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的田埂上,总晃着个丈量土地的,名叫量地张,手里的步弓(丈量土地的工具)总歪着,量一亩地能多出三分,量十亩能少半亩。地主们见了就笑:“老张的步弓,是给自家量的吧?”
这天量地张去旧货摊找木尺,在个破麻袋里摸到把旧步弓,枣木做的,弓臂刻着刻度,就是其中一头裂了道缝,看着比他手里的还沉。摊主说:“这是前明粮官用的,五文钱拿走,量地能自己走直线。”
量地张扛着步弓回了家,靠在墙上。半夜被“吱呀”声弄醒,睁眼一看,那步弓正自己在院里走,弓臂张开又合上,在地上划出笔直的线,像有人在丈量。
“活的?”他吓得差点把鞋扔过去,步弓突然“啪”地立在地上,声音像木头榫卯摩擦:“瞎咋呼啥?我是崇祯年间的粮吏,名叫田正,因不肯虚报田亩被打死,魂就附在这步弓上了。”
量地张摸着弓臂的刻度,枣木还带着点温乎气。“你会量地?”田正的声音带着股倔劲:“不光会量,还能看出地的肥瘦,谁家的地被侵占,谁家藏了黑地,我这刻度一显就知道。”
第二天李地主请他量新买下的地,说要按亩收租。量地张刚要拉开步弓,步弓突然自己跳过去,弓臂对着片洼地,刻度显出“五分”——原是李地主把河边的淤地也算成良田。
“这地得重量。”量地张按着步弓量,果然比李地主说的少了半亩。地主骂骂咧咧地走了,步弓在地上“吱呀”响,像是在说“该”。
打这起,步弓成了量地张的“活尺子”。
有回村东头的王老汉来求他,说儿子分家产,被大哥多占了半亩好地,气得卧病在床。量地张刚要动身,步弓突然往王老汉家的方向指,弓臂在地上划出道虚线,正好是兄弟俩的地界——大哥把界碑偷偷挪了三尺。
“去把界碑挪回来。”量地张帮着老汉量清楚,兄弟俩重分了地,王老汉病也好了,非要把家里的老母鸡送他,量地张摆手:“是这步弓公道。”步弓“啪”地拍了拍他的肩,像是在应和。
量地张的摊子旁,总蹲着个拾柴的姑娘,名叫禾苗,梳着两条小辫,手里的篮子总装着刚割的猪草。她爹原是佃农,三年前被地主诬陷欠租,把仅有的二亩地收了去,病饿而死。禾苗每天等量地张收工,托他留意有没有爹当年的地契。
这天禾苗又来等他,红着眼说:“地主家的账房说,我家的地早就卖了,可爹从没说过。”量地张刚要叹气,步弓突然往地主家的粮仓指,弓臂的裂缝里掉出片纸——是地契的一角,原是地主逼着她爹画了押,却没给银子。
“这是证据!”量地张带着禾苗去见官,步弓的刻度显出当年的地价,比地主说的少了一半。田正在步弓里喊:“我就闻着那账房身上有墨臭味,准是做了假账!”
官差查了地主的账本,果然找出破绽,把地还给了禾苗。她给步弓缠了圈红布条,说:“田爷爷,以后我种好地给您‘上供’。”步弓“吱呀”响,像是在笑。
麻烦找上门是在秋收。被查出黑地的李地主,带着家丁来抢步弓,说量地张用“妖物”坏他名声,要劈了当柴烧。“这是我的吃饭家伙!”量地张死死抱住步弓,家丁举着棍子就打。
步弓突然“啪”地撑开,弓臂变得跟扁担长,在地上划出地主家藏黑地的范围,连他偷偷把公田圈进自家的事都标得明明白白。“你侵占了十亩公田,还好意思抢我的步弓?”田正的声音像炸雷。
周围的村民都围过来看,李地主的脸白得像纸,带着家丁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算盘都忘了捡。
量地张用李地主赔的钱,做了块“公平秤”的木牌,插在村口。禾苗种的地长出了好庄稼,每回收了新粮,都要给量地张送一瓢。步弓就靠在牌旁,谁来量地都要先摸一摸,说这弓量出的地,比秤还准。
有天夜里,步弓突然不响了,枣木的颜色慢慢变深。“我要走了,”田正的声音越来越弱,“看着你们把地量公平,我也算对得起这把弓了。”量地张和禾苗抱着步弓掉眼泪,弓臂的刻度最后显出“均”字,才慢慢淡去。
第二天早上,步弓变成了普通的枣木弓,再也不会自己动了。
量地张把步弓挂在墙上,量地时总带着它,说:“摸着它,心里就有准头。”村民们都说,有这步弓在,村里的地再也没出过纠纷。有回孩子们围着步弓问:“张爷爷,这弓真能自己量地?”他摸着弓臂笑:“它量的不是地,是良心。心公平了,尺子才准;人正直了,地界才清。”
风从田埂吹过,带着稻花香,吹动步弓“吱呀”轻响,像是田正在迈步,又像是稻穗在点头,听得满地的庄稼都长得更齐了,把清河县的日子,量得匀匀实实,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