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琦一行人拒绝了送到府上的大大小小的帖子,第二日一到便启程归家。
几人归心似箭,回去的时间比来府城的时间用的还短,在路上不过两日的功夫便到了家。
苏氏这几天天天翘首以望,一有空便在门口张望,这天她刚下了工回家,便听到了远远传来了踢踢踏踏的马蹄声。
苏氏大喜,不过等了片刻,果然便见到了孟琦几人的马车。
马车停稳后,苏氏迎上前去,却见马车上下来了一个蔫巴巴的孟琦。
去府城的路上,孟琦便已经晕了车,如今回来的时候他们归心似箭,马车也开得更快,于是她便也晕得更厉害。
看着面色煞白的孟琦,苏氏心疼坏了,赶忙将几人迎进屋去,又一迭声地唤了老太太出来。
老太太急忙过来一看,也心疼坏了,忙对身边的下人道:“快!快去厨房拿碗酸梅汤过来!”
知道孟琦几人该就是这几日便要归家了,就是从之前的信件上知道了孟琦会晕车这件事,于是老太太这几日日让灶上熬着酸梅汤,就备着这时候给孟琦喝呢。
孟琦喝了酸梅汤,确实感觉好了一些,见她似乎缓过来了,面上也终于有了一丝红润,老太太便赶忙让众人散开,让孟琦自己在屋中好好休息。
等孟琦彻底缓了过来,这才从下人那里听说了带婆婆离开的事情。
孟琦有些惊讶:“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离开了呢?”
老太太叹了口气,从袖中拿出来了一封信:“具体如何我也并不清楚,但她留了一封信给你,不如你自己看看吧。”
孟琦一入手便觉着信封的重量不对,她将信件拿出,又从信封里拿出了一个玉佩。
这玉佩通体火红,拿在手上乍一看上去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且通体没有一丝杂色,其上雕了一只朱雀。
朱雀展翅而立,长尾舒展,身侧雕满了镂空的流云图案,瞧起来格外的灵动而富有英气。
这玉佩一看便知道价值千金。
但孟琦只打量了一眼,便将目光落在了那信纸上。
她低头逐字逐句的看完,面上既有怅然,又夹杂着一丝欣慰。
老太太没看明白她这个表情,疑惑的问道:“如何?”
孟琦笑了笑:“是好事呢,带婆婆今年就要过七十大寿了,她家中子侄不放心她,特意接了她家去呢!”
接着又十分感动:“她走时还不放心我,还将那产牛乳的庄子特意留给了我,哎,我真不知道回馈戴婆婆的厚爱。”
读着读着,她面上又显出几分不舍:“戴婆婆说她年纪大了,这次回去就不会再来了。”
老太太叹了一口气:“戴婆婆年纪着实不小了,总在路上颠簸,确实对她的身子也不好。”
孟琦点点头:“外婆说得对,好在戴婆婆有家中子侄照顾,回去也好。”
接着孟琦收了面上的不舍之色,握起拳头道:“我也要努力了,戴婆婆说说她在京城等我,等着我把铺子开到京城去呢!”
又拿起了那玉佩,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
“这玉佩定然价值不菲,等我去了京城,还得还给她呢!”
老太太温柔地笑着,只点了点头,却没再作声。
傻孩子。
她知道戴婆婆的身份,也知道戴婆婆这辈子都没有成婚,自然也没有子嗣。
戴婆婆说的那子侄……
老太太不经意地抬眼,看了看京城的方向。
戴婆婆是个好人,也是她以前最为崇拜的人,希望那人真的能照顾好她吧。
好在付大夫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外婆?”
孟琦见老太太出神,有些疑惑。
老太太可是她极好的聊天搭子,可是从来不会敷衍她的。
老太太被孟琦这么一喊回过神来,温柔的摸了摸孟琦的头发:“外祖母听到了,那我们阿琦可要努力呀,不要让戴婆婆等久了。”
孟琦重重的点了点头,又拉了老太太坐下:“我正要与您说这事儿呢!”
于是便给老太太仔细说了自己之后的打算。
这边自是一副祖孙俩和乐融融的景象,而那头,正被老太太和孟琦二人讨论的戴婆婆正在车厢里闭目养神。
马车疾驰在官道上,戴婆婆这毫不起眼的马车里却是极为平稳,李婶子掀帘看着窗外极速后退的景色,叹了不知今日第几回气。
戴婆婆原本想忽视她,却被她这一声又一声的气叹得心烦。
于是她微微的皱起了眉来,还是忍不住道:“说吧?怎么了?”
还未等李婶子说话,戴婆婆又道:“跟你娘一般,叹气叹的人头疼。”
李婶子有些委屈:“您还记得我娘啊?那怎么不把我娘一起带到寒山镇?”
戴婆婆有些无奈:“我们这不是要回去了吗?你回了京城,自然能见到你娘。”
李婶子有些恼怒:“您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把我娘带了来,不就可以……”
一直留在寒山镇。
她早就看出来了,戴婆婆喜欢寒山镇,也喜欢那个小姑娘,其实一点也不想回京城去。
所以她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不把她娘一起带上,这样她们就可以一直在寒山镇待着。
戴婆婆叹了口气:“你真是比你娘笨多了。”
她在先帝去世后,受先帝所托,将自己那侄子拉扯大,可他大了以后,就再也不愿听她的。
但这本也没什么,她也不是个恋权的,见这小子能独当一面后便放了手,既然彼此相看两厌,不如便离得远远的。
但作为养大他的姑母,她那侄子却还非得为了个“孝”的名头日日往她面前凑,又如何能真的放心她自己一人出了京城呢?
若是她出了事情,岂不是让全天下的人戳他脊梁骨。
而这次她之所以能来寒山镇,还是她难得地软了性子,说自己若是不来上一次死了都难闭眼,这侄子才勉为其难的同意。
当然了,她也自觉地把自己府上一众老人留在了京城,其中就包括了李婶子的母亲、她的贴身嬷嬷。
如此,他那高高在上的侄子才放下了心来,同意她住上一段日子。
想到回到京城以后过的日子,戴婆婆叹了口气。
真没劲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