾,在读到“秋坟鬼唱鲍家诗”时心生寒意,在读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时热泪盈眶。

第五章 千年“诗鬼”:为什么我们至今还爱李贺?

李贺死了一千多年了,可“诗鬼”这个标签,却从来没被人忘记。直到今天,我们读唐诗,依然会特意去找李贺的诗;我们聊唐朝诗人,依然会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放在一起说——为什么这个只活了27岁、写了一堆“鬼诗”的诗人,能被我们记住这么久?

因为他的“独特”。在唐朝诗坛,李白是“浪漫主义天花板”,杜甫是“现实主义天花板”,而李贺是“暗黑浪漫主义天花板”。别人都在写“阳间的美”,他偏要写“阴间的美”;别人都在追求“四平八稳”,他偏要追求“奇崛险怪”;别人都在“歌颂光明”,他偏要“直面黑暗”。这种“反主流”的风格,让他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坛,硬生生占据了一席之地。

比如写月亮,李白写“举杯邀明月”,是人和月亮的“友好互动”;杜甫写“月是故乡明”,是月亮和乡愁的“绑定”;李贺写“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把月亮写成了一辆“轧着露水的玉轮车”,还让仙女在桂树下和它相遇——这脑洞,比李白还大,而且带着点清冷的“仙气”和“鬼气”,让人过目不忘。

再比如写战争,高适写“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是写实的悲壮;王昌龄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豪迈的誓言;李贺写“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用“黑云”“金鳞”这样强烈的色彩对比,把战争的紧张感拉满,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比写实更有冲击力。

还比如写死亡,陶渊明写“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豁达;王维写“生生世世常如此,何用坐悲苦”,是淡然;李贺写“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垂发”,是把死亡场景写得像一场“暗黑美学秀”,既阴森又凄美,让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死亡也可以被写得这么有诗意。

除了“独特”,李贺的诗里,还有一种“倔强”。他虽然失意、贫穷、多病,但他从来没向命运低头。他在诗里写“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在说“我的灵魂虽然迷茫,但我相信总有天亮的一天”;他写“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在说“就算没人赏识我,我依然愿意为理想献身”;他甚至在临死前,还想着“天帝召我写白玉楼”,把死亡当成了“另一种荣耀”。

这种“倔强”,让我们在他的诗里看到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失意的时候:考试失败、工作不顺、生活艰难,就像李贺当年不能考进士、当小官、身体重病一样。可李贺告诉我们:就算身处黑暗,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就算命运不公,也可以用诗来对抗;就算生命短暂,也可以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现在,我们不再相信“鬼”,也不再讲究“避讳”,但我们依然爱李贺的诗。因为他的诗,不只是“鬼诗”,更是“人心的诗”——他写的是他自己的失意,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迷茫;他写的是他自己的倔强,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坚持;他写的是“阴间的美”,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珍惜“阳间的美”。

有人说,李贺是“唐朝诗坛的叛逆者”,可正是这个叛逆者,用他的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门”——门后没有鬼,只有一个真诚、倔强、才华横溢的诗人,在那里骑着瘦驴,背着锦囊,等着我们去读他的诗,去懂他的“鬼气”,去爱他的“人间烟火”。

一千多年过去了,长安的城墙早已斑驳,李贺骑过的瘦驴早已不在,可他的诗,依然像一盏“鬼灯”,在历史的长河里,亮着、亮着,照亮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迷茫”,也照亮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倔强”。这,就是“诗鬼”李贺的魅力——他从未离开,他只是变成了诗,活在了我们心里。

我可以帮你将文中李贺的经典诗作(如《雁门太守行》《苏小小墓》等)单独整理成一份“诗鬼李贺代表作赏析清单”,标注创作背景和核心“鬼气”亮点,方便你更直观地感受他的诗风。需要我做这份整理吗?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大唐繁荣系统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我在贞观朝当神豪三国:袁绍是我哥,我来一统天下!水浒西门庆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即鹿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锦衣血诏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