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红星村与邻村交界的田埂上就挤满了人。
红星村的村民扛着锄头、铁锹,邻村的人则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捆好的竹筋——两村约定好今天正式开工修延伸渠,连空气里都飘着股干劲十足的味道。
林薇站在渠线起点,手里拿着系统奖励的“简易工程测绘仪”(伪装成木柄水准仪),正给两村的后生们指方向:“从这往南,坡度保持0.5%,每挖一米就用水平尺量一下,别挖斜了。”
陆衍则蹲在旁边,用石灰在地上画标线,军绿色的裤子沾了不少白灰,却没在意:“咱们分两组,红星村负责清表和打夯,邻村负责运土和铺竹筋,大伙互相搭把手,进度能快不少。”
一开始进度很顺利,锄头挖进松软的土层,很快就开出半米深的渠沟。
可挖到中途,锄头突然“当”的一声撞上硬物——底下竟是层半米厚的硬土层,一锄头下去只留下个白印,震得人虎口发麻。
“这咋挖啊?”邻村的李二哥甩着发酸的胳膊,皱着眉抱怨,“挖了半天就动了点皮,照这速度,十天肯定完不成!”旁边几个邻村村民也跟着附和,有的甚至放下了锄头:“早知道有硬土层,当初就不该答应这么快开工。”
林薇赶紧走过去,蹲下身用手摸了摸硬土层,又敲了敲,心里有了主意。
她起身对大伙说:“别慌,这硬土层看着结实,其实怕水浸。咱们先在土层上凿些坑,灌上温水泡一泡,再用夯土锤砸,就能把它砸松。”
说着,她从工具包里拿出系统兑换的“高强度夯土锤”(伪装成铁匠铺打的重锤),递给陆衍:“你力气大,先试试。”
陆衍接过夯土锤,站在渠沟里,憋着力气往下一砸——“咚”的一声闷响,硬土层上竟真的裂开了道小缝。
“真管用!”李二哥眼睛一亮,赶紧招呼人:“快!去河边提水,咱们泡土层!”
两村人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凿子凿坑,有的提着水桶运水,有的则围着泡软的土层用锄头挖。
王翠花也推着小推车来了,车上装着保温的绿豆汤,还带着强子:“大伙歇会儿,喝碗汤再干!强子,你帮着递凿子,别让大人累着。”
她给李二哥递汤时,还笑着说:“之前我也觉得难,可林丫头总有办法,跟着她干,错不了。”
李二哥接过汤碗,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之前是我急了,王婶你别往心里去。你们红星村有林丫头这么个懂行的,真是福气。”
太阳升到头顶时,硬土层终于被泡软,一锄头下去能挖起一大块土。陆衍带头跳进渠沟,挥舞着夯土锤砸土,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后背的衣服全湿透了。
林薇也没闲着,帮着铺竹筋,还教邻村村民怎么把竹筋铺得均匀,防止渠壁坍塌。“竹筋要每隔三十厘米铺一层,两端得固定住,这样渠壁才结实,以后水冲也不怕塌。”她一边示范一边说,手里的竹筋摆得整整齐齐。
张大爷也加入了铺竹筋的队伍,他虽然年纪大,却看得仔细,发现有根竹筋没固定好,赶紧提醒:“丫头,这根竹筋松了,得再用土埋实点,不然以后容易翘起来。
林薇赶紧道谢,按张大爷说的加固好,心里暖暖的——以前反对修渠的老人,现在也主动帮着把关,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傍晚时分,延伸渠已经挖好了一半,渠沟里铺好的竹筋像一道道肋骨,撑起了整齐的渠壁。两村人坐在渠边休息,喝着绿豆汤,聊着天。
李二哥看着修好的渠段,笑着说:“照这进度,再过五天就能完工!等渠通了水,咱们的稻田也能像红星村的一样,长得绿油油的。”
林薇拿出系统面板,看着上面“灌溉渠延伸工程进度60%”的提示,心里踏实不少。
陆衍走过来,递给她一块擦汗的毛巾:“累坏了吧?今天大伙都很卖力,尤其是邻村的人,后来都没怨言了。”
林薇接过毛巾,擦了擦汗,望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夕阳:“因为他们知道,这渠修好了,受益的是两村人。以后啊,咱们还能一起搞更多合作,让日子过得更好。”
晚风拂过渠沟,带来泥土的清香。两村人的笑声混在一起,在田埂上久久回荡——这条延伸的灌溉渠,不仅在土地上延伸,更在两村人心里,架起了一座通往共赢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