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枕头底下震个不停。
陈宇默睁开眼,天已经亮了。他摸出手机,屏幕被几十条消息塞满,邮箱提示音每隔几秒就响一次,社交平台私信列表拉到一半还看不到底。标题全是“合作意向”“品牌邀约”“紧急联系”。
他坐起来,点开第一条。
是家运动品牌的市场部发来的,说看了澄清会直播,认可他的表达方式,想谈代言。往下翻,又是一家护肤品牌,一家校园周边产品公司,还有一家连锁饮品店区域经理直接打了三个未接来电。
他没急着回。
起床洗了把脸,打开工作室的群聊。助手早就醒了,发了一长串截图:各大平台后台收到的合作申请已经超过五十条,电话记录显示有十二通来自不同广告公司的语音留言。
“你打算怎么筛?”助手问。
“先列出来,我一个个看。”
早餐摊买了一份煎饼,边走边吃。回到宿舍楼时,门口站着两个穿西装的人,看到他立刻迎上来,递名片说是某饮料品牌的区域负责人,希望能当面聊聊。
他点头,让对方下午两点去工作室等。
一上午都在处理信息。
每份提案都看了一遍。有些报价不低,但产品本身口碑一般,宣传方向也模糊;有的脚本写得像模板,台词生硬,一看就是随便找个网红念稿子;还有家减肥茶公司开价很高,但他记得自己以前说过这类产品容易夸大效果,直接删掉没再看。
留下五家。
其中一家运动品牌他印象最深。负责人姓林,四十岁左右,昨天打过电话,语气不急不躁,说话清楚。今天见面后也没带一堆人来造势,就一个人,提了个文件袋,坐下先说了句:“我们团队认真看了你的视频,不是为了蹭热度才找你。”
陈宇默看着他。
“你说的话我们都记住了。讲事实,不煽情,也不甩锅。这种态度和我们的品牌理念一致。”
他没立刻答应。
“你们想让我拍什么?”
林总拿出样片,是他们之前和其他博主合作的内容。画面干净,节奏明快,重点放在使用场景和真实反馈上,没有强行喊口号。
“我们希望你参与内容设计,不只是露脸。”
“比如?”
“下周有个城市跑活动,你可以带队参加,过程中自然展示产品。脚本我们有初稿,但欢迎你改,甚至重写。”
陈宇默点了头。
“我可以加即兴环节。”
“没问题。”
“但我不会背那种‘超强透气’‘瞬间吸汗’的话。观众知道我在演,就不信了。”
林总笑了:“我们就是要你的真实反应。”
两人聊了近一个小时。临走前,林总说:“三日内给你新脚本,你看过没问题,我们就报总部走签约流程。”
送走人后,助手坐在对面,有点担心。
“一天见四个广告商,会不会太赶?”
“不赶。”
“可刚出事不久,万一哪个合作出了问题,影响恢复的口碑。”
陈宇默低头翻笔记本,上面记着他划掉的项目和理由。
“我知道分寸。”
“那你为什么只选这两家深入谈?其他不是也有不错的?”
“好不代表合适。”他抬头,“有些人找我是因为觉得我现在有话题性,想借一波流量。但我们做的是长期内容,不能只看眼前。”
助手没再问。
中午饭也没好好吃,一直在回邮件。下午还有两家要来,一家做学生背包,一家是耳机品牌。背包那家想法不错,想联合推出校园主题系列,但预算卡得太死,拍摄空间小;耳机品牌倒是愿意给自由度,可他们给的初稿里让他穿校服跳操,像十年前的校园广告。
他摇头。
“我不干那种。”
“那你还想拍什么?”
“我想做点不一样的。比如真实记录一次创作过程,把产品融进去,而不是硬塞。”
助手记下建议,准备反馈给对方。
傍晚时,最后一家谈完。他回到工作室,阳光从窗户斜照进来,落在桌面上。电脑开着,文档里写着“拍摄计划草案”,光标停在第一行。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
1. 内容真实
2. 不夸大功能
3. 保留个人风格
4. 拒绝模板化台词
写完看了一遍,觉得还不够。
又补了一句:**能让人记住的不是产品,是人。**
窗外传来楼下食堂打饭的声音,有人骑车经过,铃铛响了一下。
他靠在椅背上,闭眼几分钟。脑子里闪过昨晚的事——夏初冉说的话,徐欢坐在角落的样子,礼堂灯一排排熄灭的瞬间。
那些画面还在,但不再压着胸口。
他知道,现在有人愿意相信他了。
不只是粉丝,还有原本观望的品牌方。他们看到的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个人坚持讲真话的结果。
这比任何热度都重要。
他睁开眼,开始打字。
标题写了“城市跑vlog企划”,下面列出几个镜头设想:清晨集合、热身过程、跑步中的对话、终点后的采访。中间自然插入产品使用场景,比如调整肩带、试戴耳机听歌、中途补水。
不做作,不刻意。
写到一半,手机又响。
是林总发来的消息:“脚本初稿已发邮箱,请查收。”
他点开附件,快速浏览一遍。
改动不小。原来的设计只有三个固定机位,现在增加了跟拍视角和第一人称镜头建议;台词部分全部改为提示性引导,比如“谈谈你对这次活动的看法”“你觉得装备哪里最实用”,留足发挥空间。
最后一页写着:**我们相信你的判断。**
他放下手机,继续修改自己的方案。
窗外天色渐渐暗下来,楼道里响起开关灯的声音。隔壁房间有人放音乐,音量不大,刚好能听见旋律。
他停下笔,盯着文档看了会儿。
突然想到一件事。
上次拍校园主题视频还是半年前,那时候没人关注,设备简陋,剪辑花了一周。现在条件好了,资源多了,反而更该守住最初的想法——做真实的内容。
他翻出相册,找到一张旧照片。是去年冬天,他在教学楼前架相机,背景是落雪的教学楼,手里举着一杯奶茶,笑得很傻。
那时就想,如果有一天能被人看到,一定要说得清、站得稳。
现在他做到了。
关掉相册,他新建一条日程提醒:**联系夏初冉,问问她愿不愿意出镜。**
理由还没想好,但直觉告诉他,这件事她能帮上忙。
她说话不浮夸,做事踏实,镜头前也不紧张。上次活动她帮忙协调场地,全程没出错,连摄影师都说她懂得抓节奏。
更重要的是,她不怕站在有争议的人身边。
这点很难得。
他把日程锁进待办事项,转回头继续写文档。
最后一段他写得很慢:
“这次拍摄不只是一次广告合作,也是向观众证明——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式重新开始。不靠炒作,不靠对立,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信任。”
敲下最后一个字,他保存文件。
抬头看窗外,西边还有一点亮光,但很快就要沉下去。
他伸了个懒腰,拿起水杯喝了口凉水。
手机在这时震动。
低头一看,是母亲发来的消息:“今天有朋友说在视频里看到你了,为你高兴。”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几秒,回了两个字:“嗯,还好。”
发出去后,他把手机倒扣在桌上。
工作室安静下来,只有电脑风扇轻微转动。
他打开邮箱,准备给林总回复脚本意见。
手指悬在键盘上,忽然停住。
转而点开通讯录,找到那个名字。
还没按下去通话键,门被敲响了。
“陈宇默?你在吗?”是助手的声音,“刚收到消息,另一家品牌说愿意重新调整预算,想明天再谈一次。”
他应了一声:“知道了,安排吧。”
说完,视线回到屏幕上。
那个名字还在通讯录里亮着。
他盯着看了两秒,抬手合上了电脑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