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俄军服役了三十年的老兵,他太清楚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了。
俄空天军在苏里斯顿的行动中,精确制导武器的圆概率误差通常在5-10米之间,能达到3米以内就算是“高精度”了,而泽尼斯塔尔的炸弹居然能做到1米以内——这已经不是“精度高”,而是“精准到可怕”。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作战参谋佩特罗夫少校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补充报告。
“将军,前线顾问伊万诺夫少校发回来的最新情况,苏里斯顿政府军已经收复了42%的城区,叛军残部主要集中在城东的工业区,还有少量溃散到了郊区。”
佩特罗夫把报告放在办公桌上,低头站在一旁。
特列季亚科夫抬起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伊万诺夫有没有说士兵的反应?”
“说了,”佩特罗夫坐下后,身体微微前倾,“基层士兵和民兵对泽尼斯塔尔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在说‘要是早来就好了’。中层军官则比较谨慎,没有公开表态,但私下里都在担心我们的态度。”
特列季亚科夫冷笑了一声,拿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咖啡已经凉了,就像他此刻的心情。
“担心我们的态度?他们该担心的是,苏里斯顿的天空,什么时候开始由一家公司说了算了。”
他把那份武器效能报告推给佩特罗夫。
“你看看这个,对比一下我们在赫梅米姆基地部署的米格-29Smt,还有苏-34战斗轰炸机,你觉得我们的装备,能比得过‘海德拉’吗?”
佩特罗夫拿起报告,快速翻看着,脸色渐渐变得凝重。
他在俄空天军服役了十五年,对自家装备的性能了如指掌。
那是越看越心惊。
“将军,这……这不可能吧?”佩特罗夫的声音有些发颤,“波斯人的这款战机明明是在米格-29的基础上改进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性能提升?米高扬设计局的人难道在撒谎?”
“不是米高扬撒谎,是泽尼斯塔尔的技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特列季亚科夫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之前的事——当时他在莫斯科发来的报告中看过一份关于泽尼斯塔尔公司的秘密报告,里面提到过泽尼斯塔尔对奥斯曼的军事报复行动,而且每次行动都以“高精度打击”“低伤亡”着称,但当时他以为那只是西方媒体的夸大其词,没放在心上。
“还记得去年奥斯曼介入苏里斯顿的事吗?”特列季亚科夫突然睁开眼睛,看向佩特罗夫,“当时奥斯曼空军派了3架F-16,结果被泽尼斯塔尔的战机打下来2架,还有1架仓皇逃窜。当时我们以为是奥斯曼的飞行员水平差,现在看来,是我们太小看泽尼斯塔尔了。”
佩特罗夫点点头,那件事他还记得很清楚。
当时俄军司令部还组织过研讨会,分析奥斯曼失败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指挥失误”“情报不足”,从来没人想过是泽尼斯塔尔的装备领先太多。
“将军,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莫斯科那边还没回复我们之前的报告。”
“等不及了。”
特列季亚科夫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阿勒颇城东的工业区。
“你立刻起草一份详细报告,把武器效能、战场反应、泽尼斯塔尔的既往行动都写进去,重点强调他们对叛军高层位置的精准掌握——俄空天军做不到,美军也做不到,这家公司却做到了,这比他们的武器更可怕。”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苏里斯顿东北方向的库尔德控制区,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另外,让赫梅米姆基地的苏-35部队进入一级戒备,密切关注海德拉中队的动向。告诉伊万诺夫,让他多跟政府军中层军官接触,弄清楚苏里斯顿跟泽尼斯塔尔和波斯方面到底达成了什么协议——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苏里斯顿变成泽尼斯塔尔的‘后花园’。”
佩特罗夫站起身,敬了个军礼:
“是,将军!我立刻去办!”
特列季亚科夫看着佩特罗夫离开的背影,重新拿起那份武器效能报告。
报告的最后一页,附着一张海德拉战机的照片——银色的机身,机翼下挂载着四组精确制导炸弹,机身上印着一个黑色的九头蛇徽,蛇口里含着一把闪电。
“泽尼斯塔尔……”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手指轻轻抚摸着照片上的九头蛇徽,“你们到底想在苏里斯顿干什么?”
窗外,大马士革的阳光渐渐变得炽烈,司令部大楼前的俄国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而远处的天空,似乎有一架银色的战机掠过,留下一道淡淡的航迹云——那是海德拉中队的战机,正在执行下午的巡逻任务。
特列季亚科夫知道,苏里斯顿的局势,从这一刻起,已经彻底变了。
代尔祖尔空军基地的跑道上,热浪滚滚,空气被晒得扭曲。
三架银色的海德拉战机排成一字纵队,正准备起飞——这是今天的第三波巡逻任务,目标是阿勒颇城东的叛军工业区。
飞行员格尔哈德·冯·拉特瑙坐在“海德拉02”的驾驶舱里,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操作着,hUd(平视显示器)上跳出一行行数据:高度0米,速度0公里\/小时,武器系统正常,雷达系统正常。
“海德拉16,检查完毕,请求起飞。”
格尔哈德对着喉头麦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今天早上他已经执行了一次空袭任务,炸毁了叛军的一个弹药补给点,现在又要去巡逻,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海德拉16,塔台收到,允许起飞。”无线电里传来塔台指挥官的声音,“注意,目标区域有零星防空火力,保持高度3000米,发现目标后立即上报。”
“明白。”格尔哈德推动操纵杆,“海德拉16”的引擎发出一阵轰鸣,机身缓缓向前滑行,然后猛地抬头,冲上蓝天。
旁边的“海德拉17”和“海德拉18”也紧随其后,三架战机很快形成楔形编队,朝着阿勒颇的方向飞去。
格尔哈德看着hUd上的航线图,手指在战术平板上轻轻点了点——屏幕上显示着阿勒颇城东的叛军据点分布,每个据点都用红色圆点标记着,旁边标注着“机枪火力点”“迫击炮阵地”“人员集结地”等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地面引导小组和泽尼斯塔尔情报部门给的。
“各机组注意,到达目标区域后,先进行空中侦察,确认叛军位置后再行动。”格尔哈德对着无线电说,“记住,我们的任务是巡逻和威慑,不是盲目打击——尽量减少平民伤亡。”
“海德拉17收到。”
“海德拉18收到。”
三架战机很快飞到阿勒颇上空,从空中往下看,这座城市一半是废墟,一半是正在重建的街区。
城西的收复区里,能看到政府军士兵在清理废墟,老百姓在街头摆摊,甚至有孩子在断墙旁玩耍;而城东的工业区,则一片死寂,只有几缕黑烟从厂房的烟囱里冒出,那是叛军在焚烧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