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南宋“故事批发商”罗烨传:一本《醉翁谈录》里的市井江湖

第一章 临安城的“噪音”:罗烨的故事启蒙课

南宋孝宗年间的临安城,要是有“城市声景排行榜”,瓦舍勾栏的喧闹绝对能霸榜第一。那会儿的临安不是现在的杭州,是“东南第一州”的繁华顶配——御街两旁的店铺从早开到晚,卖糖霜糕的吆喝声能盖过挑夫的号子,唱小令的歌姬刚开嗓,隔壁说书人的醒木“啪”一声,立马能把听众的注意力全拽过去。而我们故事的主角罗烨,此时正挤在“三元瓦舍”的人群里,踮着脚、伸着脖子,活像只被故事勾住魂的小麻雀。

没人知道罗烨具体是哪年生的,只知道他祖籍大概在庐陵(今江西吉安)——那地方是南宋的“文化产能区”,出了欧阳修、杨万里一群大文人,按说罗烨该走“十年寒窗考科举”的常规路。可他偏不,放着正经的圣贤书不读,天天往瓦舍里钻。用他后来在《醉翁谈录》里的话说,是“听说话,观戏剧,如饮醇醪,不觉自醉”——翻译过来就是:听书看戏比喝好酒还上头,根本戒不掉。

那会儿的瓦舍可不是随便逛的,得花钱买“门票”,叫“点茶钱”。罗烨一个没功名的书生,哪来的闲钱天天泡在这里?后人猜,要么是家里有点薄产,要么是他偷偷把父亲给的“科举补习费”挪了用。有次他听一个老说书人讲《红绡密约》,讲到崔生半夜翻墙会红绡女,醒木刚落,罗烨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茶碗摔了,连忙掏出笔墨,在随身的纸笺上记:“崔生逾垣,红绡执烛待,月色如昼——此景当记,日后可补全细节。”旁边的听众以为他是个疯子,只有老说书人笑着拍他的肩:“小郎君倒是个懂行的,这故事里的‘月色如昼’,可是我琢磨了三天才加上的。”

罗烨的“故事收集癖”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别人逛瓦舍是为了消遣,他是为了“进货”——今天在东瓦舍听一段公案,明天去西勾栏记一段爱情,晚上回到出租屋(南宋叫“赁屋”),就着油灯把零散的片段拼起来。有次他为了听一段《李亚仙不负郑元和》的全本,连续三天蹲在同一个说书棚里,最后说书人都被他的执着打动了,额外加了段“李亚仙教郑元和读书”的细节,还跟他说:“这些故事啊,就像河里的水,流着流着就变味了,你要是能把它们记下来,也算积了功德。”

这话罗烨记了一辈子。后来他在《醉翁谈录》的序里写:“予幼好其书,长亦耽之,每见说话者,必录其所言,久而成帙。”意思是我从小就爱这些故事,长大更痴迷,每次见说书人,都把他们说的记下来,时间长了就攒成了册子。你看,这哪是书生的闲情逸致,分明是“故事批发商”的早期创业雏形——别人还在为科举名次卷的时候,罗烨已经悄悄在市井里开辟了自己的“赛道”。

第二章 科举考场的“落榜生”:罗烨的人生急转弯

罗烨不是没试过走“正途”。二十五岁那年,他揣着家里给的盘缠,跟着同乡的举子去临安参加省试(南宋科举的第二关)。临考前,他父亲专门写信叮嘱:“瓦舍之戏,终是末流,唯有金榜题名,方能光宗耀祖。”罗烨嘴上答应着,怀里却偷偷揣了张记满故事片段的纸笺——他总觉得,那些鲜活的市井故事,比“之乎者也”更有意思。

可科举这事儿,从来不是“有意思”就能成的。南宋的省试有多卷?据说当年临安城里的举子比瓦舍里的听众还多,光庐陵来的就有两百多个。考试题目是“论王道之要”,罗烨坐在考棚里,盯着题目发呆——他脑子里全是昨天听的《简帖和尚》:和尚怎么伪造书信,怎么骗别人家的媳妇,怎么被开封府尹抓住……越想越走神,最后勉强写了篇文章,自己都觉得干巴巴的,全是套话。

发榜那天,罗烨挤在人群里找自己的名字,从榜首看到榜尾,眼睛都快看花了,也没找到“罗烨”两个字。同乡的举子里有三个中了,其中一个还拍着他的肩安慰:“罗兄莫急,下次再考便是,我看你平时读的书也不少,就是……好像总在想别的事。”罗烨没说话,心里却在犯嘀咕:我读的“书”,跟你们读的不是一回事啊。

落榜后的罗烨,在临安的街头晃了三天。他走到三元瓦舍门口,听见里面说书人正在讲“范进中举”的故事(那会儿已经有类似的话本了),听众笑得前仰后合,罗烨却突然明白了——科举不是他的路,那些被主流文人瞧不上的市井故事,才是他该守的“阵地”。

那天晚上,他把父亲写的信烧了,把科举用的参考书捆起来送给了收废品的(南宋叫“收故纸”),然后掏出所有积蓄,租了个更大的屋子,专门用来放他收集的故事手稿。他还在屋子门口挂了块木牌,上面写着“罗记故事铺”——当然,这不是真的开店,是他给自己的“工作室”起的名。邻居问他:“罗郎君,你不考科举了?天天写这些‘闲书’有啥用?”罗烨笑着说:“科举是为了当官,我写这些,是为了让后人知道,咱们临安城里的人,都在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从那以后,罗烨彻底成了“职业故事捕手”。他不再只蹲在瓦舍里听,还主动去跟说书人、唱曲的、甚至茶馆里的伙计聊天。有次他听说城外有个老镖师,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会讲“江湖公案”,就专门赶了十几里路去拜访。老镖师一开始不愿意说,罗烨就帮他劈柴、挑水,还带了两斤临安最好的黄酒,老镖师被他打动了,跟他讲了三天三夜,从“劫镖”讲到“破案”,罗烨记了满满三大本。

有人说他傻,放着好好的书生不当,跑去跟“下九流”打交道;也有人说他疯,天天跟故事过日子,连媳妇都不娶。罗烨不管这些,他只知道,每次把一个零散的故事补全,每次听到说书人用他整理的稿子讲书,心里就比中了科举还痛快。这时候的他,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比考科举更有意义的事——他在为南宋的市井文化,建一座“活化石博物馆”。

第三章 《醉翁谈录》:南宋版“故事会大全”的诞生

罗烨三十岁那年,临安城下了场大雪,瓦舍里的听众少了,说书人也大多歇业了。罗烨待在“罗记故事铺”里,看着满屋子的手稿,突然有了个想法: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册,印出来给更多人看。

这想法在当时可是个“大胆创新”。南宋虽然印刷术发达,但印的大多是经书、史书,或者大文人的文集,没人会印“话本故事”——在主流观念里,这些都是“低俗读物”,印出来会被人笑话。罗烨不管这些,他找了个小印刷厂(南宋叫“书坊”),老板一开始不愿意接,说:“罗郎君,印这个没人买,我还得赔本。”罗烨拍着胸脯说:“你放心,卖不出去的话,我自己包了,要是卖得好,以后咱们长期合作。”

老板架不住他磨,终于答应了。接下来的三个月,罗烨几乎没出过门,天天跟手稿、刻工打交道。他把收集来的故事分了类:爱情的叫“烟粉门”,破案的叫“公案门”,讲神仙鬼怪的叫“灵怪门”,讲历史的叫“讲史门”——这分类方法,后来成了中国古代小说分类的“标准答案”,连明清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都能在他的分类里找到位置。

书印出来那天,罗烨给书起了个名字,叫《醉翁谈录》。有人问他:“你又不叫醉翁,为啥起这个名?”罗烨笑着说:“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写这本书,是‘醉翁之意不在谈,在记录人间百态’。再说了,我听故事、写故事的时候,总爱喝两杯,叫‘醉翁’也挺贴切。”

《醉翁谈录》一出版,果然没让罗烨失望。瓦舍里的说书人最先抢着买,因为里面的故事比他们自己编的还全,细节还多;茶馆老板也买,用来给客人解闷;甚至有些文人也偷偷买,看完还跟朋友说:“这书里的故事,比那些正经文章有意思多了。”有个说书人用《醉翁谈录》里的《崔护觅水》讲书,听众天天满座,还专门给罗烨送了块“故事泰斗”的牌匾——罗烨没收,说:“我就是个整理故事的,真正的泰斗是那些讲故事的人。”

咱们来聊聊《醉翁谈录》里的“名场面”,感受下罗烨的“故事编辑能力”。比如“烟粉门”里的《李亚仙不负郑元和》,讲的是才子郑元和爱上妓女李亚仙,后来郑元和家道中落,李亚仙不仅没嫌弃他,还帮他读书考功名。罗烨在写的时候,加了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郑元和没钱买笔墨,李亚仙就把自己的金钗卖了,买了笔墨纸砚,还在旁边陪着他读书,晚上郑元和困了,李亚仙就用针扎自己的手,提醒他别睡。这个细节一加,李亚仙的形象立马就立起来了——放在现在,绝对是“独立女性天花板”,比某些偶像剧里的“傻白甜”女主强多了。

再比如“公案门”里的《简帖和尚》,这是个“古代反诈故事”。和尚暗恋别人的老婆,就伪造了一封情书,偷偷塞给人家丈夫,想挑拨他们夫妻关系。罗烨把整个骗局写得跟“侦探剧”一样:丈夫看到情书后大怒,要休了妻子;妻子不服,跑去告官;开封府尹是个“老侦探”,一看情书就觉得不对劲,顺着线索查下去,最后抓住了和尚。罗烨还在故事里加了个“反转”:和尚被抓后,还想狡辩,结果府尹拿出他伪造情书时用的墨水——那墨水是和尚庙里特有的,一对比就露馅了。这个细节,放在现在就是“刑侦剧里的关键证据”,可见罗烨对生活的观察多细致。

还有“灵怪门”里的《西湖三塔记》,这是个“南宋玄幻故事”。讲的是西湖里有三个塔,塔里住着蛇妖、鸡精、水怪,它们专门抓年轻人来吃。后来有个道士路过,识破了妖怪的阴谋,把它们镇在了塔下。这个故事后来影响了《新白娘子传奇》——你看,白素贞的“蛇妖前辈”,早在南宋就被罗烨记录下来了。罗烨在写的时候,还加了段西湖的景色描写:“西湖水色,四时不同,春则桃花映水,夏则莲叶接天,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断桥残雪。”这哪是写故事,分明是在给西湖写“旅游宣传文案”,要是放在现在,绝对能火成“网红打卡地指南”。

《醉翁谈录》出版后,罗烨又陆续印了好几版,每版都加新故事。有人劝他:“罗郎君,你现在也算是‘畅销书作家’了,不如写点正经文章,说不定能被当官的看中。”罗烨摇摇头说:“我这辈子,就想做个‘故事批发商’,把这些好故事传给更多人。正经文章有人写,可这些市井故事,要是我不写,说不定就没人记了。”

第四章 雅号“故事批发商”:罗烨的“职业操守”

随着《醉翁谈录》越来越火,罗烨有了个雅号——“南宋话本界的故事批发商”。这个雅号,不是他自己起的,是临安城里的说书人给的。为啥叫“批发商”?因为别人写故事,是“零售”——一次写一个,写完就完了;罗烨不一样,他是“批发”——一次整理几十上百个故事,还分类打包,给说书人、读者“供货”。这个雅号,既幽默,又精准,一下子就把罗烨的特点说透了。

要当“故事批发商”,可不是件容易事,得有“职业操守”。罗烨的“操守”,总结起来有三条:不瞎编、不偷懒、不藏私。

先说“不瞎编”。罗烨收集故事,从来不是听了就记,而是会“考据”。比如他听一个老说书人讲“楚汉相争”的故事,老说书人说“项羽是被刘邦逼死在乌江”,罗烨觉得不对,就去查《史记》——果然,《史记》里写的是项羽“自刎乌江”,不是被刘邦逼死的。他就跟老说书人商量:“老丈,这个细节得改改,要是传错了,后人会误会的。”老说书人一开始不愿意,说:“故事嘛,差不多就行,听众爱听就行。”罗烨说:“故事可以加工,但不能瞎编,要是连历史都改了,那不是骗人吗?”最后老说书人被他说服了,改了故事里的细节。

还有一次,他听人讲“苏东坡在杭州治水”的故事,说苏东坡“一夜之间就把西湖的水排干了”。罗烨一听就笑了:“西湖那么大,别说一夜,就是一个月也排不干啊。”他专门跑去西湖边,跟负责治水的官吏聊天,了解苏东坡治水的真实过程——原来苏东坡是修了“苏堤”,把西湖分成了两半,一半用来蓄水,一半用来种菱角,既解决了水患,又增加了收入。罗烨把这个真实的过程写进了故事里,还加了段苏东坡跟百姓一起修堤的细节,让故事既真实又感人。

再说“不偷懒”。罗烨收集故事,从来不怕麻烦。有次他听说苏州有个说书人,会讲一段“唐伯虎点秋香”的早期版本(那时候唐伯虎刚去世没多久,故事还没传开),就专门坐船去苏州。那时候从临安到苏州,坐船要走三天三夜,路上还遇到了大风,船差点翻了。到了苏州,他找到那个说书人,说书人却告诉他:“这段故事我只讲给熟人听,外人不给讲。”罗烨没放弃,天天跟着说书人,帮他搭棚子、搬椅子,还请他吃苏州的“松鼠鳜鱼”。说书人被他的诚意打动了,终于把故事讲给了他听。罗烨听完,连夜记下来,第二天就坐船回临安,生怕忘了细节。

还有一次,他为了核实一个故事里的“临安小吃”,专门跑遍了临安的夜市。故事里说“糖霜糕甜而不腻,入口即化”,罗烨就买了十几家的糖霜糕,一家家尝,最后发现“王记糕点铺”的糖霜糕最符合描述,就在故事里加了句:“临安夜市,王记糕点铺的糖霜糕最为地道,食客往来不绝。”你看,这哪是“偷懒”,分明是“细节控”——放在现在,绝对是“美食探店博主”的水准。

最后说“不藏私”。罗烨整理好的故事,从来不是“独家垄断”,而是愿意跟别人分享。有个年轻的说书人,刚到临安,没什么素材,生意不好,天天愁眉苦脸。罗烨知道后,主动把《醉翁谈录》里的几个故事手稿送给了他,还跟他说:“这些故事你拿去改改,改成你自己的风格,放心用,不用跟我打招呼。”年轻的说书人感动得不行,后来用这些故事赚了钱,专门给罗烨送了块“恩公”的牌匾,罗烨还是没收,说:“故事不是我的,是大家的,你能把它们讲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还有个书坊老板,想印一本“南宋爱情故事集”,找罗烨要素材。罗烨二话不说,把《醉翁谈录》里“烟粉门”的故事全给了他,还帮他整理分类。老板想给罗烨稿费,罗烨也不要,说:“只要这些故事能传出去,我就高兴了。”后来这本书也卖得很好,老板专门请罗烨喝了顿酒,说:“罗郎君,你真是个实在人,不像别的文人,藏着掖着,生怕别人学了去。”

罗烨的“不藏私”,还体现在他对“新人”的扶持上。有个年轻的书生,也喜欢写市井故事,却不敢发表,怕被人笑话。罗烨知道后,把他的稿子拿来看,觉得写得不错,就帮他修改,还推荐给了自己合作的书坊。后来这个书生也成了“话本作家”,专门写了篇文章感谢罗烨:“若无罗公,我之故事,终是案头废纸。罗公之德,如冬日暖阳,照我前行。”

有人问罗烨:“你把故事都给别人了,不怕别人超过你吗?”罗烨笑着说:“故事这东西,越分享越多,要是都藏起来,迟早会烂在手里。再说了,有人超过我,说明咱们市井故事的路子越走越宽,这是好事啊。”你看,这格局,难怪能当“故事批发商”——不仅能“供货”,还能“培养下游渠道”,放在现在,绝对是“行业领军人物”。

第五章 被低估的“文学带货人”:罗烨的千年影响

罗烨活到了六十多岁,去世的时候,临安城里的说书人、书坊老板都来送他。有人说:“罗郎君走了,以后再也没人给咱们整理故事了。”也有人说:“没关系,他留下的《醉翁谈录》,就是咱们的‘故事宝库’,能用上一辈子。”

可罗烨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影响,远不止“一辈子”——他就像个“隐形的文学带货人”,默默给后世的作家“供货”,从元曲到明清小说,再到现在的影视剧,到处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先说说元曲。元曲四大家里,关汉卿、王实甫都从《醉翁谈录》里找过素材。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讲的是赵盼儿救姐妹的故事,跟《醉翁谈录》里“烟粉门”的《李亚仙不负郑元和》思路很像——都是“女性救男性”,都是“底层女性的智慧”。关汉卿在剧本里加了个细节:赵盼儿用“风月手段”骗了坏人的钱财,救了姐妹。这个细节,跟罗烨在《李亚仙》里加的“李亚仙卖钗助学”的细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关汉卿肯定读过《醉翁谈录》。

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更明显了。《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是“才子佳人”的经典组合,而《醉翁谈录》里的“烟粉门”,全是这类故事。比如《崔护觅水》里的崔护和桃花女,《红绡密约》里的崔生和红绡女,都是“一见钟情、克服阻碍、终成眷属”的套路。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加了个“红娘”的角色,让故事更生动,而罗烨在《醉翁谈录》里的故事里,也有类似“丫鬟牵线”的细节——比如《红绡密约》里的红绡女,就是靠丫鬟传递消息,才跟崔生见面的。可以说,没有罗烨整理的“才子佳人”故事,就没有《西厢记》里那么鲜活的爱情描写。

再说说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能在《醉翁谈录》里找到“源头”。《三国演义》是“讲史门”的代表,而罗烨在《醉翁谈录》里专门设了“讲史门”,收录了《三国志平话》的片段——《三国志平话》就是《三国演义》的“前身”。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肯定参考过《醉翁谈录》里的“讲史”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这些故事在《醉翁谈录》里都有雏形,罗贯中只是把它们写得更详细、更精彩。

《水浒传》是“公案门”和“英雄门”的结合,而《醉翁谈录》里的“公案门”,全是“英雄破案”的故事。比如《简帖和尚》里的开封府尹,就是个“清官英雄”,跟《水浒传》里的包公有几分相似。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写“武松打虎”“林冲逼上梁山”,用的是“话本叙事法”——开头吸引人,中间有悬念,结尾有反转,这跟罗烨在《醉翁谈录》里记录的话本风格一模一样。

《西游记》是“灵怪门”的升级版本。《醉翁谈录》里的《西湖三塔记》,讲的是“道士降妖”的故事,而《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就是“和尚降妖”的故事。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时候,借鉴了《西湖三塔记》里的“妖怪形象”——比如蛇妖、鸡精,后来变成了《西游记》里的白骨精、蜘蛛精。而且《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也是“话本里的悬念设置”,跟罗烨在故事里用的“一波三折”手法,简直是“师出同门”。

到了近代,《醉翁谈录》成了研究南宋文化的“活化石”。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专门用了一章讲《醉翁谈录》,说它是“南宋话本的集大成者”,还说“欲知南宋市井之状,必读《醉翁谈录》”。现在研究南宋文学的学者,都离不开《醉翁谈录》——因为这本书里记录的,全是南宋人的“日常生活”: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怎么谈恋爱、怎么破案……这些细节,在正史里是找不到的,只有在罗烨的书里,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南宋。

甚至到了现在,影视剧也在“蹭”罗烨的“热度”。比如《新白娘子传奇》,虽然改编自《警世通言》里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但《警世通言》里的故事,又源自《醉翁谈录》里的《西湖三塔记》——所以说,白素贞的“祖宗”,还是罗烨记录下来的。还有最近几年的南宋题材古装剧,比如《梦华录》,里面的瓦舍、说书、茶馆场景,很多都参考了《醉翁谈录》里的描述——你看,赵盼儿开的茶馆,是不是跟罗烨写的“临安茶馆”很像?里面的说书人讲的故事,是不是跟《醉翁谈录》里的“烟粉门”故事很像?

罗烨要是知道自己的书影响了这么多人,肯定会笑着说:“我就是个‘故事批发商’,没想到这些‘货’,能卖一千年。”

第六章 千年后的“重逢”:罗烨的“当代粉丝”

现在的杭州(也就是当年的临安),要是有人问“谁是南宋最牛的‘故事批发商’”,懂行的人肯定会说:“罗烨啊,他写的《醉翁谈录》,现在还能当‘南宋生活指南’用呢。”

罗烨的“当代粉丝”可不少,有学者、有作家、有导游,还有普通的读者。

学者们是罗烨的“硬核粉丝”。他们天天对着《醉翁谈录》的手稿研究,从里面找南宋的“历史密码”。比如有个学者,从《醉翁谈录》里的“糖霜糕”“蟹酿橙”,研究出了南宋的“饮食文化”——原来南宋人就已经会做“蟹酿橙”了,做法跟现在的差不多,就是把螃蟹肉塞进橙子里蒸,想想都流口水。还有个学者,从《醉翁谈录》里的“瓦舍地址”,还原出了当年临安城的“娱乐地图”——原来三元瓦舍就在现在的河坊街附近,要是你现在去河坊街,还能看到仿照当年瓦舍建的“南宋说书棚”,里面的说书人还会讲《醉翁谈录》里的故事。

作家们是罗烨的“灵感粉丝”。他们从《醉翁谈录》里找写作素材,写出了很多好看的小说。有个作家,根据《简帖和尚》的故事,写了本《南宋侦探录》,把和尚的骗局改编成了“古代悬疑案件”,还加了很多南宋的历史细节,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还有个作家,根据《西湖三塔记》的故事,写了本《西湖妖怪志》,把蛇妖、鸡精写成了“有感情的妖怪”,还加了段妖怪跟人类的“跨物种爱情”,看得人又哭又笑。

导游们是罗烨的“实用粉丝”。他们把《醉翁谈录》当成“导游手册”,给游客讲南宋的故事。你要是去西湖旅游,说不定会遇到这样的导游:“大家看,前面就是断桥,当年罗烨在《醉翁谈录》里写过‘西湖冬景,断桥残雪最美’,咱们现在看到的断桥,跟南宋时候的差不多……”你要是去河坊街,导游还会跟你说:“这条街当年是临安的‘美食街’,罗烨在《醉翁谈录》里写过‘河坊街的糖霜糕,甜而不腻,是临安第一’,咱们前面就有一家老字号,味道跟南宋时候一样。”

普通读者是罗烨的“真爱粉丝”。他们读《醉翁谈录》,不是为了研究历史,也不是为了找素材,就是为了“图个乐”。有个读者在网上留言:“读《醉翁谈录》,就像在跟南宋人聊天,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快乐,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原来一千年前的人,也会为了爱情发愁,也会为了破案拍案叫绝,也会为了西湖的美景感叹。”还有个读者说:“我最喜欢《李亚仙不负郑元和》的故事,李亚仙太酷了,不嫌弃穷书生,还帮他考功名,现在的女生要是能有她一半清醒,就不会被‘渣男’骗了。”

甚至还有人给罗烨“办了个展”。在杭州的南宋官窑博物馆里,有个“罗烨与《醉翁谈录》”的专题展,里面展出了《醉翁谈录》的不同版本、罗烨收集故事的手稿复制品,还有根据故事里的场景做的模型——比如“瓦舍说书棚”模型,里面有说书人、听众、茶碗,跟当年的场景一模一样。有个小朋友看了展,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这个罗烨叔叔好厉害,他写的故事比动画片还好看。”

罗烨要是能看到这一切,肯定会很欣慰。他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没写过正经文章,就想做个“故事批发商”,把南宋的市井故事传下去。现在看来,他做到了——他的书,不仅传了下来,还成了连接古今的“桥梁”;他的雅号,不仅被人记住了,还成了“南宋市井文化”的代名词。

有人说,罗烨是“被低估的文学巨匠”,因为他的名气不如苏轼、陆游;也有人说,罗烨是“最接地气的文人”,因为他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不管怎么说,罗烨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南宋,留下了一座珍贵的“故事宝库”。他的故事,还会继续传下去,他的雅号“南宋话本界的故事批发商”,也会一直被人记住。

毕竟,能把市井故事写成“传世经典”的人,不多,罗烨算一个。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大唐繁荣系统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我在贞观朝当神豪三国:袁绍是我哥,我来一统天下!水浒西门庆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即鹿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锦衣血诏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