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费尽周折,请来如来佛祖降服一众妖怪,将唐三藏师徒从重重危难中解救出来,而后便离开狮驼城,继续踏上西行之路。
时光荏苒,又历经数月,转眼间冬天悄然而至。但见那山岭间,梅花含苞欲放,恰似温润美玉即将破茧而出;池中的水也渐渐凝结成冰,宛如一面平整的银镜。红叶纷纷扬扬飘落,似是给大地铺上一层斑斓的地毯,而青松却愈发显得翠绿清新,在寒风中傲然挺立。
淡淡的云朵悠悠飘动,仿佛预示着大雪即将纷扬而至;枯黄的野草伏在山间,一片平坦,宛如大地沉睡的暖衾。满目皆是寒冷的光芒,阴气沉沉,透着彻骨的寒冷,仿佛要将世间万物都冰封其中。
师徒四人不畏这凛冽严寒,顶风冒雪,风餐露宿,一路坚定前行。走着走着,前方又隐隐望见一座城池。唐三藏不禁开口问道:“悟空,那边又是何处?”
孙悟空答道:“走到跟前自然知晓。若此地乃国王所在之处,咱们便需倒换关文;要是普通的府州县,径直走过便是。”
师徒几人话音未落,已然来到城门之外。唐三藏下马,一行四人缓缓走进月城,只见一个老军,正蜷缩在向阳的墙下,避风打盹。孙悟空轻步上前,轻轻摇了摇他,唤道:“长官。”
那老军猛地从睡梦中惊醒,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瞧见孙悟空,吓得“扑通”一声连忙跪下磕头,口中喊道:“爷爷!”
孙悟空哭笑不得,说道:“你别这般大惊小怪,我又非恶神,你唤我爷爷作甚!”
老军依旧磕着头,说道:“您是雷公爷爷!”
孙悟空无奈道:“胡说!我乃从东土前往西天取经的僧人。刚到此地,不知这地方叫甚名儿,故而问你。”
老军听了这话,这才定下神来,打了个呵欠,缓缓爬起身,伸了伸懒腰,说道:“长老,长老,恕小人无礼。这地方原本叫做比丘国,如今改叫小子城了。”
孙悟空转身对唐僧说道:“师父,此地原是比丘国,现今改叫小子城了。只是不知为何更名。”
唐僧面露疑惑,说道:“既然叫比丘,又为何称小子呢?”
猪八戒在一旁猜测道:“想来是比丘王驾崩了,新登基的国王是个年轻小子,所以才叫小子城。”
唐僧连忙说道:“没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咱们先进城,到街坊上再打听打听。”
沙僧也附和道:“正是,那老军一则可能确实不知,二则被大哥吓得胡言乱语,咱们还是进城去问个明白。”
于是,师徒四人又走进三层城门,来到通衢大市。但见这里的人们衣冠整齐,容貌清秀。
酒楼歌馆之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喧闹声不绝于耳;彩铺茶房的门口,高高挂着帘子,随风轻轻摇曳。千家万户生意兴隆,六街三市财源广进。买卖金银绸缎的人多得如同蚁群,人人皆为追逐名利而忙碌,一切皆为那钱财奔波。此地礼仪庄重,风景繁盛,好一派河清海晏的太平景象。
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在街市上缓缓前行,许久都沉浸在这繁华的景象中,目不暇接。只是,他们发现家家门口都放置着一个鹅笼。
唐三藏不禁问道:“徒弟啊,这里的人家为何都把鹅笼放在门口呢?”
猪八戒听了,左右张望,果然瞧见一个个鹅笼,上面还排列着五色彩缎做成的遮幔。呆子笑嘻嘻地说道:“师父,今日想必是黄道吉日,适合结婚姻、会朋友,所以大家都行礼呢。”
孙悟空说道:“别瞎说了!哪能家家都在行礼!这里面肯定另有缘故,待我上前去看看。”
唐三藏赶忙拉住他:“你别去,你这嘴脸生得丑陋,人家见了会怪你的。”
孙悟空笑道:“我变个模样去便是。”
好大圣,捻起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化作一只蜜蜂儿。他展开轻盈的翅膀,轻轻飞近鹅笼,钻进遮幔里查看。原来,里面坐着的竟是个小孩儿。
他又飞到第二家的鹅笼查看,里面同样是个小孩儿。连续看了八九家,皆是小男孩儿,并无一个女孩儿。这些孩子,有的坐在笼中玩耍,有的在里面啼哭,有的在吃果子,还有的或睡或坐,模样各异。
孙悟空看完,现出原身,回来向唐僧报告:“那笼里装的都是小孩子,大的不满七岁,小的只有五岁,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
唐三藏听了,心中疑虑顿生。忽然,他们转过一条街,看到一座衙门,正是金亭馆驿。
长老面露喜色,说道:“徒弟们,咱们先进这驿馆里去。一来问问这地方的情况,二来给马匹喂些草料,三则天色已晚,正好在此投宿。”
沙僧点头道:“正是,正是,快进去吧。”
师徒四人欣然走进驿馆。驿馆中的官员赶忙通报驿丞,驿丞将他们迎进门,众人相互见礼。坐定之后,驿丞问道:“长老从何处而来呀?”
唐三藏回答道:“贫僧自东土大唐出发,奉差前往西天取经。如今来到贵地,理当照验关文,所以想在贵衙暂歇一晚。”
驿丞立刻吩咐看茶,喝完茶后,又安排相关事宜,让当值的人准备招待。唐三藏连声道谢,又问道:“今日能否入朝面见陛下,照验关文呢?”
驿丞说道:“今晚恐怕不行,得等到明日早朝。今晚各位就暂且在敝衙门安心住下吧。”
没过多久,一切安排妥当,驿丞便请师徒四人一同吃了斋饭,又让手下人收拾出客房,安排他们安歇。唐三藏感激不尽。
众人坐下后,长老说道:“贫僧有一事不明,想向您请教,还望您不吝赐教。贵处养育孩子,不知是怎样照顾的呢?”
驿丞说道:“天无二日,人无二理。养育孩童,靠的是父精母血,怀胎十月,到时候自然分娩。生下后再用母乳哺育三年,孩子才渐渐长大成人,这其中的道理,哪有不明白的呢!”
唐三藏说道:“听您所言,与我们大唐并无不同。只是贫僧进城时,看到街坊人家都在门口放置一个鹅笼,里面还藏着小儿。此事我实在不解,所以冒昧动问。”
驿丞附在唐三藏耳边,低声说道:“长老您别管这事,也别问,更别理会,别谈论。请安心休息,明早赶路便是。”
长老听了,一把拉住驿丞,执意要问个明白。驿丞只是摇头摆手,嘴里直叫:“谨言!”
唐三藏却越发不肯放手,死死拉住驿丞,定要问个详细。驿丞实在无奈,只得屏退所有在场的官员,只在灯光之下,悄悄地说道:“您刚才问的鹅笼之事,乃是当今国主做出的无道之事。您何苦非要问呢!”
唐三藏追问道:“何为无道?您务必给我讲明白,我才能放心。”
驿丞无奈地说道:“这个国家原本叫比丘国,近来民间有歌谣传唱,便改叫小子城了。三年前,有个老人扮作道人的模样,带着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小女子前来。这女子容貌娇美,宛如观音下凡。老人将她进贡给当今陛下,陛下见她色美,十分宠幸,将她留在宫中,封为美后。从那以后,陛下对三宫娘娘、六院妃子都不再正眼相看,日夜沉迷于与美后的欢爱之中。如今,陛下已经变得精神疲惫,身体瘦弱不堪,饮食也日渐减少,生命危在旦夕。太医院的人翻遍了所有的良方,却都无法治愈陛下的病症。
那个进献女子的道人,受到陛下的诰封,被尊称为国丈。国丈声称自己有海外秘方,能让陛下延年益寿。前些日子,他前往十洲、三岛采集药材,如今药材都已准备齐全。只是这药引子十分厉害:需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下之后便有千年不老的功效。这些鹅笼里的小儿,都是挑选好养在里面的。孩子的父母惧怕王法,都不敢啼哭,于是民间便传播起谣言,把这里叫做小儿城。这难道还不算无道吗?长老明早去上朝,只管倒换关文便是,千万不要提及此事。”
说完,驿丞便抽身退下。
这一番话,直吓得长老骨软筋麻,腮边泪水忍不住滚滚而下,他忍不住失声叫道:“昏君啊,昏君!就因为你贪图美色,纵情享乐,弄出这一身病来,却为何要伤害这么多小儿的性命!苦啊!苦啊!真让我痛心至极!”
猪八戒走上前,说道:“师父,您这是何苦呢?干嘛非要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伤心!别烦恼了!常言说,君要臣死,臣不死就是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就是不孝。他伤害的是他自己的子民,与您有什么相干!您且宽宽衣服,睡上一觉,别为古人担忧了。”
唐三藏流着泪说道:“徒弟啊,你怎如此没有慈悲之心!我们出家人,向来注重积功累行,首要的就是行方便之事。可这昏君却一味胡作非为!从古至今,也没听说过吃人的心肝就能延年益寿的。这都是无道的行径,叫我怎能不伤心悲痛!”
沙僧劝道:“师父暂且莫要悲伤,等明早倒换关文时,与国王当面讲清楚。要是他不听从,咱们再看看那国丈究竟是何模样。说不定那国丈是个妖精,想要吃人的心肝,所以才设下这个毒计。”
孙悟空接口道:“悟净说得有理。师父,您先休息,明日老孙陪您一起上朝,看看这国丈到底是好是坏。如果他是凡人,只怕是误入歧途,不懂得正道,只以为采药就能长生不老。待老孙用先天的要旨,劝他皈依正道;要是他真是妖邪,我便将他拿住,让国王看看,劝国王清心寡欲,保养身体,绝不能让他伤害那些孩童的性命。”
唐三藏听了,急忙躬身向孙悟空施礼,说道:“徒弟啊,你这番言论实在是太妙了!太妙了!只是见到昏君时,不可贸然询问此事,恐怕那昏君不分青红皂白,把咱们当作造谣生事的人问罪,那可如何是好?”
孙悟空笑道:“老孙自有办法。如今我先把那些鹅笼里的小儿摄离此城,让他明日无物可取心。地方官自然会上奏表彰,那昏君必定会下旨意,要么与国丈商量对策,要么另行挑选小儿。到时候,咱们借此机会上奏,就绝不会被问罪了。”
唐三藏听了十分欢喜,又说道:“如今怎样才能让小儿离城呢?若真能把他们救出去,那真是贤徒你天大的功德啊!可要赶紧行动,稍微迟缓一些,恐怕就来不及了。”
孙悟空抖擞精神,站起身来,吩咐猪八戒、沙僧:“你们和师父坐着,看我施展神通。你们只要看到有阴风刮起,便是小儿出城了。”
猪八戒、沙僧和唐三藏三人齐声念道:“南无救生药师佛!南无救生药师佛!”