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夏,一份加急加密电报送到沈逸风案头。
发报方是位于皖西山区的“江南机械研究所”,一个承担着国家重点国防项目的保密单位。电文内容直截了当:科研经费和人员津贴无法通过常规渠道拨付,极易泄露行踪,请联合银行务必想出万全之策。
沈逸风放下电报,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
“常规渠道不行,意味着资金流动必须‘隐形’。”他抽出一张白纸,用铅笔勾勒起来。
“明线,走公开的工资和项目拨款流程,用于采购通用物资。暗线,我们单独建立一套‘星号账本’系统,所有涉密人员的津贴、特殊材料的采购款,全部走这套系统,物理隔离,密码加密。”
年轻的信贷员小吴皱眉:“先生,那不成了‘账外账’?审计……”
“审计的是明账。”沈逸风敲了敲桌子,“这套暗线系统,只有研究所的核心领导和我们银行指定的两个人知道。我们提供的是服务,更是盾牌。”
三天后,沈逸风亲自带队,驱车来到隐蔽在深山中的江南机械研究所。
所长大刘是个头发花白的军工专家,他握着沈逸风的手,感慨万千:“沈行长,我们这地方,鸟都飞不进来两只,可钱怎么进来,一直是个大难题。”
在研究所的保密会议室里,沈逸风摊开了他的方案:“大刘所长,我们给您的科研人员办一套独立的‘科研津贴卡’,每月固定时间,由我们专人从外围网点提取现金,伪装成‘家属慰问品’送进来。账面上,只显示一笔普通的福利支出。”
陈工,一位负责核心算法的科学家,推了推眼镜:“那……我们急需的进口元器件,钱怎么付?”
“用‘贸易公司’的名义。”沈逸风笑了,“我们旗下有一家做外贸的公司,可以和你们签一份虚假的设备采购合同,把钱打过去,你们再去香港的分公司,换成外汇,私下采购。钱绕一圈,账上干干净净。”
研究所的财务室里,气氛严肃得像在组装炸弹。
沈逸风的副手老王,正在指导研究所的会计小张操作“星号账本”。那是一本用特殊纸张装订的厚本子,每一页都有水印,记录的每一笔交易,都对应着一个三位数的“星号”代码。
“记住,每笔‘星号’交易,必须有所长、我和银行三方密码验证。”老王低声说,“这本账,比金库的钥匙还重要。”
小张紧张地点点头,手里的钢笔在纸上落下,像是在编织一张无形的保护网。
深夜,沈逸风回到上海,直接去了总行的地下金库。
这里没有黄金,只有一个用厚达二十厘米钢板打造、配备三把不同钥匙的保险柜。他亲自将一套刻有“江南所”字样的“星号账本”副本和加密印章放了进去,转动钥匙,听着那沉重的落锁声。
这声音,像一声承诺。
他知道,自己守护的,不只是几笔钱,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秘密,和一群在黑暗中燃烧自己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