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京陛下上表称臣,痛陈北廷无道,毁圣裔,绝道统,申明我南宗愿效忠南京朝廷,永为大明臣子,主持圣人祭祀!”
这是一场政治投机,更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南明朝廷身上。
南京,紫禁城。
这里是原来的南京皇宫,在拥护朱由崧称帝之后,这里也被改名为紫禁城。
当首辅马士英和礼部尚书钱谦益接到孔贞运秘密送来的,言辞恳切又极具煽动性的“投诚表”时,
两人先是一愣,随即几乎是狂喜得难以自抑!
“好!好!好一个孔贞运!好一个孔氏南宗!真乃雪中送炭,天助我也!”
马士英抚掌大笑,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钱谦益更是激动得老脸泛红,拿着那封表文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牧斋兄!此乃天意!北廷倒行逆施,竟行毁圣绝祀之事,如今圣人苗裔,正统所在,皆归我南京!”
“此正是昭示天下,我皇明正统在金陵,不在北京之明证啊!”
他们太清楚孔氏南宗此刻投诚的政治意义了。
北京朝廷刚刚以血腥手段摧毁了曲阜北宗,并宣布不再设立衍圣公,
这在士林心中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和不安。
此时此刻,传承有序的孔氏南宗站出来,公开指责北廷“无道”,并宣布效忠南京朝廷,
这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北京朝廷的脸上!
这对于争取天下士人之心,稳固南京朝廷的法统地位,有着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必须大办特办!要办得风风光光,要让全天下都知道!”
马士英当即决断,
“立刻禀报陛下,请旨以最高规格迎接孔氏使者,并商议对南宗的封赏!”
南京朝廷迅速行动了起来。
南明朝廷上下,都沉浸在一种扳回一城的兴奋之中。
很快,旨意下达:
第一,派遣重量级官员为使,前往衢州,正式迎请孔氏南宗入京。
第二,在南京举行盛大的欢迎和册封典礼,公告天下。
第三,册封孔贞运为“衍圣公”,继承圣人祀事!并赐予府邸,田产,金银无数!
至于田产从何而来!
那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如同当年的福王就藩,河南京畿数十万亩田地,划归其所有,田亩众人,皆为佃农!
消息传出,南京城彻底沸腾了!
尤其是在那些对北京新政不满,心向南明的文人士子中,更是引发了巨大的欢呼。
他们仿佛找到了精神上的支柱,纷纷撰文写诗,歌颂南京朝廷“尊崇圣道”,“泽被斯文”,
痛斥北廷“暴虐无道”,“自绝于孔孟”。
数月后,一场极尽奢华的盛大典礼在南京举行。
孔贞运率领部分南宗核心子弟,身着特制的礼服,在文武百官和无数士民的注视下,步入皇城。
南京朝廷倾尽全力,将这场典礼打造成了一场政治秀。
朱由崧端坐龙椅,虽然气色不佳,但在这一刻也努力摆出威仪。
马士英,钱谦益等人志得意满,仿佛已经看到了天下士人归心的美好前景。
册封诏书用词华美,将孔贞运和南宗捧到了天上,极力强调其“正统”地位,并将北廷废黜衍圣公的行为斥为“狂悖之举,人神共愤”。
孔贞运跪在御阶之下,听着那溢美之词,心中百感交集。
有得偿所愿的激动,有一步登天的眩晕,但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虚浮感。
他知道,自己乃至整个南宗的命运,已经彻底与这个看似繁华,实则根基不稳的南明朝廷捆绑在了一起。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赌博。
典礼之后,南京朝廷对南宗极尽优待,赏赐之丰厚,远超历代衍圣公在北方面所得的常规赏赐。
孔贞运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南京城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然而,在这表面的风光之下,暗流依旧涌动。北廷对此的反应异常沉默,仿佛毫不在意。
而南明内部,党争依旧,军事上面对北方的压力并未减轻。
一些有识之士在私下里不免担忧,将过多的政治资本和资源投入到这场“尊孔”的盛典中,
对于抵御真正的威胁,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孔贞运坐在南京朝廷赐下的豪华府邸中,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尊荣。
但夜深人静时,望着北方,心中那份因为投机而来的富贵,总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忐忑。
他所投靠的,究竟是一条中兴之路,还是另一条……不归途?
……
南孔的闹剧还在上演,
而在另一边,一场大战即将兴起。
武昌城,总兵官府邸。
烛火摇曳,映照着黄得功刚毅而略显疲惫的脸庞。
他面前巨大的桑皮纸上,绘制着湖广,川东乃至部分陕西的粗略舆图。
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山川,河流,城池以及各方势力的分布。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夔州二字上。
这里,是张献忠主力盘踞之地,扼守长江三峡咽喉,易守难攻。
他的目光又扫过南方的泸州,那是西军的粮草命脉;
再掠过西面石柱方向,那是白杆兵秦翼明的潜在盟友;
最后,他警惕地瞥了一眼北面承天,襄阳区域,那里盘踞着首鼠两端的左良玉。
压力如同无山峦,压在黄得功肩头。
陛下密旨言犹在耳:
“……川蜀不定,湖广难安;张逆不除,朕心难宁。湖广军政,尽托于卿与英国公,望卿等大胆施为,勿负朕望!”
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不仅要打赢,还要赢得漂亮,赢得符合陛下的战略意图。
不仅要击溃张献忠,更要借此机会整合川东。
收服李定国,震慑左良玉,将湖广乃至川东真正纳入朝廷的稳固掌控。
英国公张之极坐镇武昌,统筹全局,保障后勤,弹压地方,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但前线的仗,需要他一刀一枪去打。
“李定国……”黄得功喃喃自语。
对于这个素未谋面,却已决定“弃暗投明”的西军骁将,他心情复杂。
陛下对其评价极高,称其“忠勇可嘉,国士无双”。
信任吗?毕竟是敌人阵营的核心人物,万一有诈……
但陛下的眼光和决断,他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
既然陛下敢用,他黄得功就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