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狗剩看向身旁呆若木鸡的宋之问,继续说道:“宋大人,您在食堂吃的土豆丝,就是用这土豆切的。您喝的那碗汤里,飘着的一节一节黄澄澄的,就是玉米粒。”
宋之问扫过眼前堆积如山的麻袋,喃喃自语:土豆……玉米……
一亩三千斤!?
他想起景和九年,南境大旱,他跟着户部尚书张居廉,为了区区五十万石赈灾粮,愁得三天三夜没合眼。眼睁睁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变成一条条饿死的人命。
那时的他,觉得天要塌了。
可现在……
宋之问踉跄着上前,抚摸着仓库内的麻袋,问道:“李……李司长,此物……此物亩产三千斤,可当真?!”
李狗剩弯下腰捡起一个红薯,回答道;“宋大人,当然是真的!!”
宋之问激动的说道:“三千斤啊!一亩地,便能养活三户人家……若……若天下皆种此物……”
“这代表着一个我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盛世。”
“噗通!”
宋之问双膝一软,直挺挺地跪下。朝着那满仓的粮食,朝着北夏万民的未来,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哭喊道:“陛下啊!苍天有眼!我北夏……我北夏从此以后,再也不会为粮食犯愁了!再也不会有饿殍遍野了!”
夏侯玄上前将他扶起,说道:“宋大人,起来吧。”
“等来年开春,本王会将这些种子全部上交朝廷。”
“只要户部将这些种子散布到整个北夏,让天下农户种下,一年之内,温饱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待本王的路通达全国,让货物在九州之内畅行无阻,北夏的税收,便会如这仓中的粮食一般,一年比一年多。”
宋之问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泪水,站直身子。他看着眼前的夏侯玄,这个曾被满朝文武视为“废物”的皇子,心中百感交集。
夏侯玄转过身去,背对着那座粮山,淡然道:“本王生于北夏皇室,在朝中诸公,在我的那些兄弟眼中,不过是个只知享乐、不堪大用的废物。他们争权夺利,经营党羽,而我选择来到北州。”
“身为皇室子嗣,吾亦曾想过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然,命途多舛,世事难料。既身为鱼目,纵然不能一跃龙门,亦当乘风破浪,奋力逆流而上。”
“他们看不上这片土地,我来!他们不愿做这修桥铺路的苦差事,我做!我要用这一把铁锹,一车水泥,为我北夏,铺出一条通天大道!我要以一己之力,让我北夏真正的崛起!”
“否则,岂非枉来这人世一遭!”
“宋大人,现在,你明白本王为何要开办分院了吗?”
夏侯玄指了指仓库内的粮食,继续说道:“未来,我北夏不缺粮食,不缺钱。我们最缺的是能将粮食变成军饷,将钱变成驰道,将蓝图变成现实的人才!”
“一个北州书院,远远不够。本王要在北夏四境,九州之内,开办九家分院!”
“我要让那些农户、工匠、商贩的孩子,都有书可读,有技可学!为我北夏,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能看懂图纸的工头,会核算成本的账房,懂改良农具的匠人,以及能治理一方的干吏!”
宋之问在这一刻,他终于明白,当初在太和殿上夏侯玄为什么会提出,选择就藩北州。这片被世人遗忘的贫瘠之地,正是他大展拳脚,实现心中宏图的起点!
夏都的朝堂是泥潭,只会消耗他的心力。而这广阔的北州,才是他织网天下的棋盘!
宋之问对着夏侯玄,郑重其事地躬身一揖,这一次,是发自肺腑的敬佩与臣服。
“王爷……北夏有您,实乃万民之幸,北夏之幸!老臣……心服口服!”
……
千里之外,北夏都城,夏都。
阳光透过窗棂,在户部衙署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户部尚书张居廉,身着一身青色官服,坐在卷宗前,手指捏着一支狼毫笔,一遍又一遍地核算着刚刚汇总上来的秋税总额。
算盘珠子被他拨得噼啪作响,案上的茶水早已凉透。
他放下笔,拿起那份来自青州的税收总册,看向总册末尾的数字上,口中喃喃自语道:“不对……不对啊……”
“青州的税收……怎么会比去年多出了一百二十万两?”
张居廉挠了挠头,百思不得其解。
往年,青州那地方,税收能过百万两就算是丰年了,遇上灾年,七八十万两也是常有的事。今年无灾无祸,可这税银……竟然暴涨到二百二十万两!
翻了一倍还多!
他都怀疑是青州知府刘孟源为了政绩,谎报数目,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谎报税收是杀头的大罪,刘孟源那只老狐狸,没这个胆子。
难道是自己算错了?
张居廉拿起算盘,又将青州各县上缴的数目加了一遍,结果依旧是二百二十万两!
他呆坐了半晌,猛地站起身来,将税册揣进怀里。
此事太过蹊跷,必须面呈陛下!
他理了理官服,大步走出衙署,向着皇宫的方向快步走去。
.........
皇宫,御书房内。
檀香袅袅,气氛肃穆。身着龙袍的夏启凌,正坐在案前批阅奏折。
张居廉一路疾行,额上已见细汗。他将那本核算好的全国税收总册呈了上去,躬身道:“陛下,今年秋税已经核算完毕,总计一千一百八十万两白银,比去年……多出近一百万两。”
夏启凌闻言,眼露一丝喜色。
国库能多进项,总是好事。
他接过税册,翻阅起来。
片刻之后,夏启凌询问道:“张爱卿,这青州的税收,为何涨了这么多?”
张居廉躬着身子,苦笑道:“陛下,老臣也正为此事困惑。青州知府刘孟源递交上来的数目,就是二百二十万两白银。老臣反复核算过三遍,分毫不差。”
夏启凌拿着税册,想了想。
这会不会是跟老九修路有关。
上一次让他回夏都,主持吴国与北齐和谈之事,在御书房内,他就告诉朕“要想富,先修路。”
“路通则商通,商通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难道……这多出来的一百二十万两,是那小子用铁锹和水泥,硬生生从青州那片土地上刨出来的?
夏启凌放下税册,提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的圣旨上迅速写下几行字,盖上玉玺,喊道:“来人!”
一名太监快步入内。
“将这道圣旨,八百里加急,送往北州。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