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已至,各地秋收的奏报陆续送达京城。看着奏章上记录的数字,凌薇的眉头并未完全舒展。虽然因北境战事平息,总体粮产比去年有所回升,但地区间差异极大,许多地方的产量仍徘徊在较低水平,抗灾能力薄弱。
“看来,仅靠下发种子图纸,力度还远远不够。”凌薇将一份汇报南方某州因虫害减产的奏章递给萧玦,“农事关乎国本,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和支撑体系。”
萧玦深以为然:“皇后有何具体想法?”
凌薇铺开一张大靖疆域图,上面已经用朱笔标注了一些点线:“臣妾设想,可分三步走。”
“其一,确立核心,以点带面。正式下旨,将青竹村设为‘皇家农事示范与推广总堂’,授予苏正德等人正式官身品阶(如农师、技正等),总领全国新式农法推广事宜。以其为根基,将成功经验系统化、条理化,编撰成《新法农书》,图文并茂,刊印分发各州县。”
“其二,建立网络,覆盖州县。在各州府设立‘农事分堂’,由总堂派遣得力骨干或培训合格的当地农师负责,统筹本州农技推广、种子调配、问题解答。再往下,在各县,乃至大的乡镇,设立‘农事指导所’,确保最基层的农户也能得到及时的技术支持。”
“其三,保障激励,促进流通。由朝廷设立专项‘助农贷’,以低息甚至无息的方式,贷给愿意尝试新法但缺乏资金的贫困农户,用于购买良种、新式农具。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土壤气候,发展特色农副业,并由朝廷牵头,建立更畅通的粮食和农副产品购销渠道,确保丰产亦能丰收,提高农人积极性。”
这一套组合拳,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基层落实,既有技术支撑,又有政策保障,考虑得极为周全。萧玦听完,眼中满是赞赏:“此法大善!便依皇后所言,即刻拟旨,着户部、工部协同总堂,尽快推行。”
圣旨下达,如同给初建的农业新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青竹村“皇家农事示范与推广总堂”的牌匾在万众瞩目下挂起,苏正德、赵铁匠等人穿着崭新的官服,激动得手足无措,却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按照凌薇的指导,开始将多年实践经验整理成册,并选拔聪慧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培训。
各州府的农事分堂也陆续建立起来,首批骨干大多由青竹村派出,或是在北境屯田、青竹村学习过并表现优异者担任。他们带着《新法农书》、精选的种子和满腔热情,奔赴各地。
各地的反应起初不乏观望者,但在朝廷政策和实际效益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当看到使用了新式犁杖翻地更深更省力,播种了高产作物的田地产量明显超过邻家,遇到虫害病害能得到农师的有效指导时,怀疑便化为了信服和感激。
凌薇也并未完全放手。她通过总堂,持续关注着各地的推广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例如,针对南方多雨地区,她提出了改良排水系统和选种耐涝作物的建议;针对西北干旱之地,则强调了保墒技术和寻找耐旱作物的重要性。
她还鼓励农师们不要拘泥于既有经验,要善于观察和总结,将各地的好方法记录下来,反馈回总堂,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一年之后,成效初显。在全国性的秋收统计中,尽管部分地区仍有灾情,但大靖的整体粮食产量,相比推行新体系前,提升了接近两成!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大飞跃。
官仓开始变得充实,市面上的粮价趋于平稳,甚至略有下降。底层农民的脸上,笑容多了起来。虽然距离“仓廪实”的盛世标准还有距离,但所有人都看到了明确的希望。
“皇后娘娘真是活菩萨啊!”这样的赞誉,从青竹村传出,已然响彻了大靖的田间地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如同为帝国的民生根基浇灌了甘泉,使得大靖王朝向着“百姓富足”的盛世目标,迈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