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冷链站的彩钢顶,门口就围了圈村民——李二哥蹲在地上,手里攥着根白菜叶,眉头皱得紧紧的:“这白菜存得是新鲜,可运到县城菜站得走一个钟头,冬天风大,菜筐子露天放,到地方准冻得蔫巴巴,卖不上价咋办?”旁边的张大爷也跟着点头:“上次去县城送菜,就有半筐黄瓜冻坏了,心疼得俺直跺脚,要是有个能保温的车就好了。”
林薇刚给冷链机测完温度,听见议论心里一动——之前系统奖励的“冷链运输三轮车改装图纸”正好能派上用场。
她刚要开口,脑海里的机械音就准时响起:【检测到农产品运输保温需求,触发支线任务“1天内完成三轮车冷链改装并完成首次县城运菜”。任务奖励:1. 三轮车保温层专用石棉瓦(县物资站免费调拨);2. 县城菜站王经理联系方式;3. 额外保温棉被10床(适配菜筐)。】
“有办法了!”林薇转身回屋,拿出画好的改装图纸(系统图纸伪装成手写稿),蹲在地上展开,“咱们把村里那辆旧三轮车改改,车厢四周装石棉瓦,内壁铺保温棉被,车顶加个活动盖板,就能当冷链车使,菜运到县城也新鲜!”
陆衍凑过来看了两眼,立刻明白:“我现在就去村头铁匠铺,让老张给石棉瓦打孔,好固定在车厢上!
李二哥,你带几个人把旧三轮车推来,清理下车厢里的锈迹!”李二哥一听,立马起身:“放心!俺们这就去推,保证清理得干干净净!”
张大爷也没闲着,拄着锄头去自家仓库翻找:“俺家有两卷旧铁丝,正好用来固定石棉瓦,还有块橡胶皮,能给车厢缝当密封条,不漏风!”
王翠花则拉着强子,往供销社跑:“俺去领系统……领县物资站给的保温棉被,再买两斤红糖,熬点姜汤给大伙暖身子!”
没到晌午,旧三轮车就推到了工地,车厢里的锈迹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露出暗黑色的铁皮。
陆衍带着铁匠老张,把石棉瓦一块块钉在车厢四周,每块瓦之间都用橡胶皮塞紧,防止漏风;李二哥和后生们则把保温棉被铺在车厢内壁,用铁丝固定牢,摸上去又软又厚实;林薇则在车顶装活动盖板,盖板内侧也贴了层薄棉被,盖下来严丝合缝。
“试试能不能装菜!”陆衍搬来一个装满白菜的菜筐,放进车厢——车厢不大,正好能放四筐,盖上盖板后,伸手摸车厢外壁,一点不觉得凉。“成了!”李二哥兴奋地拍了下车厢,“这比俺家的棉袄还暖和,菜运到县城肯定冻不了!”
下午两点,改装好的冷链三轮车准时出发——陆衍骑车,林薇坐在车斗旁,负责扶着菜筐。
砂石路平整,三轮车跑得稳,风从耳边吹过,却听不到车厢里有漏风的声音。
半个钟头后,县城菜站到了,王经理早等在门口,看到改装的三轮车,惊讶地挑眉:“林姑娘,你们这法子真妙!我还担心菜冻坏,没想到你们连运输都想到了!”
打开车厢盖板,四筐白菜还是新鲜的,菜叶上的露水都没干。
王经理拿起一棵,笑着说:“就冲这新鲜度,以后你们的菜我按最高收购价收!每周送三次,每次两百斤,我给你们留个专门的摊位!”
林薇赶紧拿出系统奖励的“合作协议模板”,和王经理当场签了字——白纸黑字,红手印按下去,两村人的菜终于有了长期稳定的销路。
往回走时,夕阳把三轮车的影子拉得很长。陆衍踩着脚蹬,语气里满是笑意:“以后咱们不仅能存菜,还能稳稳当当地卖菜,再也不用怕冻坏了。”
林薇坐在旁边,手里攥着刚签的协议,心里暖暖的:“等开春,咱们再改装两辆三轮车,把大棚的黄瓜、西红柿也运过来,能多赚不少钱。”
回到村里时,村民们早等在村口——王翠花领着妇女们,手里拿着刚烙好的玉米饼;张大爷则蹲在冷链站门口,烟袋锅子冒着火星。“成了没?”李二哥第一个冲上来,眼里满是期待。
林薇举起手里的协议,笑着点头:“成了!王经理按最高价比收,每周送三次菜!”
“太好了!”村民们立刻欢呼起来,有的围着三轮车看,有的抢着看协议,王翠花把玉米饼递到陆衍和林薇手里:“快吃,热乎着呢!以后咱们的日子,就像这三轮车似的,稳稳当当往好里走!”
晚风拂过村口的老槐树,叶子沙沙响,像是在为这新的希望鼓掌。
林薇靠在陆衍身边,看着热闹的村民们,心里清楚——从灌溉渠到砂石路,从冷链站到冷链三轮车,第二阶段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两村人的齐心,离不开系统的助力。
而这条路,还在继续往前延伸——下一步,他们要把红星村的菜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乡村的基建能撑起好日子,农民的汗水能种出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