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登基与封后的最终诏书,经过萧玦的亲自审定后,很快便由朝廷明发天下,并在京城各处张贴告示,由官府派员宣讲。
诏书内容迅速传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关于皇帝立誓“不设妃嫔,唯皇后一人”以及确立“帝后同心,共理阴阳”的部分,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茶楼酒肆,街谈巷议,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道前所未有的诏书。
“听说了吗?陛下下了明旨,此生只要皇后娘娘一人,不选秀不纳妃!”一个茶客激动地对同伴说道,声音洪亮,引得周围人都侧耳倾听。
“何止啊!诏书上还说了,皇后娘娘要与陛下一同处理朝政,共理阴阳呢!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陛下真是情深义重!皇后娘娘也当得起!若不是娘娘,北境能不能守住还两说,咱们哪能安安稳稳坐在这里喝茶?”
“就是!娘娘推广的那些粮食种子,咱老家去年就用上了,多收了三成的粮呢!这可是活命之恩!”
“还有那新式犁杖,省了多少力气!娘娘是真心为我们老百姓着想的好人!”
“陛下是明君,娘娘是贤后,这才是天作之合!那些靠着送女儿进宫博富贵的人,这下可傻眼了吧?哈哈!”
市井之间,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之声。普通百姓的观念直接而朴素,谁让他们吃饱饭,谁保护了他们的平安,他们就拥戴谁。凌薇的功绩实实在在,惠及了无数人,而萧玦对她的专情与尊重,不仅未被诟病,反而被看作是“重情重义”、“不耽于女色”的明君表现。在百姓看来,这样的皇帝和皇后,远比那些后宫三千、争风吃醋导致朝政混乱的君主更值得拥护。
甚至许多深闺女子,在听闻此事后,也感到一种莫名的振奋与羡慕。凌薇的存在,仿佛为她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们看到,女子的人生,并非只有相夫教子、困于后宅这一种可能。原来女子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德行,赢得帝王唯一的爱情,甚至可以参与到天下大事中去。
“若能如皇后娘娘一般,才不枉此生……”不少怀揣着梦想的年轻女子,在心中暗暗叹息,同时又对未来的生活多了一丝模糊的期盼。
朝堂之上,虽然仍有少数保守派私下里觉得陛下过于离经叛道,但面对汹涌的民意和皇帝不容置疑的态度,也只能将不满压在心底,不敢再公开表露。更何况,凌薇的功绩和能力摆在那里,她并非依靠色相或家世上位,而是实打实地赢得了威望,这也让许多中间派的官员无话可说,甚至开始思考“帝后共治”可能带来的新气象。
青竹村来的苏正德等人,在驿馆听到诏书内容和民间议论后,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与有荣焉。他们深深觉得,能认识并追随这样的皇后,是他们青竹村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陛下圣明!娘娘千岁!”的欢呼声,不时在京城各处响起,自发而真诚。
这份几乎席卷了整个京城乃至更远地方的拥戴热潮,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进一步巩固了萧玦和凌薇的地位。它明确地告诉所有人,这对帝后的组合,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百姓称其配明君”,这句话不再是诏书上的溢美之词,而是成为了所有大靖子民的共识。凌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着的功绩,完美地匹配了萧玦这位“马上得天下、亦能治天下”的明君,他们的结合,被看作是盛世开启的最佳保证。
在这种空前热烈的拥护氛围中,登基与封后大典,也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整个京城,都翘首以盼,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